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是在当年很流行的一句话,但是和珅跌倒了,嘉庆也并没有吃饱,似乎清朝的皇帝永远都吃不饱。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和珅的家产顶清朝十五年的国库收入,也就是说,只要抄了和珅的家,即使嘉庆十五年不收任何赋税,国库也是充实的。可事实上嘉庆一点也没少收,最后也还是不够用,被苛捐杂税逼得走投无路的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有一次甚至还打进了皇宫,嘉庆皇帝自己还曾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客追得满街跑。
*前面说的有点跑题,咱们书归正传,看看嘉庆给和珅钦定的二十项大罪,无外乎是马屁拍到了马腿上(送如意),坐轿子进神武门(乾隆允许),娶了淘汰宫女(老百姓也能娶),乾隆病了他不着急(冤枉),家有巨额财产(没说来源不明)。
*虽然有二十项大罪,但是算起来,革职为民都是处罚过重,赐令自尽怎么反倒成了“从宽处理”了呢?
*和珅是该死,而且死十次都不冤枉,但杀他的罪名确实很扯淡,因为和珅真正该死的罪名,嘉庆皇帝不敢提,主审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官员们也不敢问,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和珅作为一个有能力且身兼数十职的官员,做点错事不算啥,改了就好嘛!可是有一宗大罪,那是非杀不可的,那就是贪污受贿,而且数额极其巨大。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大清律例》中居然没有“贪污罪”这个罪名,只有个“监守自盗仓库钱粮”,数量达到四十两白银,那就要掉脑袋。
*这个最大的贪污受贿犯,就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某些人眼中的乾隆大帝。
*要说这个乾隆皇帝,为政前期还是不错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统一,还是做了一些实事的,可是随着四海升平,这位皇帝就开始骄傲自满甚至腐化堕落了,以至于沦为有清以来数一数二的贪污犯(能跟他比肩的也就是慈禧了)。
*这时候就有人会感到不理解:天下都是他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花自己的钱怎么能叫贪污?
*其实这种想法在商周分封诸侯(奴隶制晚期)的时代,是说得过去的,那时候封地就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而到了封建社会,皇帝和国家就是两回事了,国家的钱是国家的钱,皇帝的钱是皇帝的钱。
*这种情况在明清两朝尤其明确:不合规矩的开销,或者户部尚书不批条子,皇帝再霸道,也别想从国库中拿出一两银子,如果户部给了而到时候皇帝耍赖不还,那么户部尚书就要掉脑袋还要承担“佞臣”的污名。
*但是皇帝也要吃饭呀,也要有婚丧嫁娶呀,别着急,当年也有办法:户部按月给他拨款,合理的开销,比如皇帝结婚(仅限于跟皇后)、驾崩,这笔钱是另外给报销的。
*清代的户部一年给皇帝多少拨款呢?按照规定是每年六十万两,也就是每月五万两,这笔钱直接拨给内务府去花销,这其中包括太后年薪银子2000两,金20两,皇后的1000两,皇贵妃800两,一直到贵妃、妃、嫔、贵人、常在递减,到皇帝最低级的老婆大约是50两。
*其余的宫女、太监数以万计,就是天天啃馒头喝稀粥,每月五万两银子也不够用,更别提锦衣玉食穷奢极欲了,所以在明清两朝,饿死小太监的事情时有发生。
*五万两一个月肯定不够用,但是作为皇帝还有其他收入,这其中包括皇庄(也就是皇帝的自留地,乾隆的最多,达到一百三十多万亩),那块土地上的全部收入都进了皇帝的小金库;还有皇帝垄断关外人参、皮张、新疆玉石买卖(皇帝也做买卖,跑腿的叫皇商,他们有时候还经营盐铁专卖),各地进贡的土特产(当然都是值钱的东西)。
*这些杂七杂八的收入,加起来每年也有个百十万两,有统计数据说,乾隆在位六十年,他的内务府总收入是八千万两,按说每年一百二三十万两的收入,也够开销了——但那得是正常的皇帝,摊上乾隆这么个穷奢极欲好讲排场的主儿,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于是他就想把手伸向国库。
*但是国库在康熙年间就被官员们借空了,只剩下一堆欠条,而康熙皇帝个人也不富裕,所以他明知道江宁织造曹寅的亏空是他南巡吃出来的,也拿不出钱来替曹寅还债,结果曹寅被抄了家。
*好不容易雍正励精图治攒下来点家底,乾隆打仗赈灾可以用,但是给大小老婆买首饰或者自己去旅游,这笔冤枉钱户部是万万不肯出的。
*这时候善解人意的和珅出现了,他当时最来钱的职务是崇文门税官(崇文门监督)——这里读者诸君不要以为这个职务就是守在崇文门口收税,其实这个衙门管的是全京城的收税,而“税收盈余”是要进皇帝腰包的。
*但是当年实行的是定额收税,定额之内是要交给户部的,哪来的盈余?这就要和珅想办法了:拿出攥冰取火轧沙求油本事来,把进京的官员商贾盘剥得衣冠楚楚而来,赤条条而去,银子就像海水一样分成了两股,一股流进乾隆腰包,一股流进和珅私囊。
*有人总结出上下级关系四大铁,其中就有“一起分过赃”的,另外三条中有一条儿童不宜,咱就不说了。
*与乾隆分过第一笔赃之后,和珅青云直上,内务府、户部都归和珅管了——这等于一个单位会计和出纳一人兼职了,那花账想咋做就咋做。
*和珅贪污,是跟乾隆一起分赃,受贿当然也要分一份给乾隆,这不叫分赃,这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进献”。
*乾隆要造一个纯金宝塔装他妈(太后)的头发,金子不够了,和珅号召满朝文武“捐款”,和珅当然出的是最大的一份。和珅还发明了“议罪银”,凡是犯了罪或可能犯罪的,都要交一笔银子给和珅(实际是给乾隆)来免除刑罚。
*乾隆与他爷爷康熙一样喜欢南巡,但与康熙吃穷了曹寅不同,乾隆南巡是当散财童子的,不但队伍庞大花销惊人,而且到处赏赐,动辄成千上万两白银,但是每次回来都有盈余——这也多亏了和珅,他事先已经公开向地方官员和盐商们索取“贡献”,实际也就是公开的贿赂。
*和珅收钱,乾隆封官,这俩人配合默契,索贿受贿就这么在天下人面前堂而皇之地完成了。乾隆吃好喝好玩好了,腰包还变鼓了,回家还能给大小老婆买点金银首饰,至于和珅从中抽了多少头儿,乾隆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好我好大家好,至于下面的人怎么盘剥百姓回本儿,这不是乾隆皇帝和首席军机大臣要关心的事情了。
*和珅喂饱了乾隆,乾隆养肥了和珅,最后和珅这只肥鸭子被嘉庆皇帝一刀宰了,那么和珅的家产是不是进了户部掌控的国库呢?对不起,您失望了,按照“规定”,这笔钱进了内务府,也就是进了嘉庆皇帝私人的腰包,就连和珅那堪比皇宫的大宅院,也被十五哥颙琰送给了十七弟永璘,成了清代最大的王府。
*看到这里,想必读者诸君已经明白了:和珅贪污受贿的主使就是乾隆,这也是嘉庆皇帝为什么不敢用贪污受贿的罪名处置和珅的根本原因,虽然嘉庆皇帝号称“仁君”,但是面对和珅的巨额家产,也没有某些人想象得那么高尚,清朝的国库一如既往地穷,皇帝们一如既往地富,老百姓一如既往地惨,大清朝往灭亡的路上狂奔,拉都拉不住……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