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228字,阅读约需1分钟
学习类App打开竟跳出色情广告?如何规范亟需解决!
近日,北京市教委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教育移动应用所提供的内容不得有消极信息、不良信息,不得出现游戏链接和广告等;不得提供和传播惰化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拍照搜题”等功能。
《民生周刊》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学习类App确实是有点“胆大妄为”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
成绩没上去,
聊天交友第一名?
课程不咋样,
推销课程有一套。
有家长发现,所谓的自习类App实际上已经成了孩子交友聊天的工具。自从孩子用了这类App,学习没有上去,成绩反而下降了很多,“虽然有学习功能,但更像一款休闲娱乐App,聊天室里更是乌烟瘴气。”
此外,在部分学习类App上面,诱导学生消费的问题也很严重。许多消费者反映,自己在学习类App上了“免费领取课程”“一元抢课”等广告的当,报名后发现是推销。
更严重的是涉黄问题。据悉,市面上一些学习类App不仅会跳出推销广告、游戏广告等内容,还会跳出涉黄内容,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色情广告直接弹出不雅图片。
发现类似情况可以及时
向有关部门举报!
法律坚决不允许!
《广告法》第九条(八)明确禁止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广告出现。
《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相关规定,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
除此之外,学习类App部分弹窗广告也违反了《广告法》第四十四条“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以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
对于学习类App出现的种种乱象,
如何规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已有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对这类App的责任主体进行规范。平台方应当履职尽责,发现问题App及时下架处理,以保障未成年人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对于学习类App,特别是使用人群为未成年群体时,平台方应当提供与此相符的管理服务,不应当用技术中立原则进行抗辩,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原则,避免监管不力导致功能被滥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一些学习类App的制作者并非教育专业出身,制作的App有很强的商业性与娱乐性,这不利于儿童的学习成长,需要包括平台方在内的社会各方负起责任,共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
国家的希望,
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