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董保存
端午节前读到一篇文章,从屈原说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 文章说,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王权统治,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对权力的依附性,“学而优则仕”,“学得文武艺”除了“卖与帝王家”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读书做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屈原的《离骚》,以美人香草自喻,向楚怀王表达他的耿耿忠心。屈原的痛苦都是因为他的忠心没有被权力接纳反而遭到放逐,最后只能愤愤不平地投了汨罗江。屈原虽然创作了“千古之绝唱”却没有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只有依附人格。
还有作者引用了卢梭在《忏悔录》中的话:“我已看出一切都归源于政治,而且,无论我们作什么样的解释,一个民族的面貌完全是由它的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以此来论述这种观点的正确。如上的种种说法,自然也招来了很多网友的吐槽,认为这是对屈原人格的一种曲解。
于是又有人把鲁迅先生抬了出来,说鲁迅在《从帮忙到扯淡》一文中写到:“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被称为“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这样说?他是站在什么角度这么说的?鲁迅对屈原完整的评价是什么?当我们浏览鲁迅先生的文章,搜索有关鲁迅论屈原的文字。会看到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鲁迅在文论中对屈原的人品文品,多有赞赏甚至非常推崇。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骚》之较于《诗》,有“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特点。所以尽管“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批评排斥屈原,可是,“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指《诗经》)以上”。 还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而且后人“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说“惟灵均(即屈原)将逝,脑海波起,通于汨罗,返顾高丘,哀其无女,则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愤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未,放言无惮,为前人之不敢言”。鲁迅对屈原的怀疑精神大加赞赏。屈原对鲁迅影响是无疑的。屈原的人品文品也对鲁迅精神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鲁迅在北京的寓所中挂着一副自拟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就集自《离骚》。鲁迅的诗歌创作中,也常见到屈原作品的意象。我们大家是熟知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反映出来的 “执著如冤鬼”的现代爱国主义情结,不正是屈原精神的延续吗?
二是鲁迅以反封建的斗士的目光,从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的角度,来评价屈原所处的时代,评价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评价屈原作品中所流露的情绪。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写道:《离骚》“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也就是说,屈原到底不能算一个“立意在反抗,皆归在动作”的“摩罗”(魔鬼)诗人。鲁迅对历史上的文人有着入木三分的批判,谓之“帮忙、帮闲”,屈原既能写出《离骚》,自然是大诗人大文人,在鲁迅看来,他和帝王的关系,当然有它的局限,于是也就有了《从帮忙到扯淡》一文中写道:“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
我们说现在网络上引用鲁迅先生对屈原的这一句评价,是把先生这一说法进行了放大和曲解。这就如同有人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他的“精忠报国”是为昏君卖命。因此我们说,对屈原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品格,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视角,会做出各种不同的评价。我们不妨看看毛泽东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评价屈原的。
一,毛泽东是从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的角度来看屈原的品格的, 早在1921年的端午节,毛泽东的好友易白沙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跳海自杀了,这是一个“革命党人”,先是刺杀北洋政府首脑没有成功,后南下组织军队北伐也没有成功,为唤起民众,他效法屈原,毅然跳海。毛泽东为此写了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陈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此联中的陈公是陈天华。陈天华同样以屈原为楷模,为救国唤起民众而在日本跳海自杀。和毛泽东同时代的热血青年,和屈原一样忧国忧民,为救国救民不惜一死。
1949年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联访问期间,苏方翻译费德林在《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一书中披露,一次,毛泽东谈到屈原时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言语中充满了对屈原品格的崇敬。
毛泽东认为《离骚》是两千年来 “可与日月争光”的杰作。作品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其中抒发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是屈原为人为文的完美结合。他和周恩来接见新中国派出的第一批驻外大使时,握着黄镇的手,问:“黄镇,你原来那个名字黄士元不是很好吗,改它做什么?”黄镇回答说:“我的脾气不好,需要提醒自己‘镇静’。”毛泽东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中说,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去,是要完璧归赵喽。你也做个蔺相如吧。”“白玉兮为镇”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一句,由此可见毛泽东对屈原的气节的赞赏。
1961年秋,毛泽东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寥寥28个字,深刻形象地写出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其文作匕首、以死醒世的猛士精神和惊世之举。
二,毛泽东站在底层人民的角度来看屈原的品格,来论述屈原的人民性以及他和统治者的关系。1954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说:“屈原是中国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写了许多爱国的诗,政府对他不满,把他放逐了。最后屈原没有出路就投河而死。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就把他死的一天作为节日,这一天就是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民吃粽子。粽子是把糯米用一种叶子包起来制成食品。人民把这种食品投到河里喂鱼,使鱼吃饱了不伤害屈原。”毛泽东曾说过,"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因为刘邦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屈原如果继续当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因为丢了官,才有可能接近下层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知识往往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才得来的。"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说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为原则而斗争,虽然不得志。
毛泽东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因为开除了'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毛泽东的这一评论,不仅对我们研究屈原有重要意义,对研究文学创作,文学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的关系,也具有深刻的启示。
1959年8月在《关于枚乘七发》的批语中更是明确指出 :“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是“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这是毛泽东对屈原以及其开创的骚体的高度评价。 毛泽东还特别肯定屈原《天问》在唯物主义思想方面的贡献。1964年8月他同几位哲学家谈话时,从唐代的刘禹锡《天说》回溯到屈原的《天问》的时候说,到现在《天问》没有解释清楚,《天对》(柳宗元)之作,讲什么也没说清楚,只知大意。《天问》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 ……
也许正是毛泽东如此推崇的屈原的人格、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有理由相信,知识分子在当今的社会中,也一定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品格。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