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套课】李民教学钢琴系列 下载
“制变”。制者,控制也。制变也就是控制变革法规政令的权 力。荀子认为,颁行法规政令的权力属于君主,修订这些法规政令 的权力也属于君主。法规政令颁行之后,君应当“公察善思”,同 时还要注意“兼听”,了解臣下的意见,以便及时准确地修正法规 政令中不合适的部分;剔除其业已过时的部分。荀子强调君主在 对法规政令作修订时必须全面分析其利弊,
【一二三套课】李民教学钢琴系列 下载
对于领导者的素养问题,荀子根据领导者的不同层次分别作 了讨论,主要可分君的素养和臣的素养两大方面。
(1)君的素养。荀子认为,君是一国之中至高无上的领导者。 君的这种地位,决定了他个人对国内人民的巨大影响力和对国家 政治的巨大决定作用。“夫下之和(跟从)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 之象形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 景也,槃圆而水圆。”为君者“身能”,便有可能王天下;“身不能,知 恐惧而求能者,如是者强。身不能,不知恐惧而求能者,……如是 者危削,棊之而亡。”据此,荀子强烈主张“君国长民者……必先修 正其在我者”,“修志意,正身行。”
荀子以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第一,遵礼。荀子十分推崇礼治,并且认为,君应当具有遵礼 的思想和作风素质。他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 之道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礼者,政之也。为政不以礼,政不 行矣。”这就是说,礼是治国的最高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途径; 处理政事必须以礼为指导,否则将会一事无成。礼既然如此重要, 那么君主就应当树立遵礼的意识,养成遵礼的习惯,做到“情安 礼”,“礼然而然”。
第二,贵法。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重法讲法的人。他常常将 礼与法并提,曾说过“治之经,礼与刑”。主张“隆礼至法。”至于法 的作用,他认为:“法者,治之端也。” “人无法则怅怅然。”基于对法 的这种认识,荀子要求为君者必须贵法,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怒 不过夺,喜不过予”,“罪祸有律,莫得轻重”(治罪依据法律,不以 好恶论定),“进退有律,莫得贵贱。”(任免官吏依法制,不以私情
第三,亲贤。荀子认为,人总有贤与不肖之分,为君者必须乐 于亲贤,而耻于接不肖。在荀子看来,要做到亲贤即:内不“阿子 弟”,外不“隐远人”;“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之求”;“贤能 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
第四,爱民。荀子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的古语,强调指出为君者应当爱戴人民,致富于民, 而不能随心所欲豪夺人民。他说:“君人者爱民而安。”“君人者欲 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王者富民,霸者富土,仅存之国富大夫, 亡国富筐箧、实府库。”“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 “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上则必危。”
第五,纳谏。荀子对人臣依其行事区分为贼、篡、态、谄、谏、 争、辅、拂、忠、顺、功、圣等十余类。贼臣即窃据臣位苟且营私之 臣,篡臣即欺蒙君主朋比为奸之臣,态臣即拙于理事巧言取宠之 臣,谄臣即唯唯诺诺之臣,谏臣即规过之臣,争臣即极谏之臣,辅臣 即协同百官为君除祸之臣,拂臣即违命建功之臣,忠臣即以君主利 益为重之臣,顺臣即实现君主正确决策之臣,功臣即卓有建树之 臣,圣臣即理事如神之臣。他认为,明智的君主必须做到远谄谀, 近谏争。要有闻过则喜的正确态度,乐于听纳谏言:要有谏、争、 辅、拂之臣是“社稷之臣也”的正确认识溥重、信任他们。
第六,谦诚恭信。荀子认为君主应具备谦诚恭信的个人品质。 谦就是谦逊,“高上尊贵不以骄人” O诚就是真诚,“夫诚者,君子 之所守也,政事之本也”。“诚信生神。”“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 恭就是恭慎,“恭俭者,屏(抵挡)五兵(泛称兵器)也。虽有戈矛之 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为上者不可不顺(通’慎')也。”“君子位 46
革回式'嶺导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尊而志恭”。信就是守信用,“凡为天下之道,义为本,而信次之。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通’背’)信而天下 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
(2)臣的素养。荀子认为,臣位处君之下、民之上,是沟通君 和民的中间环节。人臣素养如何,对国家的政治形势影响极大:素 养好,“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易于造成安定和乐的好局面, 素养不好,则上无补于君,下有害于民,社会就不免陷于混乱无序 的状态中。基于此,荀子提出了作为人臣所应该具备的几个方面 的素养,这就是:
第一,忠顺。忠顺是关于臣对待君主本人的素养要求。荀子 认为,臣首先必须具备忠顺的品质。“其事上也,忠顺而不懈。”臣 不能忘其君上,“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更不 能非议君上,“为下则好非其上,……为下则必灭。”既为人臣,就 应安臣之位,守臣之分,“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傅(谦卑);主信爱 之,则谨慎而賺(逊让),主专任之,则拘守(谨于职守)而详(尽 心);主安近之,而慎比(小心顺从)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忠 诚不二)而不倍(通'背');主损细之,则恐惧而不怨。”“人主用 之,则势(位)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憲(诚实),必为顺 下矣。”
第二,从道;荀子认为,臣下要忠于君主,要维护其尊严,但不 能盲从他的错误主张。在国家事务方面,臣下必须坚持原则,尊奉 真理,而不可察言观色,曲意应上。荀子说:“传曰:'从道不从 君’。此之谓也。”在荀子看来,从道也就是“是案曰是,非案曰 非”,“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就“进言于君”; 君发布的政令不当,执行它将不利于君,则“逆命”不从。从道基
本原则是“有谏争,无谄谀”。
第三,智慧。“卿相辅佐,人主之基杖也。”君主治国须借助众 多大臣的智慧。大臣对于君主就是手杖。作为人臣,只有足智多 谋、能析善断,才可以不误国事,才能够成君之功。所以,荀子很强 调人臣的智能素养,他说:为臣“不知不可。”为臣必须要做到“辩 说足以解烦,知虑足以决疑,齐断足以距难”,“知惠(通'慧')足 使规物(规划事务)。” “不能而诬(自嘘)能”的诈臣是君主的祸 害,不可任用。
第四,端正。荀子认为,“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基于这 一认识,荀子主张人臣务必做到端诚正派,“长短不饰,以情自竭 (通'揭’。举称)。”“不敢有以私抉择也,不也有以私取与也”。 “端憲而不害伤”。见能则举,不“争职而妒贤”。正派用事,“不下 比以暗上,下不同以疾下”。
2.领导者的职责
荀子对于领导者的职责,也进行了颇为详细地阐述。他认为, 领导者的职位不同,其所担负的职责也应有所侧重。即君抓纲,臣 治目;君扼要,臣事详,君务本,臣理末。他要求“治国者分(职责 范围)已定,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 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君的职责。荀子曾多次专门论及君的职责,他说:“主道 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当一则百事正。” “君制变。”“主道知人。”“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同’旨’) 以兼复之,兼焰(同’照’)之,以观其盛(读’成’)者也。”由此可 见,荀子是主张君抓大局,抓关键,落实到政务上主要就是“知人” (特别是'论相’)、"陈法”和“制变”。
“知人”。知者,掌管也。知人也就是管理人事,具体说就是 决定臣属的选拔、使用和升降。荀子认为人事是君主工作中的第 一要务,“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因为国家大,事务多,“王必 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耗(同’瘁’)莫甚焉”。“自专事不治”乃必 然之理。君主只有重视用人、善于用人才算称职。但是用人并不 简单,臣属选用得恰当与否,同样影响到政事的成败以至国家的盛 衰,“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 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 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措而定,一朝而伯。”至于君主应该选用什 么样的人才,荀子认为应当选用德才并茂的贤者,“无德不贵,无 能不官” 0如果不这样,“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 “虞不 用宫之奇而晋并之,莱不用子马而齐并之,纣削王子比干而武王得 之”的历史悲剧将不免会重演。荀子主张德才面前人人平等,要 “贤能不待次而举”,“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 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 卿相士大夫”。荀子反对在选用人才时求全责备,指出:“贤者非 能遍解人之所解之谓也。……有所止矣。”他要求对贤者“谪德而 定次,量能而授官”,“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 之为士大夫”。“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 行,国用也。••…•援其器,任其用。”荀子还认为,既要任贤,就必 须贬抑不肖,“权谋倾覆之人退,则贤良圣知之人进。”既要任贤, 就必须放手用贤,而不能“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知者 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
荀子特别强调了任相的问题。他说,相处一人之下,万人之 上,“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强固荣辱在于取
相矣。”“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 主之职也。”
“陈法”。陈者,颁行也。陈法也就是颁行法规政令。荀子所 讲的法不仅包括我们今天所讲的法,还包括了政令、规章等内容。 荀子认为,“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政令应当“起于上”而“道 (通’导’)于下”。为什么要由君来颁行法规政令呢?荀子回答 说:“法者,治之端也。”“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有良法而乱 者有之矣。”法既然是为治之必需,而法的发挥作用又非借助于人 不可,那么由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君来颁行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君掌法,于君于法均利。于君,“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 失之则危。”于法,则可使之具有最大的权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