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平台(三)——用户标签体系建设

发布一下 0 0
用户画像平台(三)——用户标签体系建设

一、为什么要进行用户标签体系建设?

企业的核心是【盈利】,盈利的关键是【用户购买】,用户购买的关键是【用户运营】,用户运营的关键是【精细化精准化营销】,精准化精细化营销的关键是【用户画像平台】,用户画像平台的地基是【用户标签体系】,一言以蔽之,盈利离不开用户标签体系建设


二、如何设计标签体系?(为用户贴哪些标签)

经过前几年,在电商行业、二手车交易行业、电单车行业的沉淀总结,虽然行业不同,但是标签体系设计的框架都是想通的,具体可汇总如下:

1、第一种静态标签

用户主动提供的数据,指用户不变的基础信息,多为用户固定数据,如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地区、设备信息、来源渠道等。

2、第二种动态标签

平台介入加工的数据,指用户在平台内的特有标签,是平台根据用户行为给用户打上的标签。用户行为是指用户从启动APP到关闭APP阶段内,在APP内所有操作行为,如用户的点击、浏览行为、互动(评论、点赞、转发、收藏)行为、交易等。

3、第三种预测标签

平台介入的数据,指根据用户在平台内的行为数据对用户未来行为或喜好进行预测;是设计千人千面和运营策略的关键;

比如某电商平台,根据用户A“月均消费5单,且有数额过万的运动商品”的购物数据,平台会给用户A打“消费频次-高频、消费风格-品质敏感型、消费偏好-运动”的标签,后期会更多推荐高品质运动商品及相关运动品牌活动的精准推送;

比如某二手车交易平台,根据用户A“5月份浏览的40台车里,90%的车型是MPV,80%的价格在20-30万之间,90%的颜色为白色”,平台会给用户A打上“喜好车型- MPV,预期价格-20到30万,喜好颜色-白色”的标签,后期平台将更多推荐白色、MPV车型、价格20-25万之间的车给用户;

用户画像平台(三)——用户标签体系建设

注:容易踩的坑:

1)【设计很多冗余且没有使用场景的标签】,有的数据产品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喜欢多设计标签,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用户标签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基于业务需要【按需生产】只做有用的,越多的标签意味着越多的开发成本、维护成本,更多的资源投入;

2)【让用户运营或用户产品牵头搭建】这是非常低效且没结果的决策,为什么呢?第一用户运营并不一定有用户标签搭建经验(除非大厂生产能力特别强),依靠他们完成用户标签体系搭建,周期会特别长效果也不会很理想;第二缺乏全局统、推进、迭代的能力,用户标签体系的搭建并不是简单的设计一堆标签,在设计的同时要去思考很多问题,比如标签优先级、标签加工逻辑、现有数据是否支持加工,更重要的是标签后续的使用场景等等。


三、标签体系如何从0-1-100落地应用?

1、人员分工

1)数产5项工作:负责设计用户标签体系,并与运营人员一同制定标签优先级;负责输出标签业务口径与描述,并与运营人员对齐;负责输出标签加工规则和逻辑,并对接到数仓开发人员;负责标签开发验收与上架;负责标签推广与使用培训

2)数仓2项工作:负责按照数产梳理的标签加工逻辑,进行数据建模、标签加工上架;负责后续标签维护及迭代;

3)用户运营3项工作:协助数产设计标签体系及规划迭代节奏;协助输出标签业务口径;输出标签后续的使用场景;

2、迭代节奏

1)按照业务部门需求,规划标签上线节奏;

2)按照数仓数据是否支持,规划标签上线节奏(有的标签是很重要,但是如果埋点收集的数据不能满足这些标签的计算,那只能靠后实现);

用户画像平台(三)——用户标签体系建设

3、标签后续如何使用,详见:/profile_v4/graphic/preview?pgc_id=7105662585101648422

4、标签质量监控,详见:https://www.toutiao.com/item/7105620490374611456/


五、容易踩的坑

1、不是任何企业、任何时候都适合或者需要建设用户标签体系,详细请阅读我之前写过文章:/profile_v4/graphic/preview?pgc_id=7105720505390367243

2、用户标签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基于业务需要【按需生产】,越多的标签意味着越多的开发成本、维护成本,更多的资源投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