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龙头品牌——比亚迪的创办人和掌舵者。
查理·芒格曾对股神巴菲特说:“王传福比爱迪生更厉害,他是爱迪生和比尔·盖茨的结合体。”
这位白手起家的农村小伙,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逆流而上,
一跃成为了中国首富,登上了胡润财富榜之首。
但其实在创立比亚迪之前,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做过研究员,
而且26岁的他就已经成为了主任。
已经端稳了铁饭碗的他为什么会选择下海经商呢?
王传福
困顿的童年:双亲离世
1966年,王传福出生于安徽芜湖市无为县。
他在家中排行老七,前面有五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一个十口之家在那个年代除了热闹,就只剩下难以负担的生活开销了。
好在他的父亲是个手艺人,靠着精湛的木工技术,硬是把这个大家庭支撑住了。
王传福在众多兄弟姐妹中,是学习最好的一个,全家人都很宠着他,很少让他操心家事。
这是因为王传福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很前卫的人。
在那个年代,他就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从小就教育他们八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此外他还以身作则,凭借自己的努力入了党,成为了大队书记,
而后又因为自己的出色的工作表现,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重。
在父亲的影响下,王传福少年立大志,誓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但不幸的是,在他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积劳成疾,病逝了。
父亲走后,家里的天眼看着就要塌了,除了悲痛之外,更现实的问题砸在了他们头上。
顶梁柱倒了,一家人以后要怎么生活呢?
虽然五个姐姐当时已经出嫁,妹妹也寄养在了亲戚家,但是光他上学的费用就不是小数目。
这时,刚满十八岁的大哥王传方决定辍学,代替父亲照顾弟弟和母亲。
但懂事的王传福怎么忍心让哥哥一个人挑起这么重的担子呢?
一次,三人正在吃饭,王传福突然放下筷子,郑重地对哥哥和母亲说:
“我也不读书了,我去挣钱。”
哥哥“啪”地一下把筷子摔在桌上,王传福吓得一激灵,
那是哥哥第一次冲他发那么大的火。
“爸爸在世时怎么说的?你这么快就忘了?钱的事用不着你操心,就是砸锅卖铁,睡大街,也得供你把书读完!”
长兄如父,从此之后,哥哥便成为了王传福的山。
怀着全家人的期待,王传福知道自己只有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给他们一个交代。
当时,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出路就是考上中专。
因为那时的中专是会分配工作的,所以中专的分数比高中要高得多。
王传福拼命学习,立志一定要考上中专。
但天不垂怜,正在他15岁中考的那段时间,家中又传来噩耗。
母亲突然离世了......
父母的墓前,王传福的手被哥哥紧紧地握着。
从此之后,万水千山,兄弟二人相依为命。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悲痛万分的王传福回到学校参加中考,当时前两门考试都已经结束了。
考试的结果自然也是不尽人意,他没有考上中专,而是被无为第二中学录取了。
他对着通知书发了好几天的呆,第二次产生了辍学的想法。
这一次哥哥自然也不会同意,甚至表示:
“那你就干脆再努力考个大学,到时候照样有出息。”
在哥哥的坚持下,王传福进入了高中。
在他们最困难的时期,嫂子张菊秀进门了。
可惜这位新娘子一进门就有操不完的心,根本来不及享受新婚的甜蜜。
长嫂如母,此后,张菊秀像母亲一样呵护着只比她小六岁的小叔子。
高中学习任务重,王传福只有周末才能回家,
所以每到周末,王传方才会去买些肉回来改善一下伙食。
周日返校的时候,哥嫂又会塞给王传福十元的生活费。
在那个年代,一周十元算是很奢侈了,王传福知道哥嫂肯定是把大部分的钱都给他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坚决不肯收,但哥哥每次都会板着脸不准他拒绝,
而一旁的嫂子会温柔地对他说:“你要多补补,吃得好,才能学得好。”
在王传福求学的日子里,王传方和妻子就算日子过得再难,也从来没有省过弟弟的生活费。
家里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时候,张菊秀就会四处去借钱、甚至变卖自己嫁妆给他凑学费和生活费。
对于兄嫂的付出,王传福无以为报,只能发奋图强,给自己挣一个光明的前程,才能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他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成功考上了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也就是现在的中南大学。
他选专业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
其实他一开始报考的是合肥工业大学,想去那里学无线电。
小的时候,有人给他们家送过一台收音机,王传福觉得神奇极了,想要弄明白声音是怎么传过来的。
于是,他就把收音机拆得零零碎碎的,
当时母亲看见了,差点对他动了手,还是一旁的父亲及时阻止了。
但父亲转过头,十分严肃地对他说:
“你把它弄坏了,那你就要负责把它装回去,不然你就要罚站了。”
谁知他还真的把收音机装回去了,而且一点损坏都没有。
从那时起,他对无线电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也许是老天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他没能如愿去学无线电,而是被调剂去学“物化专业”了。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句话用来形容王传福的人生是在合适不过了。
他当年没考上中专,现在才有机会考上大学。
现在他没能如愿学无线电,却意外得到了另一把通往成功的钥匙。
追梦的青年:放弃铁饭碗
1983年,王传福来到中南工业大学报到。
临行前,嫂子卖了自己陪嫁的银手镯给他当学费,哥哥把自己结婚时带的手表和家里所有的新物件都塞进了他的行李箱,并且叮嘱他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和家人的期待,王传福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上了大学的王传福,学习之余,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兼职和参加社团活动,过得十分充实。
而且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正式接触到了“电池”,这个他的人生中最重要的“老朋友”。
除了学习之外,他爱上了跳舞,还留下了“舞林高手”的名号。
他是个擅长在逆境中成长的人,从小经历的不幸都慢慢变成了他身上的盔甲。
此时的他不仅有着同龄人的青春朝气,还比他们多了一份沉稳。
王传福大学时期与同学的合影
大学毕业那年,他考上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研究生,继续研究“电池”。
研究生毕业,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留在了研究院工作的机会。
二十六岁那年,他成为了研究院最年轻的主任。
至此,他已经站在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高度,成为了兄嫂的骄傲。
那个年代,在常人眼里,吃国家饭的人就相当于端了一碗铁饭碗。
王传福就算是闭着眼睛都能把日子过好了。
但没过多久,王传福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1993年,王传福被调往深圳,当时研究院在那边成立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让他去任总经理。
研究院时期的王传福(右二)
次年,王传福敲响了表哥吕向阳家的门。
王传福开口刚说了两句话,吕向阳手里的水杯差点掉在地上。
王传福说:“我想出来单干,能不能借我点钱。”
吕向阳觉得他简直是疯了。
在当时,整个家族里最有钱的虽然是吕向阳,但最受尊敬和追捧的却是王传福。
因为吕向阳初中刚毕业就跟着家里人出来干房地产了。
但王传福可是正儿八经的高材生,现在又拿着“铁饭碗”。
谁不羡慕王传方有这么个好弟弟?
他语重心长地劝道:“你要想清楚,你要是真的下海了,这日子可没有以前好过了,而且风险还大,搞不好后面就一无所有了。”
王传福能理解表哥的想法,但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不是一时兴起。
吕向阳
体制内的工作万般好,但可能真的不适合王传福。
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而且很喜欢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但体制内是有很多规则的,他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想法就需要经过申请,再经过层层审批。
且不说结果如何,光这个过程就很折磨人,让他觉得很受限。
而且他任职的研究院是以科研为主的,研究成果离真正投入使用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更重要的是,当时正是市场经济兴起的初期,深圳就像一块试验田,在上面种什么的都有,而且门槛还低。
那几年在深圳,王传福看到了未来有无限可能。
他年纪尚轻,不想这么快就看完了自己的一辈子。
吕向阳看着王传福的表情只觉得不可思议。
他以前总觉得这个表弟有些少年老成,
但此刻在他面前展望未来的王传福,就像个刚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
眼睛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整个人像是被点燃了一样。
他莫名地有些感动,而且他有一种预感,这个表弟以后绝不简单。
最后,他答应给王传福250万作为他的创业资金。
拿到创业资金后,王传福才敢把自己的想法和兄嫂说。
听完他的话,电话那头的王传方沉默了很久,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只说要想一想。
这头的王传福内心有些忐忑不安,正思考着要怎么说服哥哥,就收到了哥哥的回复。
王传方在电话里说:“我和你嫂子书读得少,虽然不太能理解你的做法,但是我们尊重你的决定。”
青年的王传福(左二)
1995年2月,王传福在深圳成立了比亚迪公司,专门生产电池。
他特地将兄嫂接到深圳来,让他们在公司的后勤部任职。
王传方不想拖弟弟的后腿,坚决不肯去。
王传福对哥哥说:“后勤部相当于一个公司的后背,我必须要把它交给我最信任的人。”
听弟弟这么说,王传方立刻举家迁往深圳。
此后,兄弟两人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事业上相互扶持。
万事开头难......
当时电池行业是日本人的天下,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
比亚迪初出茅庐,碰上的对手全是行业顶尖的公司,很难找到立身之处。
但就像前面说的,王传福最善于在逆境中寻找生机。
当时,国内很多企业会花大价钱买进外国先进生产线,以求在市场上有个立足的地方。
但王传福不这么做,他把钱都花在了产品质量上,把精力都花在产品研发上。
他甚至直接介入供应商的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优势,制定了降低成本的方案。
这样,他在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成本。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王传福一路稳扎稳打为之后的崛起做足了功课。
亚洲金融风暴中的股民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原来行业头部的日本厂商处于亏损的边缘。
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凸显,瞬间脱颖而出。
并获得了飞利浦、松下、索尼的大额采购单,在电池行业站稳了脚跟。
经过几年的努力,比亚迪成为了与三洋、索尼和松下齐名的国际巨头。
这下王传福总算可以停一停喘口气了。
但他没有......
此时的他有了更远大的志向。
丰收的中年:继续前行
在农村长大的王传福,刚到城市的时候,最不习惯的就是空气里无处不再的汽油味。
在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的就是家乡夹杂着泥土和青草香味的空气。
就这样,他开始有了一个梦想。
他梦想着有一天汽车不再发出难闻的味道,那人们走在街道上的感觉一定会很美妙。
他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汽车可以不再烧油,而是充电,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他的愿景。
当时,他在网上看到的一份报告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
他了解到,我国有70%左右的汽油是依赖进口的,而又有70%的石油是用在出行工具上的。
万一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我国就很有可能面临石油危机。
他决定,一定要做出不用烧油的汽车。
2003年,比亚迪已经成为了电池业的龙头产业,还没在舒适圈呆两天,王传福就又大步迈了出去。
同年,他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更名为比亚迪汽车,正式进军汽车业。
当时,他的理想在大多数人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
一个卖电池的,竟然妄想把手伸到汽车业。
但目光短浅的人哪里看的到远方。
王传福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作为一个“技术狂魔”,面对一个他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他的做法是先学习别人。
他像小时候拆收音机那样样,把买来的车拆的零零碎碎,写出分析报告,从头开始学习别人的经验。
有一次,他买了一辆奔驰,让人拆解了它。
下属们听了他的话,瞪大了眼睛,在原地不敢动。
王传福拿起旁边的小刀,用力在崭新的车身上划了一刀,
然后笑着对他们说:“现在敢拆了吗?”
最后靠着不断地拆车、组装车,王传福和他的团队才终于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2005年,比亚迪开始开发电动汽车芯片,王传福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梦想。
比亚迪一路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走到了更高处,王传福的才干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2008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
一时间比亚迪的股价飙升,王传福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仅一年,他的身价暴涨290亿元。
2009年,他从胡润财富的第103位上升到第1位,成为了中国首富。
在世人眼中,王传福已经走到了顶峰,无需再奋力向上了,他可以安心的享受人生了。
但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青年时期的奋斗是为了摆脱自身的贫困,现在我已经成为了一个企业家,有了新的使命,我要用技术报国。”
比亚迪打造了一批王朝概念车,以“秦唐宋元”为车辆命名,
他们也是第一个以汉字命名车型的品牌。
当时比亚迪内部对于这个决定是有反对的声音的,
因为汉字在国际上的通用程度毕竟不如英文,他们担心以汉字命名会不会影响销量。
但是王传福的态度很坚决,他说:“汉字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代表,我们作为一家中国企业为什么不可以用!”
王传福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源于一次不愉快的出国经历。
21世纪初,比亚迪的电池已经开始出口到美国、欧洲这些比较发达的地方了,
因此王传福就免不了需要出国谈生意。
有一次过美国海关的时候,王传福被要求出示返程机票,并且在海关接受了长达半个小时的盘问。
王传福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是明明是去谈生意的,这些美国人凭什么就因为他是中国人,就怀疑他会赖在美国。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让这些外国人不敢再轻视中国人半分。
他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比亚迪一定是一个中国品牌,要掌握的中国人自己手里。
所以在巴菲特第一次提出要一次性购买比亚迪30%的股份的时候,王传福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
由于他的这种民族责任感,比亚迪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也挺身而出,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度难关。
2020年1月,新冠疫情在我国爆发之初,全国的防疫物资非常紧缺,当时全国每天只有2千万个口罩,根本不够用。
就在这时,王传福决定生产口罩,供天下之所需。
但是当时买一台口罩机需要两个月,
而且口罩机的主要材料熔喷布,从两万一吨涨到了七十万一吨,关键还买不到。
王传福随即动员了集团的三万多名工程师,三天画图纸,
七天就做出了第一台口罩机,又花了三周,制作出了熔喷布。
然后他把生产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厂房全都空出来,专门生产口罩。
只花了一个多月,比亚迪的口罩日产量达到了1亿只,
极大地缓解了疫情初期,物资紧张的困境。
王传福也因此获评全国“抗疫民营经济先进个人”。
王传福
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最美的绝唱。”
如今的王传福回望从前的种种不易,心中只有无限的感激。
因为每一次的难关都是他通往高处的垫脚石,没有它们就没有现在的王传福。
参考:
《舒立时间:对话王传福》
《酌见:俞敏洪对话王传福》
《开讲啦:比亚迪王传福》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