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长力训练营 薛笑

admin 2089 0
​读书成长力训练营 薛笑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读书成长力训练营 薛笑下载

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成功用人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 艺术。一个拥有精兵强将的领导,在实战中,一定能够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处处赢得先机,事业从而蒸蒸日上,魅力四射。作为以 人为本、举贤任能的“中国式”领导者,如果能够知人善任、驭才有 方,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读书成长力训练营 薛笑下载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立国之本,具 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人力资源开发,归根结底是培养、选拔、吸引、 留住、凝聚、用好人才机制的改革问题。关于人才培养、选拔、吸 弓I、留住、凝聚、用好人才问题,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 鉴的地方。5000多年的中国文明史,应该说关于用人方面的内容 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妨 向古人学习一下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艺术。

历史上由于善于知人善任,拥有一支雄厚的人才队伍而从无 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不乏其人。比较典型的应该

'彳回式'颍导I 传统文化中的铮理智慧• 算刘邦了。刘邦出身于普通百姓,毫无政治背景,势单力孤,可就 是因为他善于识人用人,起用了张良、韩信、萧何等一批文武人才, 最后夺取了天下。其实,从相反的一面看,也可以看出人才的重要 性。出身于贵族官宦之家的项羽,靠山坚固,势力雄厚,但可惜他 不会用人,最后只好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的悲剧。

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历代明智的统治者都非常清楚 这个道理。他们求贤若渴,十分重视选拔人才工作,把选拔人才作 为头等大事来抓。在这件事上做的比较好的应该算唐太宗李世民 To贞观年间,有一天唐太宗发现左右仆射房玄龄、杜如晦整天陷 在事务堆里,一天之内要阅读处理几百件公文,他们根本没有时间 考虑选拔人才这件大事,就生气地批评他们说:“你们身为仆射, 就应该为我分忧,协助我操劳国家大事,要耳听得远,眼看得宽,拓 宽识人渠道,为国家察仿贤能智慧之士。你们现在整天陷在事务 堆里,哪有时间帮我选拔贤能之士呢? ”于是给尚书省下了一道诏 书:凡是琐碎事务一律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疑难重大的事务,才 交给左右仆射处理,把房玄龄和杜如晦从繁忙的事务堆里解放出 来,让他们主要考虑国家大事,特别是考虑如何为国家选拔德才兼 备的人才问题。历史上诸如“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刘备三顾 茅庐请诸葛”、“刘邦发布求贤诏”等故事都是有作为的领导求贤 若渴,把选拔人才作为成就大业的第一要务来抓的范例。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问题,历来就是选拔任用官吏上的一 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也是正确组织路线与错误组织路线的分水岭。

明君坚持任人唯贤的选官路线,昏君则不能很好地坚持任人唯贤 的选官路线,经常滑向任人唯亲的选官路线上去。

帝尧通过7种办法对舜进行考察后,认为舜是一个合格的领 导之才,于是决定起用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有人说:“帝位还是 应该传给您的儿子丹朱。”帝尧说:“我儿子丹朱的德才都不能与 舜相比,把帝位传给舜,虽然丹朱不高兴,但是对天下人有利;把帝 位传给丹朱,虽然丹朱高兴了,但天下人受害。我不能让天下人受 害而让丹朱一个人高兴啊! ”于是,帝尧举行了隆重的禅让仪式, 把帝位传给了舜。汉明帝不给自己的外甥封官、后周的武安节度 使周行逢不给自己的女婿封官、金世宗选人重贤不重亲等,都是任 人唯贤的表现。

任人唯贤不能机械以亲疏为标准,认为任人唯亲就是任用自 己的亲属,任人唯贤就是任用自己亲属以外的人。关键是个“贤” 字,只要是贤才,不管亲疏远近,都可以选用。祁黄羊“内举不避 亲、外举不避仇”,推荐与自己有矛盾的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任 军尉是任人唯贤;谢安推荐自己的侄子谢弦、苏让推荐自己的堂弟 苏绰也是任人唯贤。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选人用人上,无不在追求德才兼备, 尽善尽美。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做到德才兼备,达到完美无 缺。因为德和才不是一个同一体的东西,而是一个人才素质要求 的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中,作为一个人很难修养的半斤八两。 不是德高点,就是才高点,一个在德才上达到半斤八两的人是很难 找到的。同时,德和才又有不同的层次和内容。就是单讲一个 “德”字,其中里面的内容每个人也不是一致的,一些聪慧的领导 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往往根据当时的政治情况、形势需要来选用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人才。当政治需要“德”强些,他们往往以德为主选人用人。

如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选拔官吏上就非常注重德的标准,把 德放在第一位。他对魏徵说:“作为国君,一定要在选拔官吏上不 能草率从事。我现在每做一件事,就会被天下人看到;每说一句 话,就会被天下人听到。任用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大家都能得到勉 励;任用一个坏人,其他不好的人就会投机钻营。所以,我知道用 人是多么需要慎重啊! ”魏徵非常同意他的观点,说:“您说得太对 了,全面的了解一个人,自古以来就是很困难的。所以,考核官吏 要严,以政绩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升迁罢免,以德行好坏来决定用还 是不用。现在选人一定要先考察他们的品德。如果品德好,能力 差点,只是不能把事情办好,不会造成大的祸害。能力差点,可以 锻炼培养,提高能力,品德不好就不太容易改了。天下混乱的时 候,选人可以多注意一些才能,如今国家安定太平了,选人一定要 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唐太宗和魏徵的话是正确的。天下大 乱的时候,当时的主要目标是争夺天下,一切只要对战争胜利有用 的人才,都可以起用。当战争胜利了,国家安定太平了,国家的主 要目标和任务是搞好建设,发展生产,安定社会,这时在选用人上 就要注意德的标准。因为官吏的言行是国家的导向,人民的楷模, 一个国家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往往会通过各级官吏的言行向全国 人民传递信息。

但是,历史上也有的时期,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政治集团总 的目标任务的需要,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偏重于才的方面。如汉高 祖刘邦在创业年代,大胆任用“盗嫂受金”的陈平。三国时期曹操 的三道《求贤令》中都是在把握德与才的关系上,偏重于“才”的方 面。第一道《求贤令》中讲,选人以才为主,唯才是举。只要有才,

稲式领导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其他方面有点毛病也可以启用。第二道《求贤令》中讲,有德行的 人未必能干成事;能干成事的人未必德行怎么高尚。陈平“盗嫂 受金”,但他能帮助刘邦成就汉朝基业;苏秦最不讲信用,但他能 使弱小的燕国强大起来。第三道《求贤令》中讲,陈平、韩信是市 井无赖,吴起杀妻求将,母死不奔丧,但他们都为国家立下了不朽 的大功。现在天下还没有统一,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只要是文能安 邦,武能治国。用兵之人,不管他有什么缺陷,都要积极举荐上来, 千万不要有所遗漏。

古代有作为的领导在处理德与才的关系上是很聪明的,那就 是在把握德与才的关系上服从服务于当时的政治路线,服从服务 于当时总的目标和任务。

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是从客观上、整体上把握“德”的标准。 现实生活中德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也分为很多层次。德的内容很 丰富,可以分为政治品德、思想品德;也可以分为职业道德、社会公 德等等。从用人的角度来考虑,实际上制约用与不用的标准是政 治品德和职业道德。假如说,一个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不好,不 拥护政治集团的路线、目标和任务,不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 那么这个人的才能再高,也不会被选用的。陈平、韩信、苏秦在当 时社会上不能说口碑很好,不能说道德品质很好,但就是因为他们 在德的内涵里面属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那么一部分是好的,符合 当时政治集团的需要,他们就被大胆地起用了。这是古代用人上 一个特点,即在处理德与才的关系上,服从、服务于当时政治集团 的政治路线和总的目标任务。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8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