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6月24日,2022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以下简称“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法国巴黎颁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991级本科校友、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凭借在社会和情绪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成为今年该奖项亚太地区获奖人。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获奖人名单
(2022年度获奖人)
非洲及阿拉伯国家:阿格尼斯·比纳格瓦霍(Agnès Binagwaho)教授 – 公共卫生
亚太地区:胡海岚(Hailan Hu)教授 – 神经科学
欧洲:安吉拉·涅托教授(Ángela Nieto)- 胚胎学和生物医学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玛丽亚·瓜达卢佩·古兹曼·提拉多教授(Maria Guadalupe Guzmán Tirado) – 传染病和病毒学
北美洲:卡塔林·卡里科教授(Katalin Karikó)– 生物化学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每年评选5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杰出女科学家,表彰她们通过开创性工作为解决重要科学问题所作的贡献,并为其科研事业提供支持。该奖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奖励科学女性的奖项。
胡海岚是今年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该奖项全球最年轻的获奖人之一。她是第七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此前6位获奖人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于当地时间21日在巴黎举行招待会,祝贺胡海岚荣获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当地时间6月21日,胡海岚在招待会上致辞。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胡海岚在致辞中感谢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的招待和安排,感谢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支持女科学家和促进性别平等上所作的卓越努力。她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体现了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女性通过该奖项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成为女科学家中的一员。
1
攻克世界性难题
2018年2月,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上,刊发了胡海岚团队的两篇长文。
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有科学家评价说这项研究“突破世界性难题”。
2019年,胡海岚获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这是该奖自1998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欧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学家。
点击图片了解胡海岚教授在年会的IBRO-Kemali论坛上发表“从啄序到氯胺酮 – 探析社会行为和情感的神经机制”的获奖演讲。
人民日报微博曾发文,评价胡海岚是:
“亚洲第一人!实力与颜值双爆表。”
2
从小就爱科学 被保送到北大
在她的童年,受到故事和电影的启发,幼小的胡海岚曾告诉父亲,长大想成为一名作家或科学家。在她看来,这两个都是光荣的职业。随着学习的深入,胡海岚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她也顺其自然地开启了她的科学家之路。在父母的支持和师长的鼓励栽培之下,胡海岚培养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这些都是她科学家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胡海岚对于科研的爱好源自高中时代。她曾获得浙江省物理竞赛的第三名,后来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学。
杭州二中的徐承楠、胡国正、何东涛三位老师对胡海岚走上科学之路影响颇深。何东涛曾经是她的高中班主任,尽管已毕业二十多年,时至今日,这对师生还常约着一起坐坐。
在大学学习生物化学期间,胡海岚被史蒂夫·库夫勒和约翰·尼科尔斯合著的《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一书所深深吸引,决定选择脑科学作为将来的主攻方向。同时,她也对课堂上的实验着迷,她回忆道,“看见大脑发出的电脉冲是可以被记录,脉冲的功能是可以被探知的那一刻,是我科学生涯中启蒙的那一刻。”
3
对科研精益求精不将就
她说“科学家要有韧性”
胡海岚教授在美国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后,回到中国开始了她的独立研究生涯。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实验室里,胡海岚每天70%以上的时间都在面对实验的失败,然而日复一日的研究与学习,她却从不觉得枯燥。
2015年,她就凭借取得的研究成果荣获了由欧莱雅中国、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设立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该奖项也是“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中国的延伸。中国在科学领域取得的进步及在某些领域的领军地位令她备受鼓舞,而她也希望榜样的力量能激励下一代科学家茁壮成长。
她也鼓励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要学会无视媒体对于女科学家的“物化”。在她看来,这种“物化”掩盖了女科学家的成就,“重视你的科学研究并从科学成就本身去获得自尊,这很重要!”胡海岚说,“你永远不知道三个月后什么会成为媒体的‘新宠’,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科学世界中永远有切实可信的‘真理’。所以,如果你热爱科学,那就勇敢成为一名科学家!”
她说:
“韧性的锻炼也是科学家的基本功。”
“在我们看来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这是国家和社会资助你,让你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
4
看书、养鹦鹉、西湖边写论文
学生说“她给了我走下去的勇气”
生活中的胡海岚喜欢阅读,在杭州纯真年代书吧总能看见她的身影。
书吧主人朱锦绣说,胡海岚喜欢坐在二楼的窗边,一边吹着西湖的微风,一边写文章。
胡海岚经常在这个座位写文章。
朱锦绣曾好奇地问,别的科学家都在家里或办公室写文章,为什么她偏偏喜欢来书吧?
胡海岚说,在这里既能远眺西湖,又能感受浓浓书香清新的空气让她“文思如泉涌”,自己的很多科研文章都在书吧里完成。胡海岚还非常有爱心,去年有只鹦鹉飞到家里,看到小家伙羽毛脱落严重,胡海岚就收养了它。
胡海岚(左)与朱锦绣(右)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
“当胡海岚老师的研究生是怎么样的体验?”
一位匿名的学生用了一个关键词来形容
“幸福”
知乎问题“当胡海岚老师的研究生是怎么样的体验?”下回答
“胡老师所给予我的东西,可能超越了她所认为她给予我的。她除了给予我在科研道路上一个光明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她给了我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气、信心以及方法。”
“虽然脑神经的奥秘一直是‘未解之谜’,但相信终有一天,基于对精神疾病背后的神经机制的理解与认知,人类能创建解决方案,让精神疾病的患者摆脱痛苦。”胡海岚在颁奖仪式上这样说。
祝贺胡海岚教授!
向科学家致敬!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自浙江新闻、新华社、中国妇女报、中新社、中国科学报、人民日报、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
视频来源:浙江新闻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