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发布啦 0 0

1931年,蒋介石被迫再次下野,国民政府主席的位置再次空了出来。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如今看到这么个“肥缺”空了出来,大家都想将自己人塞上去。

正当大家都以为蒋介石会将自己的亲信、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推选上位的时候,蒋介石却出人意料地将林森推了上去。此举,可谓是让许多人大吃一惊。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蒋介石与林森

要知道,国民党内部纷争由来已久,林森不仅是蒋介石的“自己人”,更是蒋介石的“死对头”胡汉民的亲信。从表面来看,林森上位对“蒋派”毫无益处,那么蒋介石又为什么要将林森推举上位呢?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险恶用心呢?

蒋介石被迫下野的背后

1931年12月15日,国民党中常会再度举行临时会议,宣布了一项重大决议:“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陈铭枢代理行政院长”。

这个消息,无疑是在当时的中国政坛丢下了一颗巨石,翻起了千层浪花。这不仅意味着蒋介石再次下野,更意味着国民党新一轮的政权争夺即将展开。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林森

此次下野,并非是蒋介石的第一次,不过此时的蒋公估计也想不到,这同样不是他的最后一次。提起蒋介石的下野史,还要从1927年开始。

1927年,正当国共第一次合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时候,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此次政变不仅大肆屠杀了共产党人,更是让蒋介石顺势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成功将国民党内部的政权斗争推向了一个新台阶。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好不容易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满怀信心地准备大干一场。可是没想到,接着就传回了北伐军被孙传芳伏击,丢了军事重镇徐州的消息。

当时蒋介石,前有宁、汉、沪三个国民党中央,后有冯、阎、桂等新军阀集团。丢了一个徐州看起来是小事,可是只要闹一闹,总会变成大事。

眼看大家对于北伐军阵前失利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蒋介石只得找一个“替罪羊”出来帮自己担责任。就这样,徐州“北伐”前敌总指挥、第十军军长王天培成为了蒋介石的“刀下亡魂”,硬生生替他背下了指挥不力的“罪名”。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王天培

原本,这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但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军阀们不干了。当年你蒋介石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要成立新的国民政府,我们桂系是一句怨言都没有就跟着你干,如今徐州一战失利,且不说是你蒋介石的责任,第一个出来背锅的还是我们的人。

王天培的死,就像是一巴掌摔到了桂系军阀各位将领的脸上。如今天下尚不稳定,蒋介石就干“卸磨杀驴”,如果哪天真让他一家独大,他们这些人指不定会有什么下场。

这件事直接成为了桂系和何应钦等人逼迫蒋介石下野的导火索。不仅第七军部署在了南京以西,拒不执行蒋介石对他们下达的“西征讨汪”的命令,唐生智还接连发表“讨蒋通电”,立誓要将蒋介石推向民众的审判。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彼时,世界局势也在不断变化当中,面对中国这块肥肉。西方列强哪一个都希望能够将国内的派系之争推向最高潮来维护他们的利益,眼看蒋介石深陷危机,恨不得人人都来踩一脚。

面对这样的局面,蒋介石只能在1927年8月13日被迫下野来稳定局面,后又于8月16日发表电报,宣布自己已经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

尽管在4个月后的1928年1月9日,蒋介石就恢复了自己的职务,但是此次的经历让他越加坚定要将整个国民党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想法。

这一年的12月,伴随着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第一次北伐战争宣告了胜利。但是这场北伐战争却没有改变国内军阀割据的现状。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领导着地方,行使着中央的权利,但是地方各个军阀听不听蒋介石的号令纯属看心情。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张学良

地方军阀不仅和中央是表面友好的关系,彼此之间也有着非常多的矛盾,属于谁看谁都不顺眼,谁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终于,在1930年的5月,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一干人等,在中原地区开战了。

这场战斗历时五个月,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宣告结束。即便没有真正实现中原地区“大一统”的局面,但是至少实现了蒋介石“平定诸侯”的愿望。

对于蒋介石而言,这一年的他,不仅平定了地方军阀,更是在1930年的10月10日,成功取代了谭延闿,重新就任了国民政府主席。面对这样的利于自己的局面,蒋介石开始了自己“集大权于一身”的美好梦想。

当时国民党内对蒋介石掣肘最大的就属胡汉民。胡汉民自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在国民党内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孙中山先生的接班人,新一代的领袖。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胡汉民

不同于蒋介石“党治为表,军治为里”的想法,胡汉民一直极力推行“以党治国”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效仿德国、法国的模式,树立国民党的威信,让法治来约束军权。但是蒋介石不答应,他想要把军权、政权通通握在自己手里。

眼看着胡汉民的势力越来越大,重新坐上了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按奈不住了。1931年2月26日,蒋介石邀请时任立法院长的胡汉民前往陆海空司令部就餐。原本以为就是一次寻常聚餐的胡汉民没有丝毫防备,只带着自己的随从就大摇大摆地进了蒋介石的陆海空司令部。

没成想,这一进去,蒋介石没见到,倒是见到了一群端着枪的士兵。手无寸铁的胡汉民见此情形,只得放弃抵抗,安安静静地被关在了会客室里面。直到两天后,蒋介石才“姗姗来迟”,这才让胡汉民彻底认识到了自己被蒋介石软禁的事实。

此事一出,国民党内部反倒“团结”起来,不仅曾和胡汉民有过节的汪精卫当即发表宣言,表示不仅要和胡汉民冰释前嫌,更要和他一起反蒋。桂系的李宗仁等人也立马加入了反蒋的阵营当中。甚至孙科还和汪精卫、陈济棠、李宗仁包括西山会议派在广州建立了一个新的国民政府。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广州国民政府旧址

这边借着胡汉民被软禁一事,国民党内部各路派别围在一起积极商讨“反蒋”大事,那边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指示下竟然一枪不放,全线撤退,仅仅几天时间,就让东三省全部沦陷在日本人手中。

如此这般,更是让“反蒋”的战火,从国民党内烧到了党外,全国上下对于蒋介石的行为已经愤怒到了极点,恨不得蒋介石立马下台。

即便蒋介石这边为了平息怒火,立即释放了胡汉民,可是局势已经不是蒋介石能够控制的了,反蒋派坚持“宁粤合作”要以蒋介石下野为先决条件,社会上对于“九一八事变”又是一边又一边的游行示威。面对这样的境遇,蒋介石只能被迫二次下野。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九一八事件”

四位候选人,如何抉择?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坚持到12月才宣布自己下野,就是在为之后的国民政府主席人选一事做准备。

早在1931年10月的时候,蒋介石刚刚将被自己软禁的胡汉民放回了广州,“广州国民政府”的腰杆子就更硬了。原本还要顾及在蒋介石手上的胡汉民,这些连顾及都没有了。难道蒋介石想不到这一点吗?不,他是在为了下一步大棋做准备。

眼看“宁粤对峙”的局面越来越紧张,陈济棠等人甚至在汪精卫的催促下亲自率军北上,准备攻占衡阳、长沙等地。蒋介石只能邀请“广州国民政府”派出代表前往上海和谈。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粤桂军阀

毕竟双方都不想真的再打一仗,因此,和谈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此次和谈直接通过了19项决议,其中就包括“国民政府主席,拟仿德国、法国总统制,以“年高德劭者”任之,现役军人不宜当选。国民政府主席警卫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国民政府主席不兼任其他公职”等内容。

而这次和谈,也成为了蒋介石交出国民政府主席的一个基础。毕竟,主席的实权已经交出去了,自己坐不坐这个位置,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蒋介石要下台,就要有人上台。尽管国民政府主席这个职位已经“不负实际政治责任”,但是对各个派系而言,这个位置本来就具备非常高的政治意义,代表着自己这一派的势力。因此,当时光是候选人,就被推举出来了四个人:孙科、于右任、蔡元培和林森。

当时国民党人非常多的老人认为,孙科作为孙中山先生的独子,出身最为正统,再加上他早年学于国外,思想和眼界都很开阔,理应继承民国大总统。如今想要选一个“年高德劭者”继任国民政府主席,没有谁比他更合适。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孙科

然而,这个提议直接就被胡汉民否决了。在他眼里:“孙科确实是孙先生唯一的儿子,于是他就有了革命的脾气;还因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这样又有了洋人的脾气;又因为他是孙中山的独子,于是又有了大少爷的脾气。三种脾气一起发,你们谁吃得消?”有了胡汉民这句话,谁也不敢再提孙科的名字了。

蔡元培不同于孙科遭人“嫌弃”的命运,他是汪精卫力推上来的。蔡元培早年就做过孙中山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不仅是党内元老级的人物,更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出来,在党内颇有威望。

而在1929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三全”大会上,面对蒋介石、胡汉民等一众势力想要将汪精卫开除出党籍的提案,还是多亏了以蔡元培为首的一群人极力反对,这才保全了汪精卫的党籍。

也是因为这件事,汪精卫对蔡元培十分有好感,所以在这一次推选国民政府主席的过程当中,他力荐蔡元培上位。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蔡元培

面对汪精卫这次的提议,蒋介石并没有反对。蔡元培对他而言,有一种“无可无不可”的观点。因为在他心里,也有自己的人选,那就是于右任。

于右任同样是国民党的元老,更算得上是蒋介石的亲信。早在1928年的时候,于右任就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把持了整个国民党中央党部,就连中央党部的书记长都是于右任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王陆一。

并且,于右任一直极力推崇蒋介石和汪精卫合作,更是积极担任了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的调停人。甚至在宁粤双方和解的时候,蒋介石派的就是于右任前往上海,迎接汪精卫和孙科的代表。

然而,于右任和胡汉民却是有一些矛盾的。胡汉民一直和于右任的关系就没有多好,在胡汉民掌控了中央党部之后,更是将于右任和他的亲信门全部丢到了冷板凳上,对于于右任极力主张的“汪蒋合作”,胡汉民更是嗤之以鼻。因此,胡汉民对于于右任是不太支持的。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于右任(右一)

在胡汉民的心里,没有一个人比林森更合适了。甚至为此他还专门给汪精卫写了一封信:

“今天的国民政府主席,不负实际政治责任,谁都可以当,不过,人选慎重点为好,以我的意思,还是林森最为合适。到底谁来做,由你们几人在上海商量吧。”

林森何许人也?立法院副院长,胡汉民最得力的助手,同属于粤系领袖。不仅在政治主张上极为相似,二人在为人处世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彼时正在担任国民党中执委的陈铭枢觉察到了此次“主席之争”各方势力间的暗潮运动,身为宁粤双方的调停人,陈铭枢出于对国民党发展的考虑,决定再次找蒋介石谈话,调和两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眼见陈铭枢也力荐林森,蒋介石决定松口,推举林森坐上国民政府主席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1931年12月15日,国民党中常会举行临时会议,通过了“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陈铭枢戴笠行政院长”的决议。蒋介石随后也发表了自己的辞职通电,表示自己要辞去“国民政府主席等本兼各职......”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在蒋介石的辞职通电之后,林森也发表了自己的就职通电。一个上任,一个下野,显得蒋介石尤为凄凉。甚至蒋介石还在临时会议之后,决意带着夫人宋美龄回了奉化老家,并且给何应钦、于右任等留下信件,表示:“此去须入山静养,请勿有函电来往,弟亦不拆阅也。”等内容。言辞恳切,让人肉眼就能看出来蒋介石下野的决心。

尤其是蒋介石在推举新一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时候,并没有推举自己的亲信于右任,而是转头推荐了可以说站在自己对立面的林森,更是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认为蒋介石是不是要放弃自己的政治势力,但是只有蒋介石自己知道他推举林森上位背后的“良苦用心”。

推举林森上位,蒋介石究竟是何用意?

在此次下野前,蒋介石首先控制了中央委员当中“蒋派”的占比数量,甚至连宁、沪、粤三处中委合并之后,“蒋派”委员的占比仍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样一来,即便蒋介石不再南京政府,但是中央委员会的任何决议还是在遵照他的想法来进行。

蒋介石甚至还指使自己的小舅子,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向银行借贷了一千万的贷款。当贷款到账之后,宋子文先是遣散了部内科级以上的干部,又拿走了财政部所有的重要档案,最后自己还辞了职。到了孙科担任行政院院长,主理各项政事的时候,财政一团乱麻,根本无法展开。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甚至在军事上,蒋介石也安插了大量的“自己人”来干预军队内政。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仍然以蒋介石为主的局面。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到底是谁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这个“虚职”,对于蒋介石来说已经没有很重要了。

林森作为候选人之一,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为人也算得上是谦逊和善的代表,虽然是胡汉民的亲信,但是和胡汉民等人比起来,他没有那么强势的野心,若有朝一日蒋介石重新“复出”,林森也不会挡了蒋介石的路。

与此同时,因为之前软禁胡汉民等事的影响,宁、沪、粤三派如今虽然伴随着蒋介石的离开再次做到了一张板凳上,但是他们之间仍然存在间隙,反而之间成敌对势态的汪精卫和胡汉民两个人因为当时汪精卫的“反蒋”宣言而显得有些亲密。

为了能够重新拉拢胡汉民,蒋介石也不得不推举林森上位。更何况,相较于性格耿直,不太擅长人际关系的于右任,林森在党内的威望和人气都是十分高的。能让这个和自己是对立面的林森上位,更是让外人觉得,蒋介石胸怀宽广。

1931年蒋介石被迫下野后,特意将对头林森扶植上位,背后用心险恶

蒋介石丢给孙科等人的烂摊子不算小,蒋介石巴不得这些人处理的一团乱麻来凸显他的厉害,如此一来,蒋介石更是不能将自己人推举上位,最好是自己的死对头,这样才好让他“坑人”。

所以综合下来,蒋介石自然是推举林森上位了。

从汪精卫到胡汉民,从冯玉祥到阎锡山,甚至是后来的桂系军阀,蒋介石都用自己的算盘将这些人一一击破。可惜,即便蒋介石如此的老谋深算,也没有为国民党内部的争斗画上句号,更是大量的消耗了当时民国政府统治下的民众对于他们的信心,让群众一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蒋介石之所以扶持林森上位,让他做了12年的民国政府主席,无非是因为这个位置没有什么实权而已,有趣的是,在1943年林森去世之后,蒋介石又一次的改立法律,使权力回到了国民政府主席的手中。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