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发布啦 0 0

1379年12月,御史中丞涂节上疏朱元璋,状告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收到奏疏后,朱元璋勃然大怒,当即召遣右丞相汪广洋入宫,询问此事。

当汪广洋发现满脸狰狞的朱元璋时,他吓得胆颤心惊,颤颤巍巍地回道:“涂节所说的事情,纯属子虚乌有。”

然而,朱元璋却并不相信汪广洋。他将涂节的奏疏扔在汪广洋脚下,大骂:“尔等不思报效朝廷,却结党营私,欺君罔上,坐视大明废兴,可恶至极。”

不久后,朱元璋下旨驱逐汪广洋,将他赶到海南。可在汪广洋的船只行至太平时,朱元璋却又送来了一封加急诏书。在书中,朱元璋将汪广洋贬低的一文不值:

“你跟随我很长时间了,可在军中,你不能出谋划策;在丞相府,你未曾举荐一人,对国家大计一无所知;外出巡查时,你噤若寒蝉,不吭一声;镇守江西时,你坐看朱文正谋反作乱;主政中书省,你明知杨宪有过,却不揭发他的罪行。今时今日,你又沉迷酒色,不思进取,我本不想多说,担心你误以为我薄情寡义,希望你能够自省己身。”

汪广洋看完,沉默许久。当天夜里,他就在房中自缢身亡。那么汪广洋真的像朱元璋所说的那样“无能”吗?他与朱元璋之间发生了什么?朱元璋又为何非要置他于死地呢?

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朱元璋的左右手

汪广洋,江苏高邮人。1355年,朱元璋攻克太平,四处招募文臣武将。早年曾考中进士,却不愿在元廷为官的汪广洋自愿来投,与常遇春、李习、陶安等人一同效力于朱元璋麾下。

在朱元璋新招募的这群人中,常遇春、廖永安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为他夺取江淮立有大功。陶安、李习出奇谋,定集庆,让朱元璋站稳脚跟。唯有汪广洋,未曾立有丝毫功绩。

然而,朱元璋却对他非常宠信。朱元璋南征北战时,汪广洋寸步不离他的左右,一直跟随他处理军事要务。攻下采石矶后,汪广洋又被朱元璋提拔为元帅府令史,位列李善长之下。

汪广洋为人谦虚和善,庄严稳重,对朱元璋极为忠心。与李善长、李习等人相比,汪广洋少了一些花花肠子,只知埋头苦干。因此,汪广洋虽然没有立下太大的功绩,却能在一众文臣中脱颖而出,成为朱元璋的左右手。

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朱元璋攻下集庆后,鲜少出现在战场。汪广洋就被他安插在徐达、常遇春的军中,担任管理武将的官职。作为文臣,汪广洋几乎每战都出现在前线,极受常遇春、邓愈的尊重。在朱文正攻取江西时,汪广洋又与他紧密配合,联手击溃陈理。故而,当时的汪广洋,已然成长为朱元璋麾下为数不多的军政多面手。

然而,朱元璋将汪广洋放在江西行省参政的位置上时,又将朱文正安置在九江,担任大都督。朱文正是朱元璋唯一的侄子,洪都之战、鄱阳湖之战都立有盖世功勋。可是,朱文正心胸狭窄、鼠目寸光,遭遇朱元璋的打压后,竟与张士诚私通,大肆采买张士诚所部的私盐。

当时,朱元璋的主要竞争对手只剩下张士诚一人,他多次命令各部切断与张士诚的经贸联络,为徐达、常遇春攻取平江做准备。朱文正的举动无疑触动了朱元璋的敏感神经,而作为江西行省参政的汪广洋本该将此事上报朱元璋,可他却装聋作哑,将此事隐匿。

然而,汪广洋万万没想到,朱元璋抓获朱文正通敌的证据后,竟将他活活打死。朱文正的死给了汪广洋很大的刺激,他从一个忠厚本分的执行者,逐渐成长为得过且过的“躺平者”。

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有德无才的丞相

朱文正死后,朱元璋并未追究汪广洋的过错,他对汪广洋仍委以重任。在徐达北伐攻克山东,直逼通州时,朱元璋将汪广洋调任山东,担任行省参政。山东作为刚刚平定的元朝旧地,反抗势力零星分布于各处,给徐达大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朱元璋能将汪广洋放在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可见他对汪广洋的信任。

作为“军政全能手”,汪广洋并未辜负朱元璋的重托。他在山东,扫清了元廷的残余势力,稳固了北伐军的大后方,为徐达、常遇春源源不断地供给粮草、兵源。明初北伐能够顺利攻克大都,赶走元顺帝,在山东、河南支援前线的汪广洋、邓愈二人,功不可没。

徐达再次北伐时,在陕西与扩廓帖木儿交战,将他赶出陕西,并在宁夏、甘肃与元军对峙。汪广洋又从山东匆匆赶赴陕西,担任战略缓冲地的政务官员,为徐达保驾护航。

朱元璋曾评价汪广洋,说道:“他很敬业,处理机要重务谨慎务实,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忠心耿耿。”可见,朱元璋敢于将汪广洋放在徐达的身后,让他肩负数十万大军的安全,确实非常信任他。

1370年,左丞相李善长患病,加之年老体衰,精力不足,难以支撑中书省繁重的政务。 而右丞相徐达常年驻守北平,不问政事,只是挂了一个虚名。朱元璋就将山西参政杨宪、陕西参政汪广洋陆续调任中书省,充任左丞、右丞。

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当时,大明初建,百废待兴,李善长主政的中书省却暮气沉沉,让朱元璋极为失望。朱元璋有意借李善长生病的机会,提拔新人担任中书省丞相。他在咨询刘伯温的意见时,却遭到了刘伯温的拒绝。在刘伯温看来,中书省就是一个大棺材,中书省丞相的死亡概率非常高。

然而,刘伯温对朱元璋之后提及的杨宪、胡惟庸、汪广洋三人,也嗤之以鼻。他道:

“杨宪有宰相的能力,却没有宰相的肚量;胡惟庸就像一头牛犊,你用他犁地,他反而会弄坏你的梨子;而汪广洋有德无才,你用他只会害了他。”

朱元璋一向心高气傲,绝不会听从刘伯温的建议。然而,没过多久,中书省就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内斗。当时,杨宪贪恋丞相的位置,将汪广洋定性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想方设法的打击、排斥汪广洋。

本该精诚合作的杨宪、汪广洋二人将中书省搞得乌烟瘴气,两派争斗不休,矛盾逐渐公开化。朱元璋对此也极为不满,在杨宪借故状告汪广洋不孝之后,朱元璋当即将他贬到海南。此时,距离汪广洋回京还不足半年的时间,这位昔日的“老友”就成了朱元璋提拔杨宪上位的牺牲品。

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朱元璋抛弃汪广洋转而重用杨宪,只是看重了他的才能,让他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恢复大明朝的经济民生。可是,杨宪太过沉迷权力,汪广洋走了以后,他又跟即将退休的李善长争斗不休。最终惹恼了朱元璋,将他砍杀了事。

杨宪死后,朱元璋又将汪广洋从海南调回京城,委任他为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也成了李善长、徐达之后的大明朝第三位丞相。

正如刘伯温所说,汪广洋的能力根本不足以站上中书省丞相的位置。他一味地坚持“萧规曹随”,对李善长定下的制度方针不仅没有任何改变,连质疑都未发生过。汪广洋的墨守成规,让意欲大展拳脚的朱元璋闷闷不乐。

而在当时,新上任的中书左丞胡惟庸走进了朱元璋的内心。胡惟庸的能力不逊色于杨宪,却又懂得内敛,没有杨宪张扬狂妄。因此,在汪广洋担任丞相一年多后,朱元璋随便找了个理由,将他外放广东,提拔胡惟庸担任丞相。

不久后,朱元璋自感对不住这位昔日“好友”,再次将汪广洋调回京城,担任御史中丞。

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躺平”被杀

汪广洋此次回京,对朱元璋可谓是心灰意冷。三年内,他两次被贬外放,一次海南,一次广东。个中原因,竟是为了给杨宪、胡惟庸腾位置。即使让一个普通人来看,都会觉着颜面尽失。

此后,汪广洋沉迷上了喝酒。御史中丞本该监察百官,分担皇帝的重任。可汪广洋却过上了不闻不问的自在生活。在御史中丞的位置上干了四年,汪广洋没有任何建树。

然而,朱元璋对他的“羞辱”还未结束。1377年,朱元璋又将他调任中书省,担任胡惟庸的副手。曾经的老上司,摇身一变成了点头哈腰的下属,汪广洋对朱元璋的不忿越来越重。面对胡惟庸贪赃枉法、荼毒百姓,汪广洋不闻不问。胡惟庸大搞权钱交易,结党私营,作为制衡胡惟庸的右丞相,汪广洋更是随波逐流,知情不报。

此时的汪广洋俨然成了一个尸位素餐者,他躲在胡惟庸的庇护伞内,荒于政事,沉迷酒色,他所做的不过是准时上朝、下朝,至于中书省的军政要务,一概与他无关。

汪广洋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他看透了朱元璋的为人,丧失了进取心,只想躺在中书省右丞相的位置上,颐养天年。而另一方面,则在于胡惟庸权势太大,汪广洋虽是中书省二号人物,却与透明人类似。

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1379年,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所作所为越来越不满意,御史中丞涂节就趁机上疏,状告胡惟庸毒杀刘伯温,并将汪广洋牵扯其中,直言他知情不报。

朱元璋就以此为由,召汪广洋入宫,不问青红皂白,将他痛斥一顿。在此之前,朱元璋曾多次敲打汪广洋,劝他远离胡惟庸,要汪广洋洗心革面,重新做回昔日的忠臣。可汪广洋却不思悔改,执意与朱元璋划清界限。

不久后,朱元璋再次将汪广洋外放海南。然而,汪广洋行至太平时,朱元璋却给他下达了一封“赐死”的诏书。朱元璋将汪广洋放在右丞相的位置上两年多的时间,汪广洋不仅没有约束胡惟庸的恶行,反而帮助胡惟庸阻断了百官向他传递消息的渠道。对于乾坤独断的朱元璋来说,汪广洋不该在中书省右丞相的位置上选择“躺平”,这是对他最大的背叛。在朱元璋的眼中,做到汪广洋这样高位的官员,完全不适合“不进则退”。

汪广洋死后,朱元璋在他的家中发现了没入官的妇女。在大明初期,罪臣之女只能赏给有功之臣,文臣是没有资格的。毫无疑问,看似清白的汪广洋,私下里也干起了结党营私的勾当。朱元璋借此深入调查,逼迫胡惟庸的同党陈宁、涂节等人反正,最终拿下胡惟庸。

将汪广洋之死归罪于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度的替罪羊,是不公正的。汪广洋一生三起三落,两度担任丞相,没有丝毫功绩,更没有形成自己的利益网。他不同于胡惟庸,胡惟庸祸乱朝堂,压制朱元璋的皇权,非死不可。而汪广洋就是一个透明人,他的生死存亡,对于丞相制度、朝廷官吏的内心波动没有一丁点影响。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8013.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