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便是那一口地道的四川话。
为了革命事业,他少小离家,从此多年不归,除了公事,几乎没有回家的机会,对这片巴蜀之地,这位伟人总是怀着深沉而厚重的感情……
“不能说四川人的坏话”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二人带领数十万的军队,势如破竹,随后时间来到1949年秋天,情势已成定局,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奔赴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
邓小平是四川广安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听川剧就是他生平的一大爱好。
时值新中国成立,还有繁多的事物需要处理,许多国家领导人就在北京定居,但是这样一来,便离自己的家乡差了千里万里,听听川剧对邓小平来说就成了一种奢望。
50年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也是一个万物生机的年代,一边是蓬勃发展的工业,数个工厂在东北建立,一边是欣欣向荣的文艺。
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被提出,文艺界一扫之前的颓靡风气,大量新鲜的血液注入,给文艺界带来了新生,戏子不再是封建社会“下九流”的产物,他们变成了文艺家、艺术家,拥有了生而为人的尊严。
昔日的“草台班子”也变成了剧团,当时各个地方的戏剧团便奔赴北京,在北京轮流表演,此时,表演川剧的剧团也来到了北京。
消息一出来,以罗瑞卿为代表的几个四川的老头儿都感到十分开心,而这几个“老头儿”,每一个名头都十分响亮:陈毅、邓小平、朱德。
身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他们也十分喜爱川剧,川剧团将所有汇演的票送给他们了一打,让他们挑着时间慢慢看,于是四人便商量好了结伴而行。
罗瑞卿还带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携着全家人来到长安剧院观看川剧。
一群国家领导人坐在戏班子里,乍一看和北京城的平民百姓也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台上的演员们表演到一半,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你们高腔真怪,不好听。”
几人正听得如痴如醉,突然听到了这一句不和谐的声音,这声音来自罗瑞卿的妻子,她不是四川人,也听不懂川剧,就感到索然无味,小声的抱怨了一句。
邓小平听到了,立马转过头说:“这里四川人多噢。”言下之意,就是:可不能说四川人的坏话。
原来,高腔是一种川剧中特殊的唱法,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传入了四川,接受了当地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以及一些说唱的形式,经过了数百年的沉淀,逐渐形成了一种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恰恰正是因为太有地方特色,加上川剧的高腔形式多变,词牌众多,形势复杂,题材广泛,所以如果不是川剧的资深爱好者,初次听到的人都很难理解这种多变的台词和唱腔,也难怪妻子听不懂,发出了这句抱怨。
罗瑞卿的妻子听不懂,觉得不好听也没有错,地方特色太浓厚的艺术,本来就让许多外地人都欣赏不来,但是在这个四川人居多的场合下,如果被别人听到了,这一番言行也会招致其它观众的不满。
而邓小平的回复也不是为了指责她,只是告诉她这里四川人很多,不要说四川人的坏话,如果真的让别人听到了,就会伤害其他川剧爱好者的感情;艺术就是尊重不同,看不懂并不是错,但倘若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自然是不够全面的。
就这样,罗瑞卿的夫人没有再说话,一行人顺利地看完了这场表演。
邓小平同志对川剧的热爱,也贯穿了他人生随后几十年的岁月。
邓小平和川剧的不解之缘
作为四川人,邓小平对川剧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邓小平对川剧的喜爱,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50年代的时候,邓小平便已经成为了国家领导人,但是谁也不知道,在二十多年之后,他会成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当时的邓小平也没有想到,在肩负起整个国家的时候,故乡就已经变成了一轮天上的明月。
好在,川剧给了伟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只要有机会,邓小平一定会听上两曲。
时间来到了1978年,正值春天,成都还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邓小平同志因出访缅、尼泊尔,便有机会顺道来四川视察工作。
好不容易来到四川,邓小平当然没有忘记他心心念念的川剧,在宾馆住下没多久,当地省委和文化局便轰轰烈烈地操办了起来。
为了在领导人面前演好这场戏,市川剧院的领导和演员们还未等正式布置,便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演员们每天都在大声地吊嗓,尘封多年的排练场也被打扫地干干净净,乐师们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乐器,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正在家里养病的演员陈书舫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拖着病体到院里请示,当听说这个听戏的人正是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时,立马向组织提出了申请:“请给我排个戏吧,他(邓小平)老人家那么喜欢听戏,那么关心川剧艺术,我一定不能让他失望!”
于是陈书舫拿出了她最拿手的剧目《花田写扇》。
陈书舫的故事并不是个例,许多川剧艺术家听说了此事,立刻收拾行李来到排练的地方,纷纷拿出自己最擅长的剧目,发誓一定要让邓小平同志看到百花齐放的川剧。
就这样,省委的案头上很快就凑齐了3台戏和12台剧目,其中《迎贤店》、《请医》、《画梅花》又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邓小平听了节目汇报后,大手一挥,爽快地回答:“全都看看”。
节目确定后,艺术家们欢天喜地的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锣鼓喧天好不热闹,由于当时的硬件十分有限,为了排好剧目,演员们和工作人员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以保证这些川剧表演能让小平同志感到家乡的温馨。
正式演出的会场在金牛宾馆小礼堂,舞台条件仍旧有许多不足,但是在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下,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
演完两场戏后,一些演员反而担忧起来了,因为邓小平来到四川的这几天有太多的公事要办,听汇报、外出视察,每一样工作都压在了他的肩上,许多工作人员都担心,领导人这么辛苦,第三场戏还有时间看吗?有精力看吗?
但是在外出忙完工作后,邓小平立马回来,主动关心起晚上的剧目和演员,大家高悬着的心这才落回肚子里。
在四川考察的短短三天,每个晚上邓小平都准时来到小礼堂,完完整整地听完了每一场戏,当最后一场戏完美落幕的时候,他健步上台,接见了所有的演职员并合影留恋。
在欢送的掌声中,邓小平同志也向四川人民鼓掌,愉快地与大家合影告别,至此,这场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站在国家领导人的位置,邓小平深知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看完了戏后,他立刻提出了三点指示,第一条便是对传统的川剧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优秀的剧本可以直接面向公众表演,对于一些难改好的戏,便需要多花时间再改一改。
仅第一条便已经为川剧的传承铺好了路,但是这还不够,邓小平随后又提到,要趁老艺术家们健在的时候,把他们的“拿手好戏”拍成影片,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许多快要失传的剧目,也需要制成录像,以供保存。
此外,省内还要再准备一两台川戏,将来到北京演出。
这三条指示一出,便给川剧的繁荣发展埋下了重要伏笔,很快在全国境内引发了传统戏剧曲目的恢复上演,要知道,传统戏剧数目繁多,戏剧文化浩如烟海,是中国的无价之宝,正是在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下,戏曲文化才得到了健康的传承。
同年,四川省委依照邓小平的指示,春天便公布了首批恢复上演的8出传统折子戏,紧接着,第二批31出传统戏和13出现代戏剧目也呼之欲出,带动了一大批剧目的上演。
12月9日,精心挑选的川剧班子奔赴北京,为一场会议进行了演出,而这场会议正是具有无比重要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的时候,文艺界也迎来了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第二个春天。
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新时期以来的剧作家和艺术家一直走在健康的道路上,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也越来越懂得用正确的方法领导创作。
今天的川剧已经发展出了多种题材和风格,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不论是来自哪里的受众,兴许都可以领略到川剧的魅力。
参考文献
《我们为邓小平同志演川剧》;读秀网;2008
《邓小平因何事扭过头就说:“不能说四川人的坏话”》;人民网;2017年4月19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