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中外教系统英语课(视频课)下载
商周青 铜器学习中习得的理解历史的方法用于理解“新”的文物,体现了历史教学的 直观具象性,也使考生获得了初步的文物知识。论从史出、史从证出。研究和 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其中,遗址、遗物作为第一手资料是尤为重要的 “证”。此题运用作为第一手资料的“秦砖” “汉瓦”和“东汉画像石”等遗 物,创设了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已学过的历史知识 分析其中透露出的历史信息。这个导向很有意义。这种情境,在日常生活中、 在度假旅游中,都可能碰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历史学科的实际应用性。
大白中外教系统英语课(视频课)下载
第29题,要求考生分析唐朝元稹的《连昌宫词(节录)》诗,体现了处处 有历史的思维和理念,使历史的广博和深刻的内涵显露无遗。第31题,用学术 界对日本明治维新的三种说法,来考查学生对不同观点的理解水平,试题突破 了以往开放题只提供两种观点或看法的常规做法,首次将开放题导向多元化 (三种观点),而且是最近学术界的新成果,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以开放的姿态 鼓励考生畅所欲言,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体现了 “史实是唯一的, 历史结论和观念不是唯一的”教育理念。第33题还特别命制了一道与英文有关 的判断题,要求考生指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中“Kuang Hsu"(光绪)正确译名并说明理由。首次借用了英语 翻译情境,体现历史知识的跨学科应用,符合课改理念。这道题考虑到考生今 后个性发展和当今全球化趋势,把历史学习、历史兴趣和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 来,是一道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好题;2003年第30题再次出现双语题,从形式 到内容更贴切、自然,令人耳目一新。第35题,以“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 业的命脉”为引言,以都江堰、大运河的照片为背景,渗透的是一种环保意识 和现代意识。第36题,以2001年美国纽约事件等现实材料作为背景 切入,虽然考查的是“二战”前后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教训,但题干部分中的黑 体字(江总书记的讲话)“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 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特别富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其作为 一种导向,也可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在理论上与时俱进,从“冷战思维”“斗 争哲学,,中升华,站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和现实的立场上来看历史。
以往中学历史教学对个性发展的倾向与水平不够重视,髙考也回避了这一 考查目标。个性发展的倾向与水平相对应的最佳测量方式是个别化测量。在高 考这样的大规模考试中,测量考生个性发展的倾向与水平确实是个新课题,最 大的难点是类似于语文学科作文的阅卷评分问题。即使是同一个史实、同一组 史料,因为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无论是立论、推理,还是选择用什 么材料中的什么信息都可千差万别,比作文有更大的自由度,会使阅卷评分产 生更多的误差。2002年第37题就设计了一道准小论文式的大型试题,为学生 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典型例证。
题干采用了上海外滩及附近地区在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五幅图片,要求学生从 图片上获取信息,指出上海在这160余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的历 史背景论述其变化的原因,思考并归纳这一沧桑巨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有何启示,并结合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契机,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 性特征,自己选题加以史论结合地论证,提出创意、贡献智慧。此题考查的是 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这种题型为正在开展课改中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试题没 有设置固定的参考答案,既有鲜明的区域性、时代性、现实性,也有多学科的 综合性、探究性,较为完善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创造性等主要特征, 是一道“全方位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试题。
2003年第28题“唐代女俑图”,通过三组“唐代女俑图”,考查学生从历 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这三幅“唐代女俑图”的观察,可以捕捉 这些历史图片的表层信息,诸如:唐代陶俑生动逼真,女俑发式多样、服饰华 丽、文武才艺兼备等。在这些表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等抽象思维, 又可得到该组图片的深层信息,诸如:通过女俑发式、服饰的多姿多彩,判断 出唐代宫廷的时尚;通过女俑文武才艺兼备,了解唐代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活 跃等。第30题从外表形式看,是一道双语材料题,而从考查要求看,是一道多 元选择讨论题。题干选用三枚外国邮票,属于直接史料;原文不加注释,保持 原汁原味,这样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评论的角度从2002 年专家学术论述改为2003年的中学生民意调查,更为贴近学生实际,容易使学 生在心理上产生亲和感。该题不仅仅是要求在三个事例中选一两个全面评估, 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鼓励各抒己见,提倡合作精神。从历史的眼光看, “和而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的社会处世观点,“求同存异”反映了中国现 代外交的和平共处原则。那么,作为当代人更要注意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在学 习上更应如此。对于求学者来说,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术交流中非但不会减 少和丢失,反而还可以有机会学习、采纳他人之长,甚至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而使交流者彼此激活,产生共振。除了提倡交流外,更希望在探讨和交流中 以宽容的心态,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釆纳对 方的合理之处。这对于治学处世都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2003年第36题是“材料型”试题,但在题型上有重大突破,历史材料作 文题被引入高考历史试卷中,其能力考查的作用已被初步验证。学生的学习、 研究和表达能力,在此题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挥,这是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又 一典型例证。本题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上六组不同时期的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活动的图片,前后贯穿中国近现代160余年历史,但并无明确的 提示说明,要求考生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小论文,显然对审题论述和写作能 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材料作文,主题比较容易把握;多例材料作文,要
兼顾所有材料,主题较难把握,不能很好地兼顾其他材料,不能从多例材料的 整体角度、系统地利用材料史实阐述观点,就不可能得到高分。选取什么角度 切入,确立什么论点展开,既要切合材料,又要有利于自己知识优势的发挥。 如何运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论证观点,既要根据试题要求,用到所有材料,又 要根据自己的论点有所侧重,为我活用。如材料“《南京条约》抄件”,如果从 抗争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重点在于说明条约对于中国的危害;如果从经济发 展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则主要论证外国侵略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瓦解作用。 六组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漫长的历史场景,给了考生沉思畅想 的广阔历史时空,能力考查作用十分突出。研究性学习同课堂内的接受式学习 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学生自拟课题,通过搜集资料、调査访问、科学实验等 步骤和方法来论证主题、寻求答案、解决疑难。这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次亲身 感受科学研究过程的模拟和实习。2003年第36题就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 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上海高考通过新材料的运用、新情境的创设、“问题核心”的突 出,对问题解决能力、求异思维、探究意识的考查逐步加强,其用意不言而喻: 让“指挥棒”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引导,“逼迫”中学师生转变学习方式和教 学方式,并探索适合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方法和组织手段。与研究性学习一样, 高考试题同样注重“材料处理一历史理解一历史解释一历史评价”这一历史思 维的发展,同样围绕历史教育的核心——“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而展 开。除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还从“历史假设与探究意识”“历史证据 的寻求”“学术视野和宽容度”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旨在拓宽学 习者的知识面,让他们关注社会现实,以古鉴今、学以致用,培养批判性思维 和创新精神,突破“标准化”和“唯一性”的束缚。因此,尽管高考是大规模 的选拔性考试,不能代替研究性学习,但其改革趋向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一 致的。
新的学习方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学习评价方式,研究性学习试题是学习 方式转变的产物,它的出现和推广又必然会促进广大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上海高考历史研究性学习试题体现了开放性情境设计、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发 挥甄选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贯彻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灵活运 用了学科知识,体现和发掘科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发 挥了考试“指挥棒效应”对研究性学习的正导向作用。担心“研究性学习是否 会变成新的应试模式”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种“应试”能力的提高,同时也 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对研究性学习,我们在教学 中应该认真研究,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对研究 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渗透。根据学科教学和知 识结构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他们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研究问题 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