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的一天,毛泽东得知周恩来准备前往张治中家,特意嘱托他:“你此次探望文白先生,务必要帮我找一个人。”
周总理疑惑不解,“主席,你要我找谁呢?”
毛泽东笑着回答道:“张家的保姆,你还记得吗?当年她可没少照顾我们,你此番前往,代我好好感谢她。”
受毛主席之托,周总理来到张治中家,见到了那位和善的保姆,亲切地问道:“你还记得毛主席吗?”
张家保姆当年做了什么呢,为何她能得到毛主席的感谢?
与共产党交好的国民党将领
蒋介石手下的国民党素来与共产党不和,他们将共产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但在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一人显得尤为格格不入。
他曾向他的部队下令,决不可伤害共产党人,因此他被国民党人称为“革命叛徒”。
这个特立独行的国民党军官就是张治中。
张治中是安徽巢县人,家境贫寒,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应征入伍。
每每奔赴战场,他都抱着誓死的决心,淞沪战役爆发后,他毅然前往,面临生死难料的严峻情形,他饱含深情地写下遗书,“正是国家存亡之际,治中身为军人,不忍苟且偷生,但求马革裹尸,卫我家园......”字字句句都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无怨无悔的报国之志。
在淞沪战役中,张治中能力出众,指挥有方,共歼灭日军六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张治中
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要为祖国做出贡献,还尽心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爱国爱民的精神品格。
张治中的女儿张素我在1935年远赴英国读书,不料两年后,她多次收到父亲的来信,信中写道:国内情况危急,他希望女儿能够回国,参与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来,收到父亲电报后,张素我便回国参加到抗日战争中来。
在张素我心目中,父亲虽然是国民党,但却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大英雄,后来她回忆道,小时候父亲常常抚摸着他们的小脑袋,告诉他们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后要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她也一直铭记于心,一生关爱妇女和儿童,热心教育,恪守父亲的教诲。
正如张素我所说,张治中虽身居国民党高层,但他并不与共产党交恶,他坚定不移地拥护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共”政策。
当时储安平所创办的《观察》杂志,集结了一大批自由主义作者,他们放言论事,笔锋犀利,针砭时政,这些进步人士痛斥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蒋介石得知此事后震怒,下令查封上海《观察》杂志,逮捕相关人员。
而在这个危机关头,张治中参与此事和谈,回南京后又解救了关押在上海警备部中的多名进步人士。
张治中家庭合影
不仅如此,他还多次上书蒋介石,斥责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不当行为,力主国共合作,共抗外敌。
1941年,他直谏蒋介石,不应采取“溶共,反共,限共”的方针,批驳对共产党进行打击剿灭的行动。
在第一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之后,他针对此事的恶劣影响,上万言书,建议蒋介石派定人员与共产党协商,以求修复国共破裂的关系,可惜他的建议并没有被蒋介石所采纳。
国民党重庆谈判的最佳人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饱经战争之苦的百姓热切盼望能够休养生息,但国民党统领蒋介石,却一直没有放弃打击消灭共产党的想法。
为了拖延时间,做好内战的充足准备,同时也迫于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压力,国民党企图利用“重庆谈判”,将内战的责任全部推给共产党。
这个办法让蒋介石十分得意,他料定毛泽东不敢孤身前来国民党的大本营,若是他不来,便是拒绝和谈,挑起内战,若是他来了,自己也可以借此让共产党交出军队,方便日后对付他们。
因此,蒋介石多次致电延安,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共商国是,以求和平大计,并且将电报刊登到报纸上,大搞舆论。
当时国共形势紧张,民众惧怕战争爆发,而蒋介石的这一举措,让中间人士看到希望,他们纷纷致电中央,希望毛泽东能够前往重庆,进行国共和谈,促成国内和平。
要不要重庆谈判?共产党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这实在是一个两难境地,如果主席去了国民党的大本营,安全难以保证,可若是不去,岂不是成全了蒋介石的计谋?
经过反复研究,中央最终决定,毛泽东同志要前往重庆,参加此次谈判,但同时也需做好“和”与“战”的两手准备。
蒋介石这边也在考虑代表团的合适人选,而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张治中无疑是最佳人选。
因此,蒋介石任命张治中为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派他迎接中共代表团。
张治中乘坐专机从重庆赴延安迎接,而此次与毛泽东的会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治中在回忆录中写道:“在1945年之前,他对毛主席是没有什么印象的,反而因为国民党的虚假宣传,让他对毛主席有所怀疑,但是在那次延安会面后,他改变了对毛主席的印象,此后是越接触,了解越深。”
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住在八路军红岩办事处,张治中考虑到此处位于郊区,与重庆各界人士交往多有不便,便向周恩来提议道,“若是润之先生不嫌弃,我的桂园是一个好住所。”
桂园是张治中的官邸,地方宽敞,设备齐全,便于办公和会客,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毛泽东一行人的安全,张治中认为这十分适合作为中共代表团的住所,早前便将住宅收拾妥帖,和家人搬到一处小院子里。
得知张治中如此妥帖地安排,毛泽东十分感动,便没有再推辞。
他诚挚道:“文白先生如此厚意,我们便恭敬不如从命了,只是对于尊夫人和您的孩子,我们深感歉意。”
张治中摆了摆手,笑道:“哪里的话,您能住在那里,便是我们全家人的福气了。”
双方哈哈大笑,气氛十分融洽。
张治中
张治中派自家保姆好好照顾毛泽东,老保姆跟随他多年,为人认真负责,有她在毛泽东身边,他也能放心许多。
在毛泽东住进桂园后,保姆一直尽心尽责地照料她。她心思细腻,为了能使毛泽东在桂园住得更舒服些,她特意提前向人打听毛泽东的起居习惯,精心准备好每天的饮食。
她做事勤快,干活认真,虽然她所做的都是一些平凡之事,但她并不懈怠,她的工作得到了中共代表团的一致赞扬。
而且她不仅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还十分善解人意,常常是毛泽东还没告知她要做什么事情,她就已经贴心地完成了。
更为难得的是,保姆虽然读书不多,却能把很多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毛泽东曾笑言,自己从老保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重庆谈判期间,因为她的精心照料,毛泽东在桂园的生活十分舒心,因此也时常感念着她的恩情。
此时的张治中正在谈判场上忙前忙后,他希望国共双方能够停止内战。
不料,蒋介石根本就没有好好和谈的打算,他用三封电报极其“诚恳”地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叫到重庆,却连提案都没有准备。
他们只好从初步的拟定提案开始一步步推进,最终历经43天时间,双方唇枪舌战,经过多轮谈判,才签订了“双十协定”。
谈判结束之后,张治中也忍不住松了一口气,这些天从中调和的艰难,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然而谈判虽然结束了,但是张治中却始终无法彻底放心,因为他听闻有军中特务要对毛泽东不利。
以防夜长梦多,张治中决定再次亲自护送毛主席返回延安,在机场上他见到了热情迎接毛泽东的人民群众,张治中从他们的表情上,感受到了人民对共产党领袖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此前在国统区从未感受过的民众们的信任。
他认为共产党深受人民喜爱,而国民党中还存有反共主张是愚蠢之举。
1949年4月,张治中率领国民党代表团,前往北平参与和平谈判,但因签订的协议被南京政府所否决,代表团归途渺茫。
对此,毛泽东指示力求代表团成员全部留下,但须经过他们同意。为了争取将张治中留在北平,毛泽东时常前来拜访,与其促膝长谈,做他的思想工作,周恩来还秘密将其家人接来,打消了他的后顾之忧。
感念恩情,周恩来特意登门感谢
张治中与周恩来是故交,他们都曾任过黄埔军校的教官,在黄埔军校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党内人士和党外人士真诚合作的典型代表。
而早在重庆谈判之时,张治中便感到见到毛泽东,就像是见到了老朋友一样,他那和蔼,谦逊的态度使张治中倍感亲切。
自从张治中留在北平之后,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交往日益密切,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交谈,平时也会互相拜访。
毛泽东在与人交谈时,曾谈到张治中字的由来,他风趣地说道:“张治中原来当警察,所以取字警魄,后来警察不当了,便从警字中取‘文’,魄字中取‘白’,便字文白,看来他还是简化字的提倡人啊。”
54年的一天,周恩来准备拜访张治中,毛主席得知后,特意嘱托道:“你此次前去,除了探望文白先生外,我希望你还能帮我找到一个人,她就是当年的张家保姆,人家当年对我们的照料,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感谢呢。”
周总理道:“主席,您放心吧,我一定会找到她,好好感谢的。”
等来到了张治中家中,周恩来如愿见到了那位曾尽心尽责照料毛泽东的保姆。
保姆有些紧张,她没想到她这样的小人物,周总理和毛主席还能记挂着。
周恩来温和地冲她笑笑,亲切地问道:“您还记得曾在桂园居住的毛泽东吗?”
保姆十分激动地回答道:“当然记得,只是没想到他如今成了这么伟大的人。”
一番交谈之下,周恩来了解到保姆有一个心愿,她想找到她的儿子。原来,她的儿子早年参了军,可至今音讯全无,下落不明。
听到保姆的话,周恩来笑着安慰她说:“您放心,我们一定帮您把孩子找到。”
保姆听到周恩来的回答,十分感激,她鞠躬感谢道:“那就太谢谢您了!”
周恩来扶起保姆,笑着说:“您别客气,我们要好好感谢您当年的照顾。”
与保姆寒暄几句过后,周恩来便向张治中告辞离开。
在与毛主席商议过后,他立即派人在军中调查保姆儿子的下落,这件事很快便有了答复,他们找到了保姆的儿子,他还在部队工作而且早已当上了军官。
后来在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安排下,保姆得以与她的儿子团聚。
爱国将领张治中
张治中曾为国民党高层,却又和共产党十分亲近,看似十分矛盾,实则正应了周恩来对他的评价,他既复杂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1945年10月,张治中前往新疆处理暴乱问题,周恩来得知后,委托他解救被新疆反动军阀所逮捕的共产党员。
到达新疆后,他很快采取了措施,他下令改善被捕人员的伙食,准许他们在狱中自由活动,还送来书籍以供阅读。然后他多次致电蒋介石,陈词恳求按照“双十协定”,释放这些共产党员。
在得到蒋介石的准许后,他亲自前往狱中,释放被捕的党员。
然而张治中知道蒋介石不会这么轻易地放人,为了能安全地护送他们回到延安,张治中多次叮嘱下属人员,要对车辆,药品,医务人员等做出具体安排。
在这一批被捕党员动身返回之前,他提前向国民党有关军政人员发出信函,强调这些人都是蒋介石同意释放的,又派下属一路关照,以防不测。
除此之外,他特意派屈武代表他,为这些同志送行,在他的努力下,被捕的100多位党员安全返回延安,中共骨干力量得以保存。
张治中
张治中一生为国为民,为和平而不断奔走,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致敬这样的革命先驱!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