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从王翦伐楚到楚国灭亡,《史记》的记载矛盾重重,真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司马光倒没有太费考据工夫,只是简单嫁接史料,把焦点放在王翦的战术上面。
这段内容是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来的,说楚国一看王翦大兵压境,马上也做了全国总动员。那么按照常理,接下来应当是两军主力展开正面决战,但王翦不肯打,只是把防御工事修牢靠了,死守到底,任凭楚军怎么挑战,始终充耳不闻。而在壁垒之内,王翦天天给士兵放假,让大家好吃好喝,好好洗澡休息。王翦自己也不摆长官架子,和大家吃住都在一起。就这样岁月静好,作战似乎变成了度假。不知过了多久,王翦忽然派人打听:“大家都在玩吗?”打听来的结果是:都玩得高兴着呢,有比赛扔石头的,有比赛跳远的。王翦说:“好,可以打仗了。”
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呢?当初李牧对付匈奴,用的就是这套手段。
但楚国不同于匈奴,虽然史料记载过于简单,但我们从常理推断,当时最有可能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楚军和秦军一样深沟高垒,双方形成了阵地战的模式,进攻的一方势必付出惨痛代价。既然双方同样利守不利攻,那么拼的就是耐心和后勤补给了。秦军作为入侵的一方,这种时候的常规策略是用主力部队牵制楚军主力,同时派出机动部队开辟第二战场——后来楚汉相争,刘邦和项羽胶着在鸿沟一带的时候,刘邦就是巧妙运用了这种战术,把项羽逼到支撑不住的。
我们不知道王翦是不是采取了这种打法,只知道楚军终于失去了耐心,拔营起寨,走了。
王翦抓住了这个时机,果断发动总攻,派精锐部队衔着楚军的尾巴打,大败楚军,一路追到蕲南,斩杀楚将项燕。楚军彻底垮了,王翦乘胜攻城略地。
第二年,也就是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和蒙武一道,俘虏了楚王负刍,把楚国新占领区设置为楚郡。
胡三省在注释里说,楚国就这么亡国了,这个所谓楚郡只是临时性的行政区划,毕竟地盘太大,后来分成了九江郡、鄣郡和会稽郡。《资治通鉴》叙述的王翦伐楚到这里就算全部结束了,而古代那些不太较真的读书人,无论读的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对这段历史的总体印象基本就是这个轮廓。但是,对史学有特殊兴趣,读书又很刁钻的学者,当然会觉得《资治通鉴》的处理方式太草率了,像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的那些记载,难道真就这么不加考证地直接删掉了吗?
1975年,睡虎地秦简出土,《编年记》竟然记载了昌平君的事迹,说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也就是王翦攻陷燕国国都,燕王喜和太子丹退保了东的那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属”。“死”和“属”之间的那个字看不清了。死掉的这位韩王,应当就是末代韩国国君韩王安。这条史料恰好能和《史记·秦始皇本纪》形成完美呼应。《秦始皇本纪》说这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新郑原本是韩国国都,大概韩国灭亡之后,遗老遗少很不甘心,终于在新郑发动了一场反叛,试图复国,但显然没能成功。韩王安虽然前一年经被秦军强制离开新郑,另行安置,但既然新郑发生了叛乱,韩王安就算毫无参与,也难免会受牵连。
韩王安所谓另行安置,到底被安置在了什么地方呢?《编年记》有记载,说是“?山”。一共两个字,只能认出第二个字是“山”。但只要把前边提到的几条史料联系起来,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了:韩王安被迁到了郢,具体地点就是“?山”,韩王安死后,昌平君住到了这个地方。
这里所谓的郢,到底是哪里呢?
按照常规,楚国把国都迁到哪儿,哪儿就被称为郢。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这里所谓的郢,指的就是当时的楚都寿春。但秦国怎么可能把俘虏来的韩王安,迁到楚国都城里去呢?于理不通。那么,这个郢也许是指楚国迁都寿春之前的国都陈城,称为陈郢或者郢陈,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当年楚顷襄王避秦国之锋芒迁都陈城,后来到了楚考烈王时代,继续避秦国之锋芒,沿着颍水又迁到了东南方向的寿春,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但是,楚国迁都寿春之后,陈郢并没有落在秦国手里,那么韩王安和昌平君所在的郢,也许是楚国更早的国都鄢郢。这真是一笔糊涂账,学者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再看昌平君,不论他到底落脚在何地吧,总之在他落脚之后,《编年记》的记载是“有死?属”,“死”和“属”之间的字辨识不清。杨宽先生推测,这个字应当是“士”或者“甲”,“属”不是“属于”的“属”,而是“瞩目”的“瞩”,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士兵看守着昌平君。但问题是,“死士”和“甲士”都讲得通,“死甲”却讲不通,所以“甲”这个选项可以排除,而“死士”指的并不是普通士兵,而是敢于舍命完成任务的特种兵——李园豢养死士,刺杀了春申君,太子丹豢养死士,准备刺杀嬴政,这才是死士的使命,而如果看管一名政治犯,需要的只是看守而已。
就算担心政治犯会暴起伤人,或者担心有人杀进来救他,那么需要做的也只是增派人手,加强管理,或者驻扎精锐部队,但无论如何都用不到死士。而如果真有一批死士归昌平君统帅的话,那么很可能昌平君在当地筹划着某个秘密使命。但到底是个怎样的使命,我们也已经不得而知了。这么一看,《编年记》的信息不但没能使真相大白,反而更加让人看不懂了。
两年之后,也就是王翦伐楚的当年,《编年记》又提到一件事:“四月,昌文君死。”这位昌文君,前文出现过一次,曾经和昌平君一道平定嫪毐之乱。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里,这一年楚国大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王,在淮南开展抗秦大业,而在仅仅一年之后,王翦、蒙武大破楚军,昌平君死了,项燕自杀。
这样一来,就有学者怀疑《编年记》提到的“昌文君死”是个笔误,其实是“昌平君死”,不然的话,也许昌平君和昌文君共同参加了反秦运动,所以前后脚都死掉了。那么问题来了,昌文君也好,昌平君也罢,不都是秦国的高层人士么,为什么忽然摇身一变,变成反秦领袖了呢?尤其是昌平君,竟然被楚国大将项燕拥戴为王,这怎么可能?
这里边到底藏着什么隐情呢?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