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被称为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其余二位为解缙及徐渭)的故事,他在官场失意后没有消沉下去,反而另辟蹊径,最后成长为多才多艺的明代一流学者。
杨慎画像
下面就来说说杨慎的励志故事。
一、神童、状元,顺利入仕途
杨慎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12月8日)。父亲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被人们称为“神童”。有如下巧妙应对的故事例证:
杨慎9岁时,有友人见外面杨花扑面,就出一上联让他对:“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小杨慎稍加思索就对出了下联:“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其才思敏捷可见一斑。
“神童”杨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13岁写的诗文就被当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大为赞赏收为门生;24岁高中状元,当时他的父亲杨廷和已为首辅,但所有人都觉得杨慎的状元实至名归,并没有因为首辅大人而避嫌。
杨慎
状元及第后的杨慎,被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主要职责为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从此正式登上明朝的政治舞台。
二、性情耿直、坚守自己理念,断送政治生涯
虽有“神童”与“状元”二个“头衔”,还有父亲首辅大人在位,但杨慎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这是由于他的性情耿直,并且非常坚守自己的理念。
源于1524年的明朝“大礼议”事件,是一场内阁和皇权的权力博弈。
由于明武宗无子,所以“兄终弟及”由武宗伯父之子即位,即为嘉靖皇帝。嘉靖得到这个皇位,按礼制应认武宗之父就是自己的伯父为父,而认自己的父亲为伯父。但嘉靖坚持仍要认自己的父亲为父亲,坚决不认伯父为父。
嘉靖皇帝
在这场斗争中,杨慎坚决地站到了“认伯父”一派。当时其父杨廷和已经因此辞职远离风波,但杨慎坚持组织群臣在左顺门力谏,嘉靖帝愤怒地命为首的八人下诏狱;
第二次杨慎和229名朝臣在左顺门从早到午力谏不去,引起嘉靖大怒,下令当场打死16人,100多人下诏狱,杨慎也被下狱并廷杖;第三次杨慎又在皇帝面前痛哭,被廷杖几乎死去。
最终嘉靖帝忍无可忍,将杨慎充军云南永昌。正值一生最有作为年华的他,至此被流放滇南地区30余年,直到终老。他也因得罪皇帝,从此政治生涯被断送。
杨慎像
嘉靖在位40余年曾6次大赦,但独独没有赦免杨慎回乡。按照明律,60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没人敢和嘉靖提起杨慎。可见嘉靖帝是多么憎恨杨慎,这等于是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三、在流放生活中,关心国民疾苦
杨慎在放逐滇南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并未因仕途断送,以及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他在放逐期间,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当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
“罪犯”杨慎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言此役是由两三个投闲置散的武官想要谋取利益而倡导的,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杨慎塑像
当听说寻甸的安铨、武定的凤朝文作乱,杨慎便率领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副使张峩用计击破叛军,平定叛乱。事后,他还写诗词揭露官吏们在事变时畏畏缩缩的丑态,以表达自己怒发冲冠的悲痛之情。
四、另辟蹊径,成为一流学者
在被放逐的30多年中,杨慎虽曾无数次表达过他的痛苦感受,但都是通过怀念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的形式,使得他的感受不那么消沉抱怨,而是有了一种含蓄的诗意。这位不幸身处黑暗的才子,最终另辟蹊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活成了明代的文化种子,被誉为“明朝第一博学才子”。
杨慎擅长的研究领域覆盖了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和民俗文艺等多种领域,据说他平生著作有400余种,存诗约2300首。关键是,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主见,或可弥补历史空白,或可给人们提供很有价值的历史史料,都具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
杨慎《临江仙》书法
五、笔者感悟
杨慎官场失意后没有消沉下去,反而另辟蹊径,最后成长为多才多艺的明代一流学者。他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相信很多读者都不会陌生,它出现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现在已经脍炙人口。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这阙词中读出不同的味道。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与逆境,我们应该借鉴杨慎的做法,不要因此气馁消沉,而是要振作精神,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特长,争取发挥更多的个人价值,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安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杨慎雕塑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