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贞婚礼主题插画课下载
对联具有鲜明的观点、立场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或歌颂或批判,或鼓励或讽刺,褒贬有加,爱憎分明,有助于学生增强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阿贞婚礼主题插画课下载
中学生学习历史,重要的不仅是历史知识,而且更在于历史启迪。历史学 习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引导 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是我们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而对联就是很 好的史料来源。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可以引用光绪帝挽邓世昌联“是日 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为例,可出题:是日是指哪一年? “公”是指 谁?说说他的主要事迹。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海军”是指哪支 军队?这支军队的结果如何?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如此设问,由浅入深,层 层深入,由知识及能力,全面考査,尤其是其中开放式的两问,学生均可有感 而发。
七、 引联入题,凸显新课程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许多对联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背景材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 的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对于认识历史大有裨益,也为命 题提供了素材。引联入题,可以丰富历史试题的结构和呈现形式,展示历史文 化的博大和深厚,使严肃的试题也多了些诗情画意的味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联入题,既对增强考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文 学修养、拓宽知识面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也 能使试题生动活泼、诗意盎然,如2001年上海卷第27题引四川广安邓小平故 居的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 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让考生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此联的创作年
世凯”来考 查二次革命;“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 生。”这是对联艺术中典型的双关联,“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 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寓意的最佳解释是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等。
2004年高考上海卷第36题出了这样一道历史试题:美国哈佛大学的燕京 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副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 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 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各学科大家各有评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 对这副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上联“文明新旧能相益”是从人类历史的纵向角度点出历史的传承,下联 “心理东西本自同”是从历史发展的横向角度点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此题要 求考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内容具有人文性,即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倾 向;情境设计也具有人文性,用对联来承载丰富厚重的题意。它以探究理念来 提升基础知识,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又能考査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 创造能力,较好地落实了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总之,对历史教学中的对联引用讲述,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用来辅助有关 教材。不能超越教材内容去旁征博引,更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恰当地运用对联 配合史实讲解,使史实更加有血有肉、形象生动。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感到饶有 兴趣,既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深化,又受到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实行 “租(田赋)庸(徭役)调(户税)制”的赋税制度,另有盐税、茶税、酒 税、矿税及杂税等,主要表现为力役(徭役、兵役)和实物形态。赋税负担比 隋朝减轻了 1/3,奠定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繁荣局面的基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编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杜甫 在《忆昔•其二》诗中,对开元盛世的称颂与褒扬之意溢于言表。这幅人民安 居乐业,农民五谷丰登,商贾不绝于道,民富国强,四海升平的美妙图画,除 有赖于当时的政治清明外,经济上则有赖于赋税制度的公正合理。这是对盛唐 时期民富国强的歌颂,同样也蕴含着对当时取之有度的赋税制度的赞扬。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 犹得眠。”元结在《贼退示官吏》一诗中,以眷恋不已的心情回忆起在以往的
太平日子里,人们按时足额交清赋税后,心安理得地在家里享受舒适生活,即 便是日上高竿,也能安然酣睡的情景,这是对依律定额征税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也说明当时在合理的赋税制度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高城直下视,蠢蠢见巴蛮。安可施政教,尚不通语言。且喜赋敛毕,幸闻 闾井安。岂伊循良化,赖此丰登年。案牍既简少,池馆亦情闲。秋雨檐果落, 夕钟林鸟远。南亭日潇洒,偃卧恣疏顽。”白居易在《征秋税毕题郡南亭》诗 中也表达了对当时赋税的期待:朝廷不增加法定税额之外的负担,百姓不承担 法定税额之外的更多辛劳,赋税虽是国家履行职能之必需,却并非可以随意施 行,二者即便不能相与为一,至少也会相安无事。
“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 日已歹单。贱衆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吾闻国之初, 有制垂不刊。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 出,上足下亦安。兵兴一变法,兵息遂不还。使我农桑人,憔悴吠亩间。谁能 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中, 针对政府向农民征税居然以铜钱计算这种“求土所无” “强人所难”的举措, 从而导致了农民贱卖自己的耕织成果,造成了 “钱力日重” “农力日弾”等严 重局面的做法,诗人无限憧憬地回顾了立国之初的贞观之治时以丁计庸、.以田 计租、量入为出的赋税方式,而对“两税法”之后所造成的“使我农桑人,憔 悴猷亩间”的伤农后果大为反感。在他心中,革此弊端而恢复原来的租庸调制, 成了一个美好的愿望。
诗人们赞美赋税,实际目的是借怀旧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