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王朝众多,大多数王朝要么亡于内乱,要么亡于外戚。比如秦朝亡于农民起义,属于亡于内乱范畴;西汉亡于王莽篡位,属于亡于外戚范畴。可有这么一个王朝,既没有亡于内乱,也没有亡于外戚,而是亡于外族侵略,而且两次灭亡都是亡于外族,这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就是宋朝。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以靖康之耻为分界点。说起来南宋作为北宋的延续,对于北宋灭亡的教训应该“吃一堑长一智”,可北宋前脚刚因为联金灭辽后被金国反咬一口灭亡,南宋就后脚与蒙古达成协议,共同夹击金国。在联合外族抗击他族这件事上,南北宋做的出奇的一致,仿佛历史的重演。难道南宋决定联蒙灭金时没有想到北宋的前车之鉴吗?这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选择,南宋为何不长记性?
北宋联金灭辽的初衷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时期,就是盛唐时期也不能与之相比。可军事上北宋却羸弱不堪,为了维持边境稳定,只得花钱买太平。最著名的条约就是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这是两国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签订的,条约约定两国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送给辽国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条约签订后两国百年间都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两国之间友好和平,互相通使达三百八十多次。
到了宋徽宗时期,被辽国压迫已久的女真族崛起,建立了金国。这让北宋君臣看到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只要与金国联手灭掉辽国,那么就能从辽国手上夺回燕云十六州,重建汉人北方国防生命线。彼时的金国刚刚立国不久,要与立国百年的辽国硬碰硬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金国对于北宋提出的联手攻辽策略十分欣喜。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朝使者赵良嗣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达成协议,决定联兵攻辽,约定:女真兵自平州松林趋古北口,南朝兵自雄州趋白沟夹攻;北兵不得过松亭、古北榆关之南;宋取辽之南京,金取辽之中京,幽燕原为中国汉地,应归南朝;西京侯挐了阿适,待与南朝;金人助宋收复失地,宋须纳前与辽之岁币于金;平营滦别是一路;其地界,且以古北松亭及平州东榆关为界;要约之后,不可与契丹讲和;西京管下为恐防收捉阿适道路,所有蔚、应、朔三州,近南界,将来举兵,欲先取此三州;其余西京归化、奉圣等州,侯了阿适回日,然后交割;事定之后,当于榆关之东置榷场;并特别强调:“不如约,则难依已许之约。”双方互换国书,立下盟书,是为“海上之盟”。
然而在宋金联手灭辽的过程中,金国统治者看到了宋朝的腐败,看到了宋军的无能,于是灭辽后金兵挥师南下,直接掳走北宋徽钦二帝及宗室北上,北宋灭亡。北宋联金灭辽的出发点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可却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三个人打架,最好的局势就是第二名和第三名联手抗衡第一名,达到战略平衡。可北宋偏偏打破了这个平衡,最终导致灭亡。
南宋联蒙灭金的无奈
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重建宋室,史称南宋。南宋立国之初对金国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十分气愤,天天嚷着要打回北方去,迎回徽钦二帝。但随着宋孝宗隆兴北伐的失败,南宋君臣开始安于现状,不再图谋北伐。等到蒙古崛起时,南宋已经彻底偏安一隅,没有丝毫进取心。
随着蒙古蚕食金国领土,金国势力被压缩到了黄河南岸,只能苟延残喘。这个时候南宋君臣对于蒙古和金国两方都持有谨慎态度,一来有北宋的前车之鉴,二来蒙古之强远胜于北宋时期的金国,即使没有南宋的帮助金国也会被蒙古所灭。所以虽然当时南宋朝廷喊着要“灭金”,但鲜有朝臣提出要联合蒙古灭金。
在丢失了燕云大地后,金宣宗迁都汴京,此时金国在西北地区也陷入了和西夏的混战中。可陷入绝境的金国统治者竟然还要给自己增加游戏难度,制定了“北失南补”的计划,悍然与南宋开战。这骚操作让南宋君臣十分愤懑,即使我南宋军队再弱,也不能让你一个即将灭亡的金国当软柿子捏。
1217年四月金军向南宋发起全线进攻,但宋军早就做好了防备,让金军铩羽而归。随后金国朝堂就有不少大臣建议既然攻宋失败,不如联宋抗蒙,以解燃眉之急。可权臣术虎高琪却假传众意告诉金宣宗“大家伙都认为我们应该整兵备战,已经制度,伺机再度攻打南方”。十一月金军再度南下,可依旧没有什么进展,反而让金国陷入战争泥潭。
金国屡屡南下,让本来持有“扶金以为屏障”想法的南宋权臣史弥远等人断了念想,忍无可忍的南宋才决定向蒙古发出联合之请,预备联蒙灭金。
联蒙灭金与联金灭辽的不同
北宋联金灭辽是为了收复失地,南宋联蒙灭金一是为了报靖康之耻的仇,二是为了出一出被金国屡屡欺负的恶气,既然金国灭亡是必然趋势,那么还不如亲自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亲手终结仇人。时局所逼,南宋不得不联蒙灭金。即使知道之后蒙古会掉转枪头对准自己,那也得等自己报完仇之后再说。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