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史如何评价古代帝王,为何最崇拜刘邦

发布啦 0 0
毛泽东读史如何评价古代帝王,为何最崇拜刘邦

毛泽东喜欢读史,常常有不落俗套的见解。

例如,他认为“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许多知识分子上当皇帝是没有出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

比如,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但当皇帝都是失败的。

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老粗出人物”。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都是这样的人。

实际上,毛泽东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帝王均有评价,从不人云亦云,见解不凡。

下面就是毛泽东眼中的几个著名帝王。

商纣王帝辛——“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毛泽东说: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主要是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秦始皇嬴政——“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毛泽东讲: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两千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就是这个修长城的皇帝——秦始皇。

汉高祖刘邦——“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毛泽东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刘邦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人。

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楚霸王项羽——“项羽非政治家”。

毛泽东讲: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

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崇尚“沽名”,这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项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宁肯自杀,也不投降,很有气节,远比汪精卫、张国焘之类好,是值得学习的。

魏武帝曹操——“不是奸雄,代表进步”,不能贴他的“大字报”。

毛泽东讲:做土皇帝,孟德不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给女儿李敏、李讷信中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

李世民——“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人。”

毛泽东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

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刘邦这个人之所以备受历史热议;的确是因为它的逆袭太不可思议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根逆袭的皇帝,在它之前的历史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想象的。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以布衣之身,半百之年起义,仅仅三五年之间就平定天下,做了皇帝。

说起刘邦这个人,性格懒惰、好色;整天游手好闲,就是一个地头痞子,又不会营生赚钱,到处骗吃骗喝。30多了才讨到媳妇儿,这在今天都是晚婚了,在当时,别人都有孙子了,他还没儿子。要说个人才华,琴棋书画肯定不沾边,打仗也不行,后来只要他领兵,大多大败,即使当了皇帝领兵打匈奴,也被围困白登,差点挂了。可见,他打仗的能力怎么也提升不起来。

再说他的老对手项羽,人家项羽楚国贵族出身,虽然也不好学,到底出身好,勇猛过人,家底厚;而且还年轻。当时才20多岁。人家打仗,胜多败少。手下也是猛将如云,兵强马壮。

即使当时其他诸侯,个个都是前六国贵族,都是有才华、有本钱、有人望的。最后项羽当西楚霸王,分封天下时,连秦国三个降将的封地都比刘邦的汉中好。刘邦可谓占尽劣势。如果当时有国际评论,我想没人会看好刘邦集团的。

刘邦最后自己总结自己的胜利时,说他能够得天下,在于用好了三个人,也就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一个财务后勤部长,一个智囊加产品经理,一个营销总监。只有最明显的可以看出韩信是真能打仗,东出灭各国那都是韩信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至于说萧何、张良、陈平等人究竟比范增、张耳、陈余等人厉害多少,真不好说。

在灭秦这件事上,刘邦是捡了便宜,历史都有共识:那就是人家项羽干掉了章邯、王离的秦军主力;否则这些叛军都得玩儿完。其实秦朝灭亡也是历史一奇葩事,秦朝动乱不像后世王朝末期,什么天灾人祸,老百姓吃不饱,流离失所等等。即使司马迁写史记也没说秦朝后期有什么经济民生上的问题。陈胜吴广起义,打出的口号只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本来就只是几个壮丁闹事的小事,没想到竟然点燃了大秦帝国这栋大厦。秦朝的军队也是实力犹在的,即使最后临时组织的囚犯军队也把六国军队打的如秋风扫落叶,可见秦军战斗力之强。

单纯看实力,无论是秦还是项羽,都是很强大的。刘邦是弱小的。而最后能以小胜大、以弱克强;在于核心团队的不同。秦的核心团队那是彻底糜烂。赵高稍微做的明智些,章邯也不至于投降,不投降,那项羽未必能够干得过秦军,虽然他破釜沉舟。项羽集团内部,项羽自己骄傲自负、一个范增都不能同心同德;又严重低估了刘邦的野心和力量。

有人说项羽心智幼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项羽这个人真的是比较单纯的革命者,他的目的就是干掉秦朝,恢复以前六国的样子,各过各的日子。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他自己就做了表率,回老家待着去了。说到对刘邦的分封——前面也说了,刘邦先进关中,那真的就是捡了个便宜,真没什么功劳,一个50多岁的老头了,出身低微,撞了狗屎运参加了这个反秦革命,现在秦灭了,六国老贵族也归位了。给你个秦国故地汉中当个王,颐养天年得了。还能蹦跶个啥呢。按说一切安排还是挺好的。

坏就坏在刘邦手下那帮人不甘心、不安分呀;说好了先入关中封秦王的,虽然我们是捡了便宜,可是不能说话不算话呀。汉中这地儿那能跟关中比呀,穷乡僻壤的,还不如沛县待着舒服呢。而且萧何、张良这些人都是饱学之士,读书人心就比较野,不像刘邦比较容易满足。刘邦有一点就是:反正老子本来就一无所有,你们说干那就干嘛,干好了还不都是我的,干不好咱也这岁数了,无所谓了,这辈子够本了。当初起事时,就是因为押运的囚犯跑了,他也懒得追,但又怕担责任,跑到山里躲起来,结果反而拉起了山头来了,这也是刘邦始料未及的。

看刘邦起事的这五年,给人的感觉就是,从一开始刘邦就没什么比较强的目的性,好像就是被事情、被别人赶着一步步的走,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当初说好了项羽打河北、他打关中;那他就带着人往西打。进了咸阳宫,开始就是享乐了,手下人劝他不要这样,他也就听了。有人叫他扼守函谷关不让项羽入关,他也做了;后来去鸿门宴,也是听从张良的安排,然后逃过一劫。后来在汉中,也是这样,萧何说要得天下就得封韩信为大将军,那就登坛拜将了。甚至到后来,有人劝刘邦重新分封六国贵族,刘邦开始也听从了,后来张良给他一分析说不行,他也就听了。刘邦很讨厌儒生,结果听了郦食其的建议,也就开始重用儒生。对于手下的背叛,其中一个叫雍齿的几次背叛他,还是继续重用。最后还首先封了雍齿的官。

刘邦打天下这些年,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打了很多败仗;也做了很多重要明智的决定,打了关键的胜仗。用错信错过很多人,也用对和信对过很多人。用查理芒格的话说:如果去除他这一生重要的几笔投资,他就什么都不是。马云也说过,他犯过很多错误,只是做对了几个关键决策,才有了今天的阿里帝国。

一般人都是先相信自己再考虑相信别人,特别怕犯错误,特别患得患失;一旦出错要么恐惧反省,要么苛责别人。出点错就怕的不敢动了。这不是成事应该的心理素质和格局。刘邦所以能够如此包容大度、兼听广纳、不拘小节;也得益于他本身没什么自矜的能力、以及无赖的痞子气。

历史已经定了,具体什么样也都是后人管中窥豹的臆测。我也是在臆测。历史因为有臆测才显得有趣味。看历史,不能只是拿来吹牛、炫耀当谈资;而是能够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些启发和借鉴。说借鉴——不是说谁要成为刘邦这样的人和功绩,做帝王将相,说好听点是天命宿归,说不好听点那都是形势所迫。哪有想做就能做的;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终归就是要能够踏踏实实、心安理得的生活、不蒙昧、不焦虑罢了。

常说听人劝、吃饱饭;日常生活工作中,学习进步的目的不是把自己变得有多牛逼,光耀世界的样子,整天在别人面前自矜以找存在感。而是能够对世界对别人的事和话做出判断。然后坦然面对结果。可更好就更好,不行就过点小日子。不必太多执念和计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