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邓小平复出之后,他就感觉到要抓知识分子工作的迫切性,很快便也指出:“一定要在党内营造一种空气,那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口号下,陈景润也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在之后的日子里,邓小平更是对陈景润等科学家格外照顾。
“中国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了”
陈景润看起来很瘦弱,颇有书生的气息,在人群中也并不显眼,然而他所获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1966年,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仅仅只有6平米的房间中,他通过不停地演算和思考,将自己的证明不断简化和改进,使得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他本人也在国际数学界声名鹊起。
而造就这一切的,仅仅是一支笔和几麻袋的草稿纸,这些,也是陈景润的全部,很难想象,陈景润经历了无数个怎么样的日夜。
当“1+2”的命题被攻克之后,他距离“1+1”的“皇冠”也只有一步之遥,他所取得的一切,在国际社会上被称为“陈氏定理”。
那会,世界上几乎所有数学家都听说过“陈景润”这三个字。
日本人是极为自负的,可他们仰慕的中国数学家,从古至今也仅仅只有两人,其一是祖冲之,其二便是陈景润。
邓小平复出之后,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都开始被整顿,其中也包括了科学战线。
他肯定了陈景润的事业,并且直接指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到前面,那么就要拖住整个国家建设的后退。”
邓小平同样认为,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应该得到大力的褒奖才行。
他说:“中央应该表扬这样的人,对他们应该爱护和赞扬。”
陈景润过去的日子过得很苦,邓小平知道之后,就更加意识到抓知识分子工作的迫切性,他也同样看出,要有一个“适合千百万个陈景润能够搞科研的良好环境”,为此,他愿意付出努力。
若是有无数个“陈景润”,那么推动中国进步将不再是纸上之谈。
而邓小平和陈景润之间,则是一位政治家和一位科学家紧紧相连,这种关系,持续了很多年。
在七十年代末,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写成,作品也一路通畅地得以发表,震撼着无数中外的数学家。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陈景润也获得了邀请,来到了大会上。
这次大会的情况可谓是空前,所有与会者的内心都格外激动,他们重新汇聚在一起,很多人都没来得及抚平心灵的创伤。
也就是在这次万众瞩目的大会上,陈景润第一次见到了邓小平。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在大会上说出的肺腑之言:“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
台下是几十名意气奋发的科学工作者,他们各有各的领域,不过都有着相同的目标。
台上坐着的邓小平感受到了,他也情不自禁地激动了。
这位世纪伟人很快就开始安排起了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将科学研究的工作搞上去,还必须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说到这里,他更是提高了嗓门:“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随着阵阵的掌声响起,邓小平的话语始终在陈景润的耳边回荡,他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对于邓小平,更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在他的印象中,邓小平已经将他内心中所有想说的话全都当着大家的面给说了出来。
那会的陈景润,觉得自己期盼已久的“春天”,终于来了。
在报告结束后,陈景润等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被留了下来,邓小平朝他走来,伸出了手。
双方的这次握手,让陈景润彻底坚定了信心。
邓小平的嘱咐比较朴实,主要是让他注意好身体,还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一定要给陈景润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话语虽然不多,可句句都重如泰山。
突然,陈景润朝着邓小平鞠躬,嘴里念叨着:“谢谢邓副主席,谢谢您!”
这个瞬间,也被摄影师捕捉了下来。
陈景润当天就告诉了自己的同事们:“我和邓小平同志握手了!”
这也是陈景润最为震撼的一天,他思索了很多很多,当然,他的着重点,也是在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上。
他也没想到,接下来的好消息,可谓接连不断。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陈景润也被赋予了很多社会意义。
此时的陈景润,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可他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依旧很差。
邓小平对陈景润的了解,更多也是主动的了解,他知道陈景润的健康状况出了一些问题,长期的超负荷研究,使得陈景润患上了多种疾病,身体状况也不太好。
邓小平还专门托人将陈景润安排到解放军309医院的高干病房里去,陈景润来到这里,很快也获得了部队的热情接待。
更加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向扑向科学研究的陈景润,在这里结识了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的由昆。
得知陈景润喜欢自己,由昆突然有一天问:“你是大数学家,那么多人崇拜你,你怎么就偏偏选中我了呢?”
对于这种比数学难很多的问题,陈景润憋红了脸,才突然冒出来一句:“我想过了,如果你不同意的话,我就一辈子不结婚了。”
很快,他们就走到了一起,并且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后来,陈景润和妻子分隔两地,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住在一起。
很快,他们的儿子就出生了,由于夫妻双方的工作都非常繁忙,因此还专门找了一个保姆,一家4口人就挤在一间6平米的简陋房屋之内。
陈景润身上的科研任务很重,可是他却没有助手。
1981年,邓小平亲自过问起来:“能否给陈景润找人,来分担他的工作?”
邓小平的重要指示,也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了落实,中科院的同志很快就准备了起来。
在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身上的疾病似乎消失了踪影,他的任务越来越重,也需要一个个人的助手,不然若是继续让身体超负荷运转,那么他的科研进度也会大受影响。
邓小平对陈景润的关怀
那会,对于陈景润来说,科研的条件已经好很多了,可他生活的问题,也从来没向组织提过。
由于后来的生活已经从一个人过成了三个人,陈景润觉得,有些事情需要向组织提要求了。
1983年,夫妻俩讨论了很久,向组织打了报告,希望解决他们夫妻二人的生活和住房问题,由于他的社会活动比较多,也希望能够配一个全职的秘书。
邓小平很快就收到了这份报告,他立即下达了指示:一周的时间里,给陈景润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住房、爱人调动和配备个秘书。
有了邓小平的亲自鞭策,这三件事全部都在一周之内被解决了。
由昆从武汉被调到了北京,从武汉军区156医院调到了北京309医院,而陈景润则升任为一级研究员,他的月薪从给89.5元升级为149.5元。
这在当年,绝对是超高级别的工资。
此外,除了这些工资外,他还有50元的津贴补助,和行政方面比起来,他已经是行政十级的工资了,秘书也很快来到他的身边工作。
在大家的印象里,陈景润当时的状况,就像是一个年轻小伙。
他虽然已年过半百,依旧留着整整齐齐的小平头,穿着过去的绿色军装,所有熟人都说:“陈景润真的像是换了一个人。”
不过,邓小平为陈景润解决的事情,还不止是这一些。
原本科学院在北大附中的旁边有一套两居室就分给了他,可两居室旁边却有个屠宰场。
那些猪被屠宰的时候,总是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弄得陈景润心烦意乱。
他的朋友罗声雄建议陈景润再给邓小平打个电话,说明一下现在的情况。
陈景润想了想,还是拨通了这个电话。
邓小平听说之后,十分生气,他直接找到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命令他现在就去解决。
局长亲自来到了数学所,表示:不给陈景润分个好点的房子,我就不走了!
结果,一天时间之内,陈景润就分到了一套四室一厅的院士房。
在1983年,这么宽敞的住房,在整个中关村也仅仅只有20多套,按理说都是要分给老资深的科学家,陈景润是这里面最为年轻的住户。
可以说,要是没有邓小平的亲自批示,是分不到这么好的房子的。
和妻子见面后,陈景润说出的第一句话就说我:“我一定要拼命干,累死了也心甘情愿!”
邓小平的关心细致入微,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件小事,这也让其他科学家们都看到了,大家也更有动力和激情。
1984年,陈景润意外地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引发了帕金森氏症,从此,他的生活只有两个方向:和病魔斗争、进行数学研究。
那会,帕金森氏症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属于顽固症状,中央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调动起一切能用到的资源,为陈景润治疗顽疾。
因此,陈景润先后去过北医三院、宣武医院、中关村医院等等,都得到了良好的治疗和护理。
陈景润发自内心感谢邓小平,只要有机会,他就希望能看看邓小平,可他也知道,邓小平也日理万机。
1984年的国庆节,陈景润的病情还比较严重,甚至连穿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为了能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看到邓小平一眼,他硬是在无人看护的礼台上站了一上午。
妻子由昆本来就是医生,明白丈夫正遭遇的痛苦,她担心丈夫身体吃不消,于是赶紧过去。
可没想到,此时的陈景润异常兴奋,根本看不出来是个病人的样子。
由昆也在瞬间明白了一切:若是没有邓小平的关怀和陈景润对邓小平的感情,陈景润是根本支撑不住的。
福建省委还两次邀请过陈景润到福建中医学院治疗,期间,1993年5月,福建省还专门举行了仪式,为陈景润过了60岁的生日,这也是家乡父老,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在福建中医学院的精心照料和护理下,陈景润的病情渐渐有了好转。
这年10月,陈景润的病情渐渐又出现了恶化的情况,走路必须要有人搀扶,连睁着眼都困难。
各方面对这一情况都非常重视,中国科学院和福建方面一直都在磋商该如何去处理。
只有陈景润本人,对病情丝毫不在乎,他给中科院的院长周光召写了一封信,回顾了治病的过程,还特别提到了邓小平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此前,是李小凝当陈景润的秘书,一直到1990年,李小凝提出要自费出国去学习,陈景润当即就同意了。
在写这封信的时候,陈景润也知道李小凝回来了,于是,他在信中希望李小凝能够继续回来当秘书,使得相关的学术活动能够在病重中继续。
而这封信送出来的时候,大家看到后都非常痛心。
是有人专门用铅笔在旁边写了注释,不然根本都看不清楚,这也正是深受帕金森氏症困扰的陈景润手迹。
而在和病魔抗争期间,陈景润还担任了《数学学报》的主编,并且荣获了华罗庚数学奖。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在患上了帕金森氏症10多年后,由于突发性的肺炎并发造成病情加重,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离世,终年63岁。
他为科学事业,也作出了最后的贡献:捐赠遗体,去医院解剖。
由昆在后来回忆说:“若不是小平同志对我们的关怀,可以说先生不会坚持到63岁,别人很难体会到,一位伟人能和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有关系,可我们自己能深刻体会到。”
参考
邓小平愿做陈景润的“后勤部长”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景润铭记知遇之恩 广安日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