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陈毅文学天赋极为出色,却立志工业救国,老校长深感可惜

发布啦 0 0

陈毅十二岁那年,父亲和伯父叔父们分家。

分家后,陈毅的一家有六口人:父亲陈昌礼,母亲黄培善,哥哥陈孟熙,妹妹陈世芳,弟弟陈季让和陈毅。

少年陈毅文学天赋极为出色,却立志工业救国,老校长深感可惜

陈毅胞兄陈孟熙

陈昌礼只善诗书琴棋,农工商都不在行。全家的生活重担几乎全由陈毅的母亲挑了起来。黄培善虽是富家闺秀,却没有富家小姐的娇气。她善良、温厚,能吃苦,有心计,持家教子都很有方。

她一方面多方托人为丈夫谋事,另一方面亲自种田,补贴家用。分得的少量银元,既要开支衣食住,又要供孩子们上学,就只能极度地精打细算,苦度苦熬了。

不久,陈昌礼在重庆盐务局谋到一个小职员的位置,做抄写之类的工作,每月挣几块钱,尽管自己的吃用尽量节省,但按月也只能汇三五元回家。

虽然如此,母亲还是让陈孟熙和陈毅进“华德高”(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小学)、季让进法华寺小学读书。“华德高”是成都有名的小学,教师学问好,而且每个班的前三名可以免费。

母亲颇有根据地希望两个儿子都能做免费生。

从上华德高开始,陈毅正式使用“陈毅、字仲弘”的名字。孟熙和季让也是如此。放弃了陈家的谱系排辈命名,这也可说明当时陈家的封建性已进一步减少,个人奋斗、独立发展的观念已占主导地位了。

华德高名不虚传。教员多,学生多,有楼房,有大操场。教师队伍阵容整齐,出过洋留过学的也不在少数。有个姓曾的体育教员就曾留学东京,为人热情活泼,对于培养陈毅的体育兴趣颇起作用。

少年陈毅文学天赋极为出色,却立志工业救国,老校长深感可惜

校长冯湛恩是成都有名的举人,不但长于教学,而且字俊文美,是当地有数的古文写作家,被推为成都的“五老七贤”之一。

据说有一次,冯湛恩与徐子休在望江楼进行作文比赛,写八股文,题目是“子路宿于石门”。

冯湛恩转眼间写了十几篇,徐子休才写了六七篇,还没有冯湛恩的文章精彩。评议的朋友当场给冯湛恩起了个“冯刷把”的外号,比喻他写文章如石印刷子刷制那么快捷清正。更使陈毅高兴的是,陈孟熙在一班,他在二班,而他们的国文老师正是冯校长。

严师训导的陈毅,对中国古典文学兴趣浓厚,如今有了这样好的条件,当然要发愤读书。因此,尽管从家里到学校有七里路远,尽管他们的中午饭经常只有两个“锅盔”(就是烧饼),尽管早出晚归,回家还要参加些农业劳动,却不以为苦,学得十分努力。

然而,穷学生常会遇到的屈辱也落到陈毅兄弟身上了。学校里一批有钱人家的子弟奚落他们是“山那边来的”、“吃红苕长大的”,经常找岔子。起初,他们忍让,可是对方反以为可欺,侮辱更甚。

陈家祖上出过武秀才,脾气自然好不到哪儿去,陈孟熙先和他们干起来,随即兄弟一起上,用一顿狠狠的拳脚作出了回答。

这一来,那些人反而老实了。到后来,又发现陈毅功课好,有些人倒转过来讨好陈毅,求他在午休时间帮助做做功课。

有一次,冯校长出的作文题是“业精于勤荒于嬉”,陈毅的作文很受冯湛恩的赏识,当众称赞他的文章主旨鲜明、比喻贴切,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并指示在课堂墙上贴出供大家观摩。

这一来陈毅可招架不了了,在又一次作文测验之前,有不少人请他帮忙,要求捉刀代笔,陈毅又作难又得意,再三推托的结果,答应只帮这一次。测验的两小时内,他先一口气帮别人写了六篇文章,冒着被查觉的危险递走了,然后才写自己的。

少年陈毅文学天赋极为出色,却立志工业救国,老校长深感可惜

不料测验一完,陈毅马上被冯校长叫去了。冯湛恩看着陈毅,又是摇头又是点头:“你知不知道这是舞弊行为?你呀你,你这个陈刷把比我冯刷把还厉害!”

第一学期终了,陈毅和孟熙在各自的班级里都赢得了第一名,为操劳的母亲争来了欣慰的微笑。后来在华德高读书的其他三个学期中,他们也都获得了前三名免费生的资格。

就在陈毅兄弟发奋苦读的两年中,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猖狂进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激烈斗争,时时撞击着少年陈毅的心灵。

一九一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北京的《亚细亚日报》透露了袁世凯和日本正在商订“二十一条”的惊人消息,并揭露了一部分条约内容。二月份,法国驻华公使馆又透露出条约内容的第五号。

“二十一条”骇人听闻!其要求之苛刻,比鸦片战争以来任何一个卖国条约更甚!全国震动了,反对“二十一条”的巨浪立刻在全国各地掀起,成都也立刻卷入了激流。

陈毅又气又急,上街去参加了游行,喊了口号。但这时是他们在“华德高”的最后一学期了,毕业的名次十分重要。陈孟熙劝说陈毅:报上透露的只是日方提出的要求,袁世凯不一定肯同意。

三月十日,孙中山发表声明,指出袁世凯准备承认“二十一条”是与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的。紧接着“二十一条”签订的消息也传来了。陈孟熙张口结舌。

少年陈毅文学天赋极为出色,却立志工业救国,老校长深感可惜

袁世凯剧照

在陈毅的催促下,他也顾不得温习功课,和陈毅一起急急忙忙奔上街去。

成都街头已是一片沸腾。反对“二十一条”的大幅标语下,到处有人在演说,在呼号。而街巷中最激烈的反抗行动是成群结队抄查日货的学生和市民。他们到处封闭日货商店,当街烧毁日本商品。陈毅和孟熙立刻投身到焚烧日货的行列中去了。

接着,陈毅又四处奔走起来,不断地参加国耻纪念会等等活动。

但是,当他热烈地呐喊一阵回来以后,他又沉默了。革命,表面看来不是胜利了吗?共和了。

可是这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带给全国百姓的是和革命前一样的贫弱,一样的无能。

据陈孟熙回忆,陈毅和他都开始怀疑这样的道路了。陈毅他们第一次有意识地考虑起了中国的出路。因为他们已经感觉到,中国的出路和他们自己的出路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不但积贫积弱,而且将被瓜分、被灭亡,“皮且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那么,出路在哪儿呢?

当时救国的主张很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工业救国”……还有人认为在中国只有靠抓枪杆子当“有枪阶级”才能救国。朱德、刘伯承、彭德怀是自觉地或半自觉地走上最后这条路的。

在一九一五年,二十九岁的朱德已经是云南蔡锷部下的上校团长,二十三岁的刘伯承已是川军中的中华革命党的骨干。而十四岁的陈毅却相信“工业救国”、“科学救国”,他和孟熙商议,毕业以后就去学工业,学科学技术。

少年陈毅文学天赋极为出色,却立志工业救国,老校长深感可惜

听到这个主意,冯湛恩校长深感可惜。他知道,陈毅的杰出才能是在文学,竭力想培养这个得意门生从事诗赋文章。他曾破格为小小学子陈毅书写了杜甫《秋兴》八首的屏条。

陈毅自己也深感在冯湛恩的指导下在文学方面大有长进。后来他曾对张茜说:

这段时间,读了《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千家诗》、《唐诗集解》以及《西游记》、《封神榜》等书籍,奠定了古典文学基础。

但是,冯校长没有说服陈毅。陈毅硬是认为,此时对于中国,工业、科学比文学更为重要,李后主词中之王,宋徽宗书画冠世,却都成了亡国之君。冯校长反而被他说服了。

一九一五年秋,陈毅考入成都工业讲习所。半年后,他又考进了成都甲种工业学校。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6711.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