提到宋高宗赵构,大家想到的就是胆小懦弱,贪生怕死,只会逃跑。但是赵构天生就软弱吗,不是的,根据《宋史》记载,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意思是赵构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力气特别大,是个文武双全的才子,而且赵构的行书写的特别的好,可能是因为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是个艺术家,所以为了讨好他的父亲,赵构勤练书法,借此来讨父皇宋徽宗的欢心。
奈何宋徽宗一生风流潇洒,儿女众多,再加上在皇家,都是子凭母贵,赵构之母韦贤妃,根本不受宋徽宗的待见,她之所以能怀上赵构,还是因为好姐妹乔贵妃极力向宋徽宗推荐韦氏,宋徽宗才临幸韦氏,从此再也没有临幸过韦氏。
就这么一次,没想到韦氏竟然怀上了龙种,而且还是个皇子,就是赵构,韦氏后来被封为韦贤妃。
有了不受宠的母妃,赵构就算是身怀七十二般技艺,也入不了宋徽宗的法眼,但是赵构没有放弃,仍然不断的学习各种技艺。以求得有朝一日能得到父皇的青睐。
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再次攻到汴京城下,一向软弱的宋朝提出议和,金兵狮子大开口,经过讨价还价,最终的议和条件是:宋向金赔偿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牛马一万头,绢帛一百万匹,还要求北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给金国。这是物质上的赔偿,同时要以亲王、宰相作为人质押送到金国。
面对金国这些无理的要求,此时已经是赵构的哥哥宋钦宗在位了,虽然不是昏聩无能的宋徽宗,但是这个宋徽宗赵佶的儿子,宋钦宗赵桓也没好哪去,全盘遗传了他老爹的弱骨头,居然全然接受。
既然答应了人家金国的条件,那么就要去满足金国的要求,钱财方面好说,去搜刮百姓,但是这人质方面怎么办呢,派谁去呢, 宰相可以派太宰张邦昌去,但是亲王派谁去呢,这就不好办了,毕竟不是啥好事,去了金营那就是九死一生,宋钦宗也不好意思张口说谁谁,你去。这是去送死 ,不是去旅游。
于是钦宗就找来他的几十个弟弟,这个时候显示出宋徽宗生育能力强的好处了,宋钦宗就开始煽情,你们都是朕的手足,现在国家有难,金国提出让亲王去金国,你看看你们谁愿意替朕分忧啊?
听了宋钦宗的话之后,全场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十几个亲王都低头不语,眼观鼻,鼻观心,显然都不想去。
宋钦宗十分的伤心, 难道你们都不愿意为咱们大宋出力吗。这个时候,大殿外传来一个声音“陛下,臣愿往。”
看到走进来的是康王赵构,宋钦宗激动的眼泪都差点出来了,宋钦宗接着说,金国乃虎狼之地,而且极其的不讲信用,这一去可能九死一生。
赵构说,我身为皇族,国家有难,理应挺身而出,感动的宋钦宗一塌糊涂。那事不宜迟,赵构回去收拾下,次日就得启程。
赵构回去辞别母亲,宫人告诉他,韦贤妃去了皇宫,赵构跟了去,看到母亲跪在地上,头发凌乱,正向自己的父皇求情,此时已经是太上皇的赵佶,脸上有些尴尬和不耐烦,九哥有这样的胆识和胸怀你应该支持他。
韦贤妃却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而太上皇却有三十多个儿子,我不能失去他,言外之意,你就派别人去吧。
赵构走上前去给父亲行礼,又扶起母亲,说自己是自愿去的,还说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让父母多保重。韦贤妃哭得更厉害了,太上皇赵佶倒是因为赵构缓解了自己的尴尬,心里轻松多了。
第二天出发的时候,分别时赵构跟宋钦宗讲:“朝廷若有用兵之机,勿以一亲王为念。”意思是朝廷要用兵的时候,不要顾及我在金国,该打就打,站在一旁的张邦昌可受不住了,我也是人质之一啊,我还没活够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哭了起来。
赵构看到张邦昌的样子,赵构说道,大丈夫报国理所应当,我刚十九岁都不怕,你看你头发胡子都白了,还怕什么 ,说的张邦昌都不好意思了。
赵构来到金国也是依然是不屈不挠,昂首挺胸的走进金军大营,张邦昌在后边哆哆嗦嗦的跟着,两个人对比十分的鲜明。
赵构在金营也是泰然自若,每日就是读书习武,金将斡离不还去关押赵构的营帐里试探过赵构,看到赵构在看孙子兵法,还很是不屑的说你们宋朝人看什么兵书都没用,还不是我们金兵的刀下鬼。
赵构看到斡离不的弓,说要试试,斡离不递给了赵构,赵构拉满弓,对准了斡离不,吓得斡离不赶紧跳远。他没想到一个十九岁的少年居然能拉满他的这个铁胎宝弓。不仅刮目相看,甚至怀疑赵构是不是假的亲王。因为在他们金人的印象里,赵氏皇族的人都是软骨头。突然冒出来这么个硬汉,斡离不都不敢相信。
后来宋军果然不顾还在金国做人质的赵构,出兵攻打金国,金国人非常生气,就来质问赵构和张邦昌。南宋史书记载:“邦昌恐惧啼泣,帝不为动,斡离不异之,更请肃王。”
张邦昌都吓得哭嚎不止,赵构却一点也不害怕,金人更加的怀疑赵构的亲王身份了,于是把赵构放回宋朝,换肃王过来当人质。
可见赵构年轻的时候也是个血性男儿,后来为啥赵构当上皇帝就变了呢,面对金兵不是退让逃跑就是求和。
当年因为赵构年轻气盛的时候,自己孤身一人,当了皇上就不一样了,他有更多的顾虑了,最主要的是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太上皇父亲和钦宗赵桓两个人回来,虽然这俩人是他的父亲和哥哥,但是这俩人回来了,还有他赵构什么事情,这皇位还得还给他的哥哥。
所以面对主战派的一片讨伐金国,迎回二圣的呼声,赵构并不感冒,面对金军,他选择的是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岳飞都快打赢了,他赶紧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他实际上是心里害怕岳飞打败金国,真的把二圣迎接回来,他想起了以前在皇宫中不受待见的日子,他不想回到过去,到手的皇权他不想撒手。
所以赵构面对金国,采取的忍让退却的态度,就是不想迎接“二圣”回朝,岳飞这样的耿直的大臣就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宋高宗赵构的内心真实想法,才落得惨死的下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