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商纣王,我们就会在《神榜》中看到一个荒淫无度、沉溺于酒色的暴君形象。提起秦王嬴政,我们会想到电视剧《秦始皇》里那个残暴的国王,他通过大规模征兵修建阿房宫,并且痴迷长生不老。
提到李世民,我们会想到《隋唐英雄》、《贞观长歌》等一系列电视剧,塑造了一个君主的英武形象。
这些电视剧传达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第一印象,但历史上的他们真的是这样吗?
一、纣王帝辛
虽然以纣王为主角的电视剧很少,但很多影视作品都塑造了商朝末代君王的形象。
几乎不变的是,所有电视剧中的纣王都离不开“昏庸、无情”、“残暴、暴虐”这几个字。
甚至在漫画《哪吒传奇》中,有一个昏君沉迷于妲己的美色,以小人自居。
似乎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纣王是一个无能、无用、暴虐和放荡的国王。
但艺术一直是用夸张的演绎。历史上的商纣王真的如此悲惨吗?
事实上,长期研究商业史的学者已经对纣王和帝辛的各种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也许,纣王并不像世界人口那样一无是处。
首先,改革体制。历史可以证明,在纣王和帝辛统治时期,大力推行政治改革,试图改变贵族家庭掌握国家大事的局面,重用从社会中下层选出的新官。
他没有沿袭旧制度,提拔了一大批非官宦家庭出身的臣子,如费仲、左江等人。
与此同时,帝辛逐渐削弱了贵族势力,镇压了贵族家庭,并通过颁布严厉的刑罚来镇压贵族的反抗。
其次,平定东夷,促进文化交流。纣王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王。他在位期间,蛮夷入侵中国,商朝为稳定王朝而出征作战。
一些学者认为纣王的远征是一种防御性的军事活动,随着领土的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加速了向长江流域的传播。
纣王确实有不修内政、生活放荡的一面,但他也有可取之处。
被后人怀念的纣王犯下了许多罪行。怎么能知道这些恶名中没有后人想象的因素呢?正如宋代诗人米罗所说,“凡说叛逆的,我都不敢信。”
二、秦始皇嬴政
历代史书大多喜欢描写秦始皇的奢靡暴虐。陈在《国史旧闻》中写道:“始皇帝刚毅勇猛,乐于以刑为威。”
即使秦始皇确实有失败的一面,刚愎自用,穷兵黩武,但影视人物的塑造不能只着眼于人物的阴暗面。
秦始皇能被明朝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第一帝”,一定有他积极的一面。
第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春秋时期,诸侯国并肩而立,频繁的侵占、吞并战争,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乱世之中,嬴政脱颖而出,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结束了百年战乱纷争,建立了秦朝的大一统政权,这的确是天下少有的伟大成就。
其次,抵抗匈奴,开发北疆。北方地域辽阔,塔尔坎大多勇猛好战。广阔的平原地形无疑让匈奴人非常容易南下进攻,将中原重镇暴露在匈奴人手中。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长城巩固北方边防,同时鼓励民众向北方边境迁移,开发北方边疆。始皇三十六年,将三万余人从内地迁到榆中等地。
对于愿意北迁的,秦始皇给予封官封号的奖励。同时,他还派人帮助北迁的百姓开垦良田,建造房屋。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发展边境地区,而且可以充实军备,从而实现北部边境的稳定和繁荣。
秦始皇晚年虽然确实沉迷于追求长生不老,但也骄奢淫逸。但他北击匈奴,南侵百越的功绩,也应该得到赞扬和肯定。
三。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统治时期李世民的贞操一直是千古美谈。人们都称赞他的治国武功,创造了一派繁荣景象。在当代电视剧中,李世民大多被塑造成一个睿智的神武圣人。
然而,自古以来,人无完人。著名君主李世民真的像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完美吗?
1.玄武门之变。关于李世民最有趣的事情是他的登基过程。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父亲杀死弟弟铲除异己,从而登上王位。
许多小说、电影和电视节目都说,玄武门的血腥过去是李世民保护自己的最后手段。
但是历代为高震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太多了,并不是每个人都选择了血亲的方式来消除嫌疑。
如果李世民真的只是想保护自己,有更多的方法可以选择,但他选择了最激烈的一个——灭绝。
而在血刃哥之后尤为不足,甚至杀光了还在李的所有婴儿。
无论他取得了怎样的丰功伟绩,他的冷血和残忍的行为无疑给皇位蒙上了一层血。
2.隐瞒李建成的战功。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即位后,曾多次要求史官阅读记载皇帝言行的《齐居注》,但多次被大臣劝阻。
被拒绝的李世民并没有失去信心。相反,他要求方为他出示那份“居留笔记”。方终于同意了皇帝的想法,与许一起删除了《府志》。删除完成后,它被提交给李世民。
为什么李世民如此沮丧,以至于他不得不亲自阅读这本《齐居注》?方为什么要删这部编年史?他擅长提出主张或接受指导吗?
后来,有人在比较了唐朝的许多史料后,提出了删节本与原版本的区别,即隐去了前朝太子李建成的战功。
唐代新旧书中,李渊对唐朝建立的主要贡献几乎都归于,而李建成几乎没有贡献。
作为长子,李建成一直被委以重任。他曾奉命抵抗突厥叛乱,可怎么会一次次失败?偏偏李建成在的信用簿上的记录是清白的,这实在令人生疑。
俗话说,人无完人,再开明的君主也有内心的一面,再失宠的君主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像武则天立碑无字,把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才是对待过去最正确的态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