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发布啦 0 0

1935年,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年初,遵义会议,确定毛主席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会后,红军采取灵活机动战术,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5月,红军赶到大渡河,后有重兵追击,前有天险阻路。

红军一时陷入两难境地。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当晚,一位90多岁老秀才亲见毛主席,不但帮助红军解决渡河难题,临走之际,留下一句话,竟挽救了2万红军战士的生命。

这位老人有何不同寻常之处?他留下了一句什么话,居然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不做石达开第二

红军自长征以来,历经无数大小艰苦战斗,减员非常严重。

1935年,当毛主席率领红军,赶到大渡河边时,红军仅剩2万人。

但是,后有薛岳带领20余万中央军追击,前有天险大渡河,以及川军主力筑堡阻击。红军一时陷入两难之地。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好在先遣部队在杨得志指挥下,提前拿下安顺场,消灭了两个连的敌人。缴获一艘渡船,控制南岸渡口。

当天,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赶到渡口。

手里拿着国民党飞机洒落的传单“红军覆灭于大渡河”,看着面前滚滚河水,毛主席陷入沉思。

此处,正是70余年前,翼王石达开覆灭之地。但毛主席坚信,红军不会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红军部队与石达开有本质上的区别。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著名将领之一,随着太平天国战败,一路辗转,没有稳固的根据地。

面对困境,石达开做出进去四川的决定,一路上被重兵追击。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当时石达开为了尽快赶到四川,率领4万余人马,通过小路,快速赶到大渡河安顺场,也就是红军目前所处的位置。

前期行动迅速,清军并没有反应过来,对岸只有少数彝族吐司人马,对石达开构不成威胁。

但石达开终究与一心为民的红军不同。

虽然太平天国是农民运动,部队中人员基本都是农民组成。但与红军相比,只是形势相同,本质差异巨大。

太平天国石达开等人,起义目的在于取代贵族阶级,成为新的封建统治者,而红军作战的目的,在于推翻封建阶级,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

本质不同,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自然相去甚远,也是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石达开本人作战确实英勇,但作战性质究其根本还是逐利。即使在四处逃窜之时,尚不望享乐,以至于错过渡河最佳良机,导致一败涂地。最后以自身性命与清廷谈判,换得手下4万余将士生命得以保全。

当时红军的战略目的是川西北,渡河后军事上回旋余地大,便于调动敌人。而且河对岸区域,明显富庶,对于军队补给方便很多。出于长期斗争的考虑,大渡河必须要过。

大渡河地势险要,悬崖峭壁,平常时候河宽超180米,汛期时河宽更是超过300米,深度超过30米。

红军到达之时已是汛期,渡河难度激增。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虽然已经拿下安顺场渡口,可仅有一艘船,勉强一次能过去40人左右,且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2万余红军全部渡河,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这对于红军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国民党部队也不可能给红军这么长的时间渡河。

1935年5月25日,由孙继先率领17勇士,强渡大渡河。

一时间,红军集中火力向对岸射击,轻重机枪不停倾泻子弹,压制敌人。

被敌人视为天险的防线,终于被撕开一个口子,为红军北上开辟出一条道路。

但此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如何快速过河,是摆在红军面前的难题,仅靠一艘小船是远远不够的。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时间耽搁不得,拖久了,敌人准备完全,红军将处于危险境地,对整个革命事业,都将是一次最危险的考验。

毛主席看着湍流不息的河水,点起一支烟,在岸边来回踱步,陷入思考中。

就在这时候,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神情兴奋地跑来,直呼“有办法了”。

原来,红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找到一位当年亲眼目睹,石达开渡河失败的老秀才。

老人名叫宋大顺,已经90多岁高龄,一辈子生活在大渡河岸边。对这里的地形十分熟悉,很有可能知道其他道路,或是有办法帮助红军快速渡河。

毛主席一听,事情可能出现转机,十分高兴。立刻就要前往去见老人。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一句话挽救2万红军

奈何,经过两天,长达150公里的行军,毛主席身体疲惫不堪,且脚上都磨起了水泡,已经开始溃烂,行动困难。

李富春赶紧阻止毛主席,让他好好休息,自己亲自带人去接宋大顺过来。

不久之后,几位警卫人员搀扶着一位老人走来。当时已是深夜,麻烦老人亲自走一趟,毛主席深表歉意。

宋大顺虽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

情况紧急,顾不上过多客气,毛主席就直奔主题。询问宋大顺当年石达开渡河失败的原因,以及是否有办法帮助红军快速渡河。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毛主席之所以问,石达开渡河失败原因,一是探究历史真相,二是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三是考验宋大顺是否真的有办法帮助红军。

宋大顺思考一会,就给出了石达开失败的三点原因,让人叹服。

第一,指挥不当。在骑兵已经过河的情况下,不应调回,不但失去呼应兵力,还消耗了骑兵体力、战力。

第二,危机意识不够。前途未卜之下,尚有心思为小妾生子庆祝,白白耽误三天时间,贻误战机。

第三,对天气、环境了解不够。汛期的大渡河更加危险,准备不足,强行渡河,白白牺牲士兵性命。

此三点,注定石达开失败,已是必然。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老人的话,毛主席深深认同,与其所想吻合。

虽然红军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形势相较于当年的石达开来说,更加危险。

此时亟待解决快速渡河的困难。

对此,宋大顺表示,在安顺场想要快速过去,仅凭几只小船,绝无可能。

大渡河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即使是熟悉此处河道的老船工,都不敢确保安全。万一出现触礁情况,船只毁坏,渡河将更加困难。

对此处情况,毛主席早有预判,知道老人说的是实情,赶紧请教。

令人惊喜的是,老人真的给出了解决办法,一举解决红军困境。

老人表示,只要红军不怕辛苦,还有一条出路。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在大渡河上游,距此300里处,有一铁索桥,名为泸定桥。

拿下那里,必有一线生机。

天无绝人之路,毛主席非常激动。老人简单几句话,可以说是挽救了红军,甚至是挽救了中国的革命事业。

接下来,就是如何安排行动了,毛主席不再挽留老人,赶紧命令战士护送老人回家。

就在老人离去之时,却突然说了一句话,让毛主席又陷入思考之中。

“一路莫要停留啊!”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这句话,毛主席一直萦绕在心中,以至于后面安排作战计划的时候,还在思考这句话。

老人的话语,引起毛主席重视,计划及时做出改变,竟挽救了2万红军战士的生命。

当晚,顾不上休息,毛主席立刻组织召开会议。经研究决定,兵分两路。

由刘伯承带领一路,从安顺场渡河,然后北上泸定桥,接应红军大部队。

由林彪带领一部队先行,占领泸定桥,为后续大部队渡河创造条件。

三天,320里路,必须完成。

长征精神

26日,红军开始分兵行动。很快,红军兵分两路的消息被蒋介石获知,红军行军方向直奔泸定桥。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当时泸定桥守军并不多,蒋介石急调距离泸定桥最近的川军部队,两个旅的兵力迅速赶往泸定桥。

获知敌人增兵泸定桥,毛主席想到宋大顺的话,绝不能耽误时间。

于是发出紧急命令,三天行程变两天,克服一切困难,生死存亡之际,两天内必须赶到泸定桥。

这时候,敌我双方比拼的就是执行力、意志力。

28日夜,突降暴雨,红军先头部队,与敌人隔河相望,两边都在争分夺秒赶往泸定桥。

对岸敌人突然点起火把,红军灵机一动,也点起火把,让敌人误以为是友军。

很快,对岸的敌人,累得不行了,不顾军令停下休息。而红军战士,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咬紧牙关,冒雨前行。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敌人还以为友军先行前往支援,更加放松。

终于,29日凌晨,红军赶到泸定桥,整整提前对岸敌人增援部队一天的时间,创造出有利战机。

此时,敌人只来得及撤走桥板,铁索还在。

泸定桥,共有13根铁索,底部9根,扶手各2根。拿下这座铁索桥,铺上木板,就可以让大部队快速过河。

这是红军唯一摆脱困境的机会。

但是想要顺利占领这座铁索桥,也不容易,但红军不怕打硬仗。

很快,一支突击队就组成了。

22人爬上铁索,向敌人发起进攻,后面战士铺设桥板,剩余部队,火力压制对面敌人。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下午4点,一切准备就绪。红4团22名勇士,爬上铁索,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发起进攻。

一时间,大战开始。

战斗打响不久后,就有两名战士中弹落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强忍失去战友的悲痛,勇士们勇往直前。

这顽强的战斗作风,吓得对面的敌人,一时慌乱不堪。

当时,对面的守军,是川军部队中所谓的“两枪军”,既一支步枪,一支烟枪,没有什么大战经历,战斗力低下。

面对红军的猛烈进攻,虽占据地理优势,但守军还是发自内心的胆寒。

在勇士们攻击到桥头之时,敌人害怕了,慌忙在桥头点起一把火,试图阻止红军的进攻。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面对危机,红军战士不顾自身安危,奋力前冲,与敌人展开肉搏。

与此同时,后续部队,快速铺设桥板。很快,桥梁铺设完毕,再无阻碍,大部队迅速冲过大渡河。

晚7点,历史3个小时,敌人终于被击溃,红军大部队全部度过大渡河。

同时,在安顺场,由刘伯承带领的红军部队,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组织起数十艘渡船。历史七天七夜的时间,终于度过大渡河,很快与飞夺泸定桥的部队汇合。

强渡大渡河,粉碎蒋介石试图凭借天险,围困红军的阴谋。

红军战士打破身体极限,连续行军,并发起大战。这样顽强的战斗意志,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少见的。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不做石达开第二”,也不可能是石达开第二,这在本质上就区分的十分明确。

人民的智慧、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只有真正为人民的部队,才能得到人民真正认可和无私帮助,代表人民的军队,定会战无不胜。

强渡大渡河,是一场生死之战,渡河是否成功,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作战部队充满必胜信心,发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安顺场18勇士,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不拍困难,不怕牺牲,冒死作战,为红军前进打开了一条通道,为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5年大渡河边,一位清朝秀才深夜见毛主席,出高招救了2万红军

全国解放后,一座丰碑伫立大渡河畔,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多位曾经参加那场伟大战役的将军,前往纪念那些逝去的战友。

红军长征胜利,是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是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