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发布啦 0 0
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01.前言

随着中原郑、卫等国持续陷入内乱,国力日衰。齐国在齐僖公、齐襄公两代君主的经营下,在东边已经吞并了部分小国,领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不过齐国在走向强盛的途中也经历了一次内乱。

齐襄公削减了公族的利益,对方策划政变将其暗杀,齐国陷入无君主的内乱当中。

此时流落在外的两位公子,分别受到两个诸侯国的支持,争抢着先回到齐国夺取政权。

这一篇文章我们就来看看在历史的演进下,齐桓公(公子小白)如何稳定国家局势;国相管仲又为齐桓公策划了哪方面的内政变革,以奠定齐国的基业。


02.在内乱中夺取政权

齐襄公兼并纪国之后,又干预了卫国的内政,巩固了齐国在中原的地位。

不过,齐国并没有因此直接走向强盛。公元前686年前后,齐襄公遭到堂弟公孙无知的暗杀。

而公孙无知在位仅两个月,又被士大夫雍廪(lǐn)弑杀,齐国陷入了无君的混乱当中。

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齐襄公派两名大夫驻守边疆,和他们约定第二年换人来接替他们。但到了第二年,齐襄公反悔失约,导致这两名大夫对齐襄公不满。又由于齐襄公即位后,减少了对堂弟公孙无知的待遇。在利益恩仇交加下,这三人便合伙策划弑杀了齐襄公。


齐襄公执政时对部分公族进行打压和施害,所以齐国一些公子纷纷逃到国外以躲避政治迫害。

这其中就有齐襄公的两位弟弟,逃往鲁国的公子纠以及逃向莒(jǔ)国的公子小白。

公孙无知死后,这两人便都有了回国称君的机会。

如果您看过我们之前春秋历史的文章,应该了解在这一时期干涉别国立君的事时常发生。

郑国因郑庄公的死,受到宋国的干预发生了连续的内乱,致使国力衰弱。

齐襄公又在卫国内乱的时候,拉拢联军,牵头"主持公道",扶持了卫惠公的政权。

此时陷入内乱的齐国,免不了受到国外势力的干涉。

鲁庄公支持流亡在自己国内的公子纠,派兵送他回到齐国。另一边,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也在做回国的准备。

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如果只考虑外部因素,鲁国的国力比莒国更强,按常理来说公子纠称君的概率要比公子小白要大。

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这种思路发展。

《史记》中记载,公子纠知道对方也有称君的打算,让管仲埋伏在公子小白回国的路上,找机会将其暗杀。

公子小白中埋伏后,迫不得已用装死的办法骗过了管仲。

就这样,公子纠以为解决了后患便放松了警惕;而公子小白在逃生后快马加鞭地向齐国赶去。

小白抢先一步回到齐国,当上了齐国新一任的国君,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向鲁国出兵,这不仅是消灭政治对手,还是对鲁国进行警告和惩戒。

两军兵刃相接,齐国获得了胜利。齐桓公以胜利者的姿态,要求鲁人处死公子纠这个政治宿敌。

同时在鲍叔牙的建议下,齐桓公还要求鲁国交出公子纠的支持者管仲。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具备出色的治国能力。

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齐桓公回国后迅速掌握了齐国的军事大权,并向鲁国发兵。这可能与齐国内部支持小白的势力以及齐桓公治国的手段有关。

毕竟,双方都在为回国做准备,必然也都会事先与国内的贵族与士族进行接洽。

虽然目前史书没有记载这些内容,但我个人推断,齐桓公在回国后,迅速压制了国内反对自己的势力,维护了自身政权的稳定。

在齐桓公的操刀下,齐国并没有像郑国、卫国那样陷入持续的内乱;这也意味着作为东方的第二大国鲁国干涉齐国内政的计划宣告失败,齐桓公掌握了齐国完整的政权。


03.管仲为齐桓公设计的蓝图

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接下来我们换个思维方式,看看此时的齐国在国内进行了哪些改革,来支持霸业的创立。

总的来看,管仲针对齐国执行了内、军、财三个方面的改革,来帮助齐国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

内政

管仲基于西周的乡遂制度进行了一些变革。

他在"国"这个区域内划分出了6个工商的"乡",以及15个士兵的"乡"(共计21个乡)。

这15个士兵的乡分别由齐桓公、高子、国子三人掌管。

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而"野"这片区域,又设立了5属,由五个大夫掌管。其最小单位为家。

下面的图就是野区域内的从属关系。

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除此之外,管仲还提出"勿使杂处"的理念。意思就是说,士、农、工、商这些不同行业的务工人员不能混居在一起。

要让农民聚集在一起,工人聚集在一起;让商人的后代同样经商,让士族的后人也从政。

简单来看,管仲为齐桓公设计的这套内政框架是阶级固化的一种方式。通过阶层划分以及使用礼制、法律来约束和统治人民。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阶级的流动,让各个方面都按照齐国既定的方向稳定发展;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齐国从事各个行业的人数比例已经被顶层设计好了,这避免了社会的熵增往混乱的方向发展。

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军政

军政方面,管仲提出在"国"这块区域的每家中抽1人参军。这些从国都中被抽调的(上阶层)国民,最终组成齐国的三军,也分别由齐桓公、高子、国子统领。

与内政的阶级固化相仿,军政上管仲禁止人们随意迁徙;执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军令。

为的就是让同一块区域内参军的士兵们得到统一的军事训练,奖罚一体增加内部团结,方便在发生战事的时候进行统一调度。

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为了弥补兵器稀缺问题。齐国的法律允许罪犯上缴军甲、弓箭等军事用具来赎罪,以填补国库。

经济上,管仲鼓励农业、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把井田制中的公田分配或者是借给个体户,从中收取低额度的利息。

在西周,公田属于贵族的资产,由底层人民耕种,但劳动的产出几乎全部归贵族所有。

而管仲的政策则允许将劳动者获得部分产出物,这提高了土地个体户的劳动积极性,也让荒废的田地得到开垦。

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内政上管仲把从事相同行业的人民聚集在一起,加强了对社会各层的管理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满足人民获得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管仲鼓励商业贸易。

当然,齐国政府也对商人的行动进行控制,防止必需品被商人垄断,避免在特殊时期商人把物品高价卖给平民。这些举措不仅维护社会的稳定,还促进齐国的经济发展。

各个行业得到发展后,管仲推行"相地衰征"的政策,意思是根据土地的大小、收成好坏,向土地的拥有者征税不同的税额。(当然其余行业也要进行征税)

管仲征收税赋的政策,并不是一味地索取,而是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

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获取来自底层的收益。

这个"合理"有两层含义,一是征收的税额要在人民的承受范围之内;二是要用合理的名义来征收,避免社会因抵触而发生混乱和动荡。

这样一来,齐国统治阶层不仅获得了国家运作的燃料,还安稳了社会稳定。

开创齐桓霸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春秋初期,货币还没有兴盛起来。此时征收的税,不是钱币,而是具体的物资(农作物,手工制品等)。

不难看出,齐国内政、军政、财政这些改革相互紧密联系,使齐国社会上下运作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

参与各行各业的人民被聚集在一起,劳动产出的效率和效能都得到了提升。同时将这些产出中的一部分输送到了上层进行统筹和调配。

国都内上阶层的国民被抽调组成齐国的军队。集中化、统一化的管理使齐国的军队具备出色的作战能力。

内部的稳定奠定了齐国霸业的基石;在春秋列国争衡的时代,齐国也就有了后续对外的军事行动以及管仲践行的"尊王攘夷"霸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2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