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载预装app动了谁的奶酪 盈利与体验注定无法兼顾?

发布一下 0 0

随着WWDC22的落幕,iOS 16系统正式迈入大众视野。虽说本次发布会,苹果突出一个“致敬友商、为用户画饼”,但仍有一些有趣的功能值得我们关注。比如横屏Face ID解锁、相册一键抠图,就很考验手机芯片AI算力,让我们看到苹果在疫情环境下对消费者在线办公、日常出行用机体验的思考。

卸载预装app动了谁的奶酪 盈利与体验注定无法兼顾?

近日,苹果向开发者人员提供了iOS 16的第一个beta测试版本,外媒9to5Mac表示:除发布会上亮相的功能之外,iOS 16还允许用户通过更新系统卸载查找、健康、时钟应用程序(可以通过APP Store重新进行安装)。事实上,早在iOS 10中苹果便开放了“用户自主删除计算器、日历、邮件、音乐、便笺、博客”应用的权限,并陆续拓宽可移除原生系统应用程序的范围,如今仅剩电话、Safari、Message、APP Store原生应用无法卸载。

在盘点新系统功能之际,我们不能光看热闹,要知道手机出厂自带预装app这个事,牵涉到很多消费者的用机权益。测试过身边主流品牌机型之后,我发现原来卸载预装软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新问题:自主卸载预装app为何这么难?广告弹窗、占用虚拟内存又该谁来买单?厂商盈利与用户体验注定无法兼容吗?

第三方+原生预装app泛滥 谁来为消费者体验买单

我们知道,功能机时代为了方便消费者快速上手使用,手机当中会内置短信、相册、通话、相机等基础软件。智能机时代手机可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厂商在出厂时不仅将预装软件范围扩大,还会选择性内置一些第三方软件。虽然能减少老年群体下载软件的烦恼,方便其快速上手智能手机,但这些内置软件也会成为弹窗广告聚集地。

卸载预装app动了谁的奶酪 盈利与体验注定无法兼顾?

比如,此前南方都市报记者调查发现,2021年底市场安卓系统手机品牌中,出厂预装软件主要分为官方内置应用(备忘录、时钟、指南针等)和第三方内置应用(淘宝、京东等)两大类。但有的机型出厂时预装软件竟然达到50余款,数量臃肿、功能重叠。

卸载预装app动了谁的奶酪 盈利与体验注定无法兼顾?

一般来说,厂商并不会对第三方应用软件的卸载权限进行限制,因此我将验证目标着重放在了官方内置应用上。如图,我分别测试了一加8T、vivo X Note、华为Mate 40 Pro三款机型,测试过程发现诸如计算器、文件管理、便签、录音机这类软件已然可以手动卸载,但长按屏幕后玩机技巧、云空间这类软件并不能弹出卸载选项。

尽管因为测试机型有限原因,可能存在不准确现象,但显然并非所有预置软件都能卸载,这类被系统认定为“必要组件”的应用需要ROOT权限才能从手机中清除出去。甚至有的不良软件开发商会抓住消费者试图刷机心理,来趁机植入一些流氓软件坑手机小白。

卸载预装app动了谁的奶酪 盈利与体验注定无法兼顾?

此外,我发现小米11、华为Mate 40 Pro等机型在天气、日历、音乐、钱包、浏览器、应用商店等预置app均有不同程度的广告投放;同时它们还会分走手机的运行内存。换句话说,你花钱买的128GB内存有一部分已经被厂商提前“预定”,加上“刷机不保修”的售后政策,无法卸载软件的你只能忍受营销广告的袭扰。

对消费者来说,货比三家买手机时关注重点往往更多放在硬件配置、优惠政策上,当拿到爱机后发现无法卸载的应用影响到用机体验时,更多只能选择被动接受。那么,明知会影响用机体验,为何厂商还大规模预装应用,用机体验损失背后究竟该谁来买单呢?

广告收入、拓宽软件生态成利润链条

首先,预装软件能为厂商带来巨额广告利润。众所周知,随着市场饱和手机硬件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要想实现企业盈利就得从软件层面下手。据知情人士透露,手机每安装一个软件都会向软件商收取不定价的费用,甚至为了刺激消费者下载应用积极性和活跃度,某些厂商还会在自家应用商店推出“下载应用领红包”这类让利活动,加上日历、钱包这类内置应用广告植入带来的曝光流量,厂商自然赚的盆满钵满。

要知道,市场上音乐、视频、小说、游戏软件开发商相当多,要避免被其他品牌挤掉生存空间的风险,就需要拉拢手机厂商来担任自家品牌的宣传媒介。要知道,手机厂商出货量基本都在千万级别,即便很小的广告都会转化出不小收入,对那些擅长打价格战的品牌来说,自然不会错过赚钱良机。

卸载预装app动了谁的奶酪 盈利与体验注定无法兼顾?

其次,预装应用能提升手机厂商自家软件用户活跃度,拓宽系统生态。智能手机时代手机厂商不仅只负责硬件组装,还要围绕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做好软性内容建设。比如围绕移动支付领域开发的钱包软件,不仅要贴靠NFC功能助力消费者乘坐交通工具、解锁门禁卡,还针对性开发出联名信用卡、壁纸主题内购、登机牌、优惠券、电影票等功能。

出于对手机功能的探索和用机需求满足,消费者往往会优先考虑自带软件进行使用,毕竟跟官方挂钩安全性更强,系统账号一键登陆用起来也更方便。厂商自主开发的阅读器、视频播放器、钱包需要良好的用机基础,将其预置在手机中交给消费者不失为一种宣传好手段。

工信部出手见效甚微 下一个魅族三零系统何时见?

对于手机厂商肆意加装预置app的现象,有关部门并非坐视不理,但效果并没预期那般理想。2013年工信部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中将手机预装app纳入管理范围;2017年工信部发文规定除基本功能软件外其它应用软件均可卸载,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在手机中安装应用软件;2022年工信部再次规定不可卸载预装app类型,范围、数量并要求厂商提供安全、便捷卸载方式供用户选择,但从验证测试结果来看,显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卸载预装app动了谁的奶酪 盈利与体验注定无法兼顾?

有意思的是,此前魅族18系列为了扩大市场销量数据,宣布为手机适配零广告、零推送、零预装的三零系统,成功赢得消费者注意力。但可惜梦想最终败给了现实,当魅族宣布“Flyme系统坚持以用户体验优先的前提下,保持与行业一致的运营策略”时,广告、软件下载量、曝光流量带来的利润还是战胜了消费者的用机体验。

作为消费者,我很欣赏珠海小厂这种逆势而上的勇气,舍弃互联网广告收入还消费者实际的用机体验才是厂商该有的胸怀。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消费者理应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厂商出于企业盈利目的预装广告的原因固然可以理解,但不能建立在损失体验的前提下。

如今曾经被各种发布会吊打的iOS正在努力补全系统短板,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不知道以冲击高端、打破苹果话语权的头部厂商能否“跟上步伐”,我认为将预装软件卸载、删除选择权交给消费者才是长久发展之计,毕竟手机厂商的品牌形象、市场话语权最终还要交给消费者来评判。那么,你觉得下一个敢做三零系统的厂商会是谁呢?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