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的一天,中央办公厅给毛主席送来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上面写着“请毛主席辨认照片上的人。”毛主席阅读过信件之后,拿起照片仔细端详,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中的男人:
“这不是赵宝成吗?在瑞金的时候,我与他一起工作过。”
烈士身份无人证明
给毛主席写信的这个人,名叫石毅,是赵宝成和妻子石澹峰的独生子,由于父母早年投身革命,石毅从小由外祖父母一家抚养。
1936年,石澹峰从中央苏区回到老家山西翼城,自此石毅开始跟着母亲辗转各地生活。一直以来,石毅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长什么样子,每每提到父亲的时候,母亲总会告诉他:
“你父亲到外国留洋去了。”
图丨赵宝成烈士造像
1944年秋天,为了躲避阎锡山的怀疑,石澹峰带着孩子来到国统区,并在自己学生李仲毅的介绍下,进入宜川中学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仲毅问起石澹峰,他的丈夫赵宝成去了哪里?石澹峰这才说出了实情:
“赵宝成已经在红军长征时牺牲多年了。”
当问起赵宝成给她们母子留下什么遗产时,石澹峰遗憾地说,哪里有什么遗产,这些年战乱抄家,自己连丈夫的一张照片都没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过多久,李仲毅就带着一张照片找到石澹峰,原来是赵宝成和石澹峰当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的合影,更为难得的是,在照片的角落里还写着“1929.4.13,摄于沪,虹口公园。”
石澹峰见到照片喜出望外,希望李仲毅将照片留给自己。从此这张照片伴随了石澹峰的后半生,随身携带形影不离,直到石澹峰去世。
图丨赵宝成夫妇唯一合影
全国解放初期,石澹峰被选为陕西朝邑县人民代表,并继续在中学任教,由于身体不好,1950年她回到老家翼城养病,待身体恢复一些后,组织上安排她到临汾师范的担任政治辅导员。
两年之后,石澹峰再次因病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组织上批准她回家长期休养。看着新中国的建设一天比一天繁荣,石澹峰的心里十分高兴,也更加怀念丈夫赵宝成。
1951年初,山西省委征集关于山西省党员烈士传略的稿件,石澹峰闻讯写下《赵宝成烈士略传》寄给省委,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由于赵宝成牺牲情况无人证实,他的烈士身份不被承认,《赵宝成烈士略传》不能入编。
石澹峰听说这样的消息顿时懵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自己从来没有因参加革命时间早而居功自傲,也从来没有向党和国家,索要过任何关于丈夫牺牲的补偿,如今连赵宝成烈士身份都得不到确认,石澹峰心绪难以平静。
趁着到北京治病的机会,石澹峰找到革命时期自己的直接领导赵品三,赵品三听说石澹峰的遭遇后,建议她找找当年分配她和赵宝成工作的邓颖超。
图丨邓颖超在北戴河海滩留影
当时邓颖超正在北戴河疗养,听说这件事之后告诉石澹峰,自己只能安排她治病、疗养,但为赵宝成证明烈士身份,只能毛主席发话才能办理,这其中的一些事情,一般人不太清楚。
无独有偶,石毅因为父亲赵宝成烈士身份不明,在入党的问题上也遇到了困难。
毛主席亲自作证批示
1956年9月,石毅在丹东举行婚礼,由于身体患病,石澹峰无法出席儿子的婚礼,便写了一首贺词,连同那张自己与丈夫的合影,一起寄到了石毅所在的部队,请部队首长代为宣读贺词,与会人员传看照片,相当于父母参加了婚礼。
这是石毅第一次见到父母的合影,婚礼结束之后,他将照片翻拍,放大悬挂在家中卧室。
关于自己父亲赵宝成的情况,早在前几年母亲的一次来信中,石毅就已经知晓一二。部队文工团组织得知石毅的具体情况后,团长蒋俞华、分队长马坚介绍石毅入党。
图丨赵宝成儿子石毅(左)
原本部队已经做出安排,石毅入党申请获批后,担任炮兵团宣传队队长,没想到两个月之后,指导员找石毅谈话,说他的入党申请未获批准,批示意见是“需要再考验一个时期”。
此后石毅又连续多次填写入党志愿书,都是同样未获批准的结果,指导员传达了团政委的解释:“对待知识分子就是要严格。”
后来一个支部委员悄悄向石毅透露,他入党未获批准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严格要求知识分子”,而是他父母的历史不清。
弄明白了原因,石毅不得已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但由于相同的原因,直到超龄退团,石毅也处在“不具备入党条件”的阶段。因此从1952年开始,石毅走上了漫长的寻父之路。
有了母亲写成的《烈士赵宝成略传》,再加上父母在革命时期的合影,石毅的寻父之路有了更多凭据。但是无论他将这两件东西寄到哪里,要么信件石沉大海,音信全无,要么回复说不知道。
图丨石澹峰旧照
终于在1965年,事情出现了转机。当时石毅的老战友到家中做客,见到那张被放大的合影之后,立即鼓励他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帮忙作证。这个想法和邓颖超的意见不谋而合。
在那个年代,一个一般干部,又不是党员,给毛主席写信可不是一件小事。经过几个月的思想斗争,十几次的改写重写,石毅终于下定决心,将信件和父母的合影寄给毛主席。
在信中石毅是这样写的,自己从1954年开始,多次给各地民政部门写信,请求查询自己父亲赵宝成的下落,最终没有结果。因此不得不求助于毛主席,请毛主席辨认,为自己的父亲作证。
毛主席看过这封信和照片之后,当即表示自己可以作证,并写下了这样的批示:
“赵宝成在中央苏区担任过中央政府总务厅长,我与他一起工作过,请中组部找有关人员分段作证明,转告其家属。”
图丨毛主席旧照
有了毛主席的确认,中组部立刻组织人进行调查。两个月之后,中组部办公厅复函丹东市委组织部:“你市振兴区文教科石毅,曾给毛主席来信要求查询其父赵宝成下落。经向有关同志调查,赵宝成早年入党,1932年到瑞金,担任过苏维埃中央政府总务厅长,后到贸易局工作。红军开始长征时,随机关游击行动,以后形势恶化,赵宝成同志的下落不知。请你们将上述情况转告石毅同志。”
父亲的身份得到一定的证实,石毅再次向有关部门去信查询,终于得到了正式答复:“赵宝成同志可按失踪人员处理,按照革命烈士待遇。”
1966年12月,赵宝成烈士抚恤会在山西翼城县举行,“赵宝成烈士永垂不朽”的牌匾,终于挂到了石毅家的门楣上。自此赵宝成烈士的革命经历,被更多人所熟知。
领导修建瑞金六大建筑
赵宝成原名赵成壁,父亲是清末年间的秀才,赵宝成自幼跟着父亲在太原读书,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赵宝成眼看着民不聊生的景象,立志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1923年赵宝成考入北平京都大学,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高居宇和黄日葵的介绍下,赵宝成成为为数不多的的早期共产党员。
读书期间,赵宝成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与家乡的进步青年创办“夜光学社”,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籍,启迪当地人民的革命思想,为消息闭塞的五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大学毕业之后,赵宝成奉命回到山西开展地下工作,并很快建立起党的外围组织,新学术研究会太原分会,吸引了一大批先进青年。他们利用这个组织广泛传播了党的基本知识,培养了一批青年革命人才。
图丨阎锡山、蒋介石与冯玉祥
阎锡山紧随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山西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赵宝成坚持留守太原,继续地下斗争,后来赵宝成奉命前往上海,继续地下秘密工作。
由于顾顺章等人的先后叛变,上海的机关组织遭到破坏,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赵宝成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与妻子石澹峰来到中央苏区首府瑞金。
起初赵宝成被分配到工农通讯社工作,负责苏区交通线的安全以及重要领导人的进出,刘少奇、陈云等重要领导人,就是在工农通讯社的保护下,安全到达苏区。
由于成绩突出,赵宝成被任命为临时中央政府总务厅厅长,在毛主席的具体领导下,赵宝成的总务工作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确保了中央政府机关的高效运转。
为了迎接第二次全苏大会的召开,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建造能够容纳2500人的大礼堂、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公略亭(纪念黄公略)以及博生堡(纪念赵博生),共计六座建筑。
这六座建筑后来被称为“中央苏区六大建筑”,是苏维埃红色政权的重要标志。
图丨中央政府大礼堂
经过研究决定,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副部长梁柏台担任施工总指挥,赵宝成全盘负责,并将建筑施工任务交由赵宝成领导的总务厅负责。
赵宝成接受任务后,一刻都不敢懈怠,立刻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中。他召开紧急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并迅速组建了“苏大工程筹建处”由总务厅管理处处长徐毅负责,下设工程所,左祥云为主任,配备工作人员20多名。
毛主席对于大礼堂的修建非常重视,听说工程开工了,先给赵宝成打电话询问情况,然后亲自前往工地察看。赵宝成陪同毛主席一边看一边介绍情况,当听说大礼堂四周设计了14道大门时,毛主席问道:
“为什么要开14道门呢?”
“这样设计能使礼堂内有较好的通风和采光,而且方便人们进出,遇到紧急情况能迅速疏散。”
“这样设计好,有战争观念和群众观点。”毛主席听完赵宝成的回答,满意地点了点头。
图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3年底,经过短短四个月时间,千余名施工人员的加班加点,六大建筑先后竣工。六座设计新颖的苏维埃标志性建筑呈现在人们眼前,尤其是大礼堂和红军烈士纪念塔,更是成为红色政权的重要标志。
六大建筑提前竣工,赵宝成在其中功不可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让赵宝成的政治生命遭到了重大挫折。
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中央政府颁布“反腐倡廉”的措施之后,根据群众举报,中央人民委员会查实了徐毅和左祥云等人,利用公款吃喝近千元的行为,左祥云还从工程款项中贪污246元,并私自借款给别人收不回来。
徐毅和左祥云的行为受到严厉的惩治,徐毅被撤销全部职务,判监禁6年,左祥云被处以死刑。
总务厅出现如此大的问题,赵宝成自然难辞其咎,被处以撤销职务的处分,并判罚做苦工一年。1934年1月,赵宝成离开瑞金,来到中央兵工厂一个修械站做工。
图丨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26号训令
赵宝成在修械站的刻苦表现,受到工人们的一致赞扬,在梁柏台的建议下,中央将赵宝成从修械站调出,安排他担任红军被服总厂副厂长。正当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时,苏区的军事局势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当时红军干部的去留,还必须经过博古等人的批准,不少和毛主席关系密切的人,都被留了下来进行敌后游击斗争,和毛主席交往甚密的赵宝成自然也不例外,但博古等人考虑到各种情况,还是对赵宝成做了组织安排,任命他为兴国县委书记。
尽管心理上有着深深的担忧,赵宝成还是服从组织安排,决心领导全县的干部群众,打好坚守根据地的游击战争。
红军主力突围之后,中央苏区的局势急转直下,很快国民党军就占领了苏区的所有县城,将苏区分割成十几大块,极力搜剿留守的红军和游击队。赵宝成所在的兴国县,留守人员有700多人,经历过几次战斗之后,红军人员锐减,只剩下不到200人。
赵宝成安排其中的老弱病残潜回家乡,自己带着70多人的精干队伍,和敌人打起了游击战,面对四面八方围拢来的敌人,赵宝成的队伍一退再退,最后扼守在铜钵山这块最后的阵地。
图丨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
在层峦高耸的铜钵山中,白天赵宝成和游击队修筑工事掩体,随时准备迎接恶战,晚上和队员们轮流警戒。他们依靠山上的各种野菜,整整坚持了半个月的时间。
占领苏区的敌人知道,这种深山老林是游击队绝佳的藏身之处。1935年6月,敌人派出4个营的兵力,对铜钵山进行搜剿,他们一进山就封住了所有小路,严禁老百姓上山,准备将游击队困死、饿死。
敌人的阴谋果然得逞,十多天过后,赵宝成他们的粮食吃完了,野菜也都挖完了,得不到一点补充,有几个饿得受不住的战士,偷偷脱离队伍跑下山去。
敌人知道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便将包围圈越缩越小,最终将赵宝成和剩下的四五十人围困在一个山头上,他们先放火烧山,然后对失去隐蔽的游击队发起了以活捉为主的进攻。
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在这最后关头,赵宝成什么都没有想,吩咐战士们用石头和敌人拼,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光的时候,敌人扣动了扳机,赵宝成和战士们扑倒在岩石上。
图丨铜钵山
曾经红军中的一级领导干部赵宝成,在33岁这个未来大有作为的年纪,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央苏区的土地上。
时至今日,赵宝成所领导修建的六大建筑,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它们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主政权的创立,见证了新中国从这里走出的光辉历史。
2009年,在赵宝成的故乡山西五寨县,召开了“赵宝成在中央苏区”理论研讨会,弄清了当年的具体情况,编著出版了《红都管家赵宝成》,全面展示了赵宝成“红都管家”的历史面貌。
2010年5月,在赵宝成牺牲75周年之际,石毅来到瑞金,寻访当年父亲的战斗足迹,瞻仰了父亲领导修建的六大建筑,实地踏看了父亲的牺牲地铜钵山。为了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瑞金市政府斥资200万元,在铜钵山修建红军烈士纪念亭。
图丨赵宝成烈士纪念馆
在《红都管家赵宝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完美地诠释了赵宝成的一生:
“76年过去了,赵宝成烈士的血肉已化为巍巍青山,先烈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学习和弘扬。今天,我们缅怀赵宝成烈士,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习他顾全大局、听党安排、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优良品格,学习他忠诚于党、忠于人民、无私无畏、为党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