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发布一下 0 0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作者:徐祯


这几天,朱一龙主演的《人生大事》票房口碑双爆。


猫眼开分9.7,豆瓣开分7.5


我也赶忙去电影院看了一遍。


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里,人生除死无大事。


这部《人生大事》,


不仅说出了要怎么面对死亡,还告诉我们,要怎么面对生活。


我和很多网友一样:


“前面笑得有多开心,后面哭得有多惨”。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死去的人,会变成星星”


在电影里,朱一龙褪下了偶像的外壳,当了一个剃着寸头、打过架坐过牢的底层殡葬师莫三妹(电影里一般叫三哥)


和死人打交道,是三哥的日常。


小文的外婆,是影片里第一个被送走的人。


没有任何先兆。


小文从睡梦中惊醒,身边是已经僵硬了的外婆。


小孩子对死亡是没有概念的。


在她的眼里,她的外婆就是被三哥装进黑匣子(棺木)里带走了。


于是,她气势汹汹地提着木制的火尖枪,扎着哪吒头就去追三哥。


“你还我外婆!”


小文喊得声嘶力竭。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见到葬礼上的棺木,小文又像疯了一样冲出去。


为找外婆,她大闹了别人的葬礼。


被小文折腾得焦头烂额的三哥忍不住嘶吼:


“你外婆被烧了!飘到天上去了!不见了!消失了!你以后再也见不到她了!”


这是小孩子第一次直面死亡的真相,人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


小文嚎啕大哭。


她是一个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儿,外婆去世了,世界上满心满眼疼她的人也不在了。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为了哄小文,三哥又说,人死了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深夜,小文蹲坐在室外,听着外婆在手表里留下的的语音。


没有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煽情的表白。


絮絮叨叨,全都是一个老人疼爱孙女儿的生活细节。


“妹儿,别在外头耍久了,太阳大,女娃子晒黑了不好看”。


“小文,今天生日早点回来”。


“伢儿,炖了排骨。”


听着留言的小文一抬头,天空挂满星星。


死去的人会变成星星,这是中国人很传统,又很梦幻的谎言。


死去的人不仅会变成星星,还会入地府,上天堂。


总归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相信对着星星祈祷,


也就相当于和已经离世的那个人说话。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死亡的真相,我们只是想让思念有一个宣泄口。


我有一个朋友,参加完爷爷的葬礼,一滴眼泪都没掉。


她说:


“爷爷89岁走的,也没被病痛折磨,在我们这边算是喜丧了。”


有一次,她特意带我去一条小巷子吃她家乡的鸡酒。


吃着吃着,她的眼泪突然就落下来了。


快四十岁的人,在小摊上哭得妆都花了。


她说,“爷爷是家里最会做鸡酒的人,这里的鸡酒和爷爷做的一样……”


一个人的离去,或许并不会引来呼天抢地的告别。


生活还是要继续前进的,只是,在那些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还是会被一碗小巷里的鸡酒勾起所有的思念。


《生命的清单》里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死亡是心跳停止,生命完结。


第二次死亡是随棺下葬,告别社会。


第三次死亡是被人遗忘,彻底消失。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一直被记挂着的人,虽死犹生。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我活着,想给自己办葬礼”


为活人办葬礼。


这是三哥从来没想过的。


但总要有人开这个先河。


一群人上好妆,在“灵堂”上吹吹打打,还活着老人闭着眼躺在棺材里,安详得有如长眠。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老人非常满意这样一场葬礼。


但老人的子女不干了。


“你们怎么能干这样的事情!退钱!退钱!”


开口是生死,心里是票子。


给自己办葬礼的老爷子说,自从自己得了一笔拆迁款,子女就一直盯着它们了。


从前的快乐没有了,


从前的温馨没有了,


从前的孝顺没有了。


所以,老人宁愿把钱都花出去,也不愿意子女为了这一笔钱日日吵架。


“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


或许老爷子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执意要为自己举办一个活人葬礼。


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了钱是万万不能的。


想得到更多钱,是你,是我,是很多普通人的想法。


但老爷子的子女们闯入“灵堂”的那几秒,是担心老爷子被骗伤心?还是真的担心老爷子花光了钱,他们继承不到?


质问时的愤怒是真的,伤感也是真的。钱花光了,还有再挣的机会;亲人走了,那就再也回不来了。


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总有一些东西比金钱重要。


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虽生犹死。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放一场烟花,为你送行


因为一场活人葬礼,三哥和父亲老莫之间爆发了剧烈的争吵。


老莫颤巍巍地拄着拐杖,砸碎了店里的玻璃柜。


放出狠话,三哥坏了殡葬的规矩,他就是把店砸了,也不给三哥继承。


“认什么错!反正在他眼里,我做什么都是错的!”


三哥红着眼睛吼回去。


一时间,情绪剑拔弩张。


这是两代人观念的对撞,是新旧的争锋。


三哥和老莫,这是很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中国人大多含蓄,父亲更是尤其沉默。


写作文也经常这样比喻,父爱如山不语。


只是沉默,倒也还好,更难的是,家长常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性,轻易不肯和孩子好好说话。总会下意识地以为自己就是家里最说得上话的人,面对孩子的新想法,先要皱着眉头,怀疑一番。


他们最怕孩子尾巴往上翘,老要伸手摁着孩子的天灵盖,让他往下沉一点,再沉一点。


最擅长拎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


给自家孩子做一个伟光正的榜样。


曾经在综艺《少年说》里看到这样的一段:


被母亲拎去和全校第一的同学比较,女孩在天台上声嘶力竭地质问: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台下的母亲愣了愣,开口还是一股熟悉的语句。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是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推你一把。”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坐在影厅的人,看的也许不止是一部电影。


也在看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幕幕。


我们的家里,或许也有一位很难学会好好说话,一点就炸,大包大揽的家长。


故事里,除了生死,还有成长。


为了修补一具残破的尸体,三哥主动向父亲求和,两人坐在广场的长凳上商量事情,连翘脚的角度都一模一样。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尽管老莫和三哥几乎见面就吵,三哥还记得,老莫爱喝酒。


他给老莫买了酒,悄悄地倒在老莫随身的保温水壶里。


这个场景,也像是无数个普通人和家人吵架以后的场景。


吵得要拍桌摔门,


到市场溜达一圈,发现家人爱吃的那个煎饼小摊还开着,


还是忍不住买上两个热腾腾的煎饼回家。


没有吵过架的,不是家人。


没有彼此关心过的,也不是家人。


随着剧情推进,


老莫猝然离世,让敢于用烧纸钱的火点烟的三哥哭得停不下来。


不管再怎么吵架,那也是家人。


怎么可能不伤心呢?


但幸好,幸好,三哥和老莫已经和解,不再彼此憎恨。


和殡葬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莫,


给三哥留下了一份作业:


让三哥为他打造一个私人订制的葬礼。


中国式的父亲,最后还是把言语的肯定变成了实际的行动。


老莫相信他的儿子,一定能把葬礼做好。


三哥抱起老莫的骨灰就开始飞奔,


把身后追赶着的长姐甩得远远的。


他要把老莫的骨灰做成烟花。


烟花在夜空绽放,无比灿烂,也无比热烈。


我们最终会和家人和解,最终都能成长为能扛起家庭责任的人。


父亲的烟花散落了,家庭的责任也移交了。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死亡是生命的告别,不是人生和解的最后一步。


告别之后,也能看到枯枝庭前万木春。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死而无畏


老一辈人常说,人最难看透的,是死亡。


面对死亡,很多人下意识要去回避。


不直接说“死”一类的字眼,


改成“上天了”、“变成星星了”。


活着的人,怎么可以给自己举行葬礼呢?


这多不吉利。


死亡要静悄悄,怎么可以放烟花呢?


但无论怎么回避,我们总有一天会直面死亡。


不要等到人死灯灭才去怀念,


不要等到生命最后一天才和父母和解,


不要等到错过了时间,才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表达对家人、朋友的爱,


不要等到无法挽回,才懊恼自己没有好好对待生命。


我们要用尽心去生活。


在一部讲述死亡的电影里,也让我们看见了“好好活着,认真活着”的动力。


演员朱一龙在采访中提到,他认为的人生大事就是“看重每一天”


代入角色的时候,他会去思考,一个人应该怎么活。


在电影里,三哥有咀嚼口香糖的习惯,这是从武汉人嚼槟榔的习惯里演变出来的。


看重每一天,不是剧本里的某一句话,是演员用衣角擦汗的细节,是趿拉着鞋走路的细节,是他从“安静、优雅、礼貌、漂亮”的男生,变得“像一只躁动的猴子”。


热烈地享受生命。


在人间切切实实地大闹过一场,


到了真的要告别的一天,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日落西山了,老爷子最后一天了,大家帮忙了么有”

欸!


“孝子守灵了么有”

“欸!”


“老子一个人喊号子,众人搭腔了没”

“ 欸!”


这个不怕死的男明星,碰到中国人的底线了


棺木在狭窄的楼道上一层一层地往下移,辣椒似的的号子声在耳边炸裂——


《人生大事》里,说的是告别生命,却也不只是告别生命。


一个个故事积攒着人间的微光,折射出我们对生命、亲情、人性的思考。


我们总是一边告别,一边生存。


人生大事到底是什么?


它就是“我”活在人间的每一天。



参考资料:

1.新浪微博:朱一龙超话

2.《朱一龙 让“种星星的人被看见”》,人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20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