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中俄(苏)30多年前就开始酝酿的跨境公路大桥——黑龙江大桥,历经坎坷,现在终于通车了。再比如筹备20来年的中吉乌铁路,由于俄罗斯不再反对,也要开工建设了。这得益于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持久稳固发展,也是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必然产物。
言归正传,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黑龙江大桥。
黑龙江大桥的由来
早在1987年,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口岸恢复对苏联阿穆尔州边境贸易,之后过境人员和物资剧增;1988年中苏双方就动议要在黑龙江上建一座跨境公路桥。经过长期酝酿,1990年5月26日中苏在黑河合建黑龙江大桥通过我国主管部门的立项论证,当时计划修建长约1140米的大桥,计划总投资1亿元;随后在7月上报项目建议书,并于1991年8月15日获得国家批复同意。但是之后苏联巨变......
之后与俄方继续保持沟通,并在1995年6月26日中俄签订共建黑龙江大桥的协定,双方约定各自开展前期工作。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影响,俄方“没有能力按协议确定的原则投资建设”,于是在1999年正式提出暂停大桥前期工作,建设一度停滞。
随后俄方经济形势改善,对于建桥态度逐渐积极,双方在2004年3月12日再次达成协议,一致同意继续推进大桥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按理说这次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是由于俄方对外发展政策的变化,大桥再次胎死腹中。
这一拖,又是10年。到了2003年,中俄双方边贸活动活跃,俄方对外政策也发生积极变化,于是大桥又提上日程,双方在2013年10月签署会谈纪要,明确“双方同意,在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联合的大桥建设公司,负责大桥的投资、设计、建设、使用和管理”。然后在2014年经过系列会谈、补充协定的签署,这次是终于真的启动相关工作了。
根据两个协定,大桥分两阶段建设,从长远来讲修建公铁两用桥为宜,第一阶段先修通公路桥,等运量增大后,在单独项目运作第二阶段扩建为公铁两用桥。
黑龙江大桥的位置
黑龙江黑河市跟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清朝时叫海兰泡)是中俄两国几千公里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距离最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对等城市,因此边贸活动活跃。黑河市是我国沿江首批开放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是俄远东地区第三大城市,两市隔江相望,最近的地方只有700米。大桥就选在界河黑龙江上,位于两市下游7.5公里处的干流上,中方一岸是长发屯,俄方一岸是卡尼库尔干村。
黑龙江大桥的技术数据
黑龙江大桥在2016年12月开工建设,2019年5月合龙,2022年6月终于建成通车。遥想从1988年动议提出设想,终于在34年后梦想成真。这座大桥创造了多项第一,首先它是中俄之间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桥,是中俄界河黑龙江上首座现代化公路大桥,也是我国北方高纬度高寒地区第一座钢混叠合梁矮塔斜拉桥。它的建成通车,极大方便了中俄两国的旅游、通商等边贸往来。
作为中俄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设施,黑龙江大桥的线路连接起来黑河市长发屯和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卡尼库尔干村,整条线路全长19.9公里,在我国境内长6.5公里,俄方境内长13.4公里,黑龙江大桥主体长1284米,宽14.5米,桥下跨越黑龙江干流主航道的跨径是147米,二级公路标准。
黑龙江大桥立面布置
黑龙江大桥由中俄双方合作完成设计、建造和施工管理,体现了中俄两国最高的设计水平和技术水平。
大桥的桥型为六塔叠合梁矮塔斜拉桥,主桥上部结构采用逐孔多点顶推施工。中俄两端的梁、塔、斜拉索在岸上拼装平台上组装成型,在3~12号桥墩处设置千斤顶顶推装置,由两岸向跨中多点逐孔顶推,最终在国界线处合龙。
多点顶推施工工艺
由于主桥采用钢混叠合梁,可以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势,节省材料用量;上部钢梁材料采用我国首次生产并使用的Q420F级耐候钢,可耐零下60℃极寒天气。
黑龙江大桥可视化总装(BIM)
大桥主塔为向外倾斜的钢柱结构,倾斜角度10°,单肢塔柱纵桥向为上大下小的扇形框式结构,顶宽7米,底宽1.9米,顶部为斜拉索锚固区域。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每根塔柱4对拉索,全桥共96根,斜拉索的材料为直径15.20毫米的环氧涂层平行钢绞线。
在施工过程中,首次在我国高寒地区在下部基础上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扩底桩技术,减少了基础工程量,也降低了工程造价。
大桥建成通车,在我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辟出一条国际运输新通道,将极大地方便中俄两国之间的陆路往来。
参考资料:
1、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界河桥总体设计,彭俊、周良
2、黑龙江大桥BIM造,吕筱珩等
3、黑龙江大桥工程通航安全评估研究,徐向阳
4、中俄黑龙江大桥合龙引得众多市民欣喜“眺望”,薄胜朝
特此致谢!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