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学姐的沟通力训练营

admin 3768 0
​耶鲁学姐的沟通力训练营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耶鲁学姐的沟通力训练营下载

激励是一种管理手段,同时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因为人的任何 一种行为的出现,都是有一定原因的,这种原因就是人的心理需 要。如果领导者掌握和理解了其下属的心理需要,就可以釆取一 定的激励手段和激励措施给予心理上的满足,这样就可以较大程 度地激励下属的工作情绪和活动效率,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尽快实 现。曹操在其一生的实践过程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原理,是他最 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有效前提。同时,也值得我们现代的领导 者们学习和借鉴。

耶鲁学姐的沟通力训练营下载



激励是“通过一定的刺激促使某种思想、愿望和行为产生的 心理过程”。激励理论被认为是现代领导学中最核心的内容,群 体的士气就是通过激励手段来实现的,

,士兵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拼死战斗,如果陷于危 险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绝地反而容易激发士兵的勇气而反败为 胜。这里面唯一起作用的是士兵在绝境中产生的强烈的求生欲 望,从而激发出高昂的士气。同时,“褒亡厚往”也是激励部属士 气的重要因素。曹操曾说过:“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就是说奖 励死者是为了鼓励活人,厚赏前人是为了激励后人。曹操用这种 方法激励部队的士气,使将士生时能为国家努力作战,奋勇杀敌, 也能为自己的不幸牺牲预先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他还让士 兵们用鸡羽毛装饰头盔,他说:

“鸡猛气,其斗终无负,期于必死。令人以为冠,象此也。”意 思是说,鸡具有勇猛的气概,直到斗死,从不败退。所以曹操认为: 士兵用羽装饰头盔,就是象征这种战斗精神。这对士兵的战斗情 绪确也起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激励和鼓舞,使军队能够保持着旺盛 的士气。

次,确立“量才授职”原则。他命宰相房玄龄主持精简中央 机构,对武德旧臣与秦王府旧属进行全方位的考评选拔,将一些功 勋卓著的武德旧臣或思想上较守旧、缺乏进取精神的王公贵族、大 臣进行撤换、清洗。将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由2000多人精简为

华司式领导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643人,建立起由房玄龄、李靖、温彦博、王珪、魏徵、戴胄等人组成 的中央政府班子。在这个班子中,既有秦王府旧属,又有东宫太子 旧属及齐王府旧属,也有武德旧臣李靖等人,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 人才,个个精明强干。如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 兼文武,出将入相”;温彦博“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王珪“激浊扬 清,嫉恶如仇”;戴胄“处繁治剧,众多毕举”;魏徵“耻君不及尧舜, 以谏净为己任”。他们各有所长、各守其职,智谋决断互补,形成 了处理军国大政的坚强核心。

其三,裁并地方行政机构。李世民针对当时州县设置剧增、官 多民少,“大加并省”(裁减)州县行政机构。

其四,建立选优汰劣的激励机制。对精简后继续任职的官员, 李世民还通过各种形式,择优汰劣,保证精英人才进入统治集团。 他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制度,每年都对各类官员进行考核。并亲自 过问地方官的选用,还把全国各州刺史的姓名写在屏风上,随时记 下他们的功过,以备赏罚。同时,随时派得力大臣到全国各地巡 査,升迁廉洁有功的官员,惩处贪赃无为的恶吏。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领导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领导者的领导地位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一问题,古人可 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归因于天意,有的归因于主客观因 素的统一,即认为是个人条件和时代机遇的逢接,有的归因于民 心。李世民基本上偏重于后一种观点。

李世民作为一个开明的封建帝王,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并

不自命不凡,不自视为不可违逆的真龙天子,而敢于从客观实在上 揭示自己所具有的那种领导地位所以形成的原因。


李世民认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或者说君与民之间的关系并 不是前定和一成不变的。他说:“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 暮。”帝王地位这种兴与衰的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社会现象,那种 帝王生即具有大贵之表,注定要凌驾于万民之上并传之万代的说 法纯粹是无稽之谈。在李世民看来,帝王地位所以有兴与衰的变 化,一方面是由于帝王个人的作为有彼此或前后的不同,另一方面 是由于基于帝王个人作为的这种不同而产生的民心的向背。李世 民关于隋炀帝失国亡身的史实的论述中就确凿无疑地流露出这样 一种认识。他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 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裝武,百姓不堪,遂致亡 灭。”这段话中,“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意犹不足,征求无 已,兼东西征讨,穷兵製武”是讲隋炀帝的作为,“百姓不堪”是讲 民心。隋炀帝胡作非为,人民不堪忍受,所以才有炀帝失国亡身的 可悲结局。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李世民还认为,领导者所以成为领导 者,领导者领导地位的有与无、得与失,最终将取决于被领导者。 李世民具有很可贵的民本思想,十分看重人民的社会作用。他论 述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以民为本。”“为君之道,必须先 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李世 民借用古人的比喻来说明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 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还说过:“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 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李世民身 居至尊之位而能提岀最高统治者废立由民的观点,实在难能可贵。

2.君之修身

李世民注重并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注意并善于从前代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的圣贤书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历吏和圣贤书启发了李世民,使他 明白:君乃天下安危治乱之所系,“夫安人宁国,唯在于君”;为君 必须“虚己外求,披靡内省”,“君天下者,唯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 虚事,不足在怀。”李世民认为,君主正身修德主要应当在如下几 个方面下工夫:

(1) 去偏私,修公正。李世民说:“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 下”,要“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O他很欣赏蜀相诸葛亮“吾心如 称,不能为人作轻重”这句话和《尚书》中“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 党无偏,王道平平”的至理名言,主张为人君者一定要铭记在胸, 据以治国理政。

(2) 去诈伪,修诚信。李世民对孔子所谓“民无信不立”以及 “去食存信”两句话很信服,他认为项羽之所以功败垂成,将已经 到手的天下重又失去,关键就在于他失信于民,“昔项羽既入咸 阳,已制天下,向能行仁信,谁夺耶?”李世民指出:“流水清浊,在 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人君只有带头去诈伪,修诚信, 才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然的话,“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 是犹源浊而望水清,俚不可得。”

(3) 去尊心,修法识。李世民认为,人君虽然身处万民之上, 但不可妄自尊大,而更应当注意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做到不以权 代法。他曾说:“法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天下之法不可 私也。”李世民也确实注意这么做了。史载,有个叫李好德的人, 因“言涉妖妄”而被逮捕0大理寺丞张蕴古进言:其人“癫病有征, 法不当坐”。李世民许予释放。张蕴古遂将李世民的意见告诉了 彼人。张蕴古被弹劾,李世民当即命处斩首。俄而,李世民悔悟过 来:“蕴古身为法官……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

极刑。”即撤斩首之命,并诏令:今后“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 覆奏”,以免枉法滥杀。

(4) 去奢欲,修俭约。李世民认为:“为主贪,必丧其国。”“伤 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 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因此,李世民主张人君 应当“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要“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他诚 恳地说:只要能令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富裕日子,“朕不听管弦, 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5) 去骄矜,修谦恭。李世民说:“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 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隋文伐陈以后,心逾骄奢, 自矜诸己,臣下不敢言,政道因此弛紊。”他将治国比作养病, 说:“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 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他以《周易》这“劳谦,君子 有终,吉”为信条,主张为君应当“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李世民 认为:谦之为道大矣一一^以为怀,“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 天,下惧群臣”,是以鲜有过举;谦则人亲,即使偶有过失,亦可及 时受谏闻知,不至酿成灾患。

李世民关于君主修身的这些见解是他综合前人的思想和实践 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而阐发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 实用价值。

3. 臣之奉职

李世民一贯认为:“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君失其国,臣 亦不能独全其家。”因此若想使国家长治久安,一方面需要为君者 不懈地砥砺自己的心志;另一方面还需要为臣者恪奉职守,意不 苟且。


在李世民看来,臣之奉职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尽忠事君上。李世民认为,群臣既然义均一体,为臣者就 应当“志在无二”,“履忠正,蹈公清。”他特别痛恨诸如晋代何曾那 样的明哲保身、不进忠谋之人。他说:“朕闻晋武帝自平吴以后, 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 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 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弄所戮。前者美之,以 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 进忠,退思补过……危而不持,焉用彼相? ”他对尽心所事之人无 不钦敬,比如他曾赞扬魏徵:“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 有足嘉者。”

(2) 循公接左右。李世民指出,朝廷中的各位大臣都是君上 选拔上来,使之掌管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的,都应当出以公心,负 责地完成各自的职事,而不能让微妙的人际关系影响和支配自己 的头脑,互相嫉恨或提防。他谆谆告诫下臣说:“人之意见,每或 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过失,有是有非,衔 以为怨,或者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 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 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3) 直言谏过失。李世民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臣是沟通君和 民的中间环节,上可接于君,下可知于民,对君之兴举的得失和人 民的内心感受易于察知,所以,成君之善,谏君之过,也便成为他们 不可旁贷的责任。李世民对为臣要直言谏净君过论述颇多。他要 求下臣“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

人,必须极言规谏。” “公等各宜务尽忠说,匡救朕恶。”“朕所为事, 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他还说:“苟在阿顺, 事皆称美,则……为谀臣”,这样的臣子是不能任用的。他鉴于中 书、门下系机要之司,地位非凡,特别强调受任者要有直言敢谏的 勇气,并明令:“自今诏敕有不稳便,必须执言,一无得妄有畏惧, 知而寝默。”

李世民关于人臣奉职之道的论述虽不甚全面,但抓住了要害, 具有一定可行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