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的最后一天,党中央召开猴场会议,本次会议就能否顺利过乌江,及如何过乌江展开讨论,这场会议的最终结果决定了,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生死存亡问题,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一个农家小院中,毛主席左手夹着香烟,右手叉腰,目不转睛地看着漫天白雪。屋内的战士将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主席始终站在院子里,丝毫没有要进屋的意思。
寒气逼人的冷风不断刮起,雪花不时落在肩上,毛主席站在寒风中思考下一步如何进行。
眼看红军现有力量只有三万多人,对面重兵把守的国民党有足足十万人,依靠这三万战士能顺利通过天堑?如果强渡乌江战败,岂不是变成第二个湘江战役了?就连毛主席都不敢打保票能够顺利渡江,但眼下强渡乌江是唯一办法,别无他选。
尽管在猴场会议上,强渡乌江这一决定受到了多数领导人赞同,但眼前最令人头痛的难题,如何顺利度过乌江?让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作为贵州第一大江,乌江江面宽广无比,水流湍急,被当地誉为天然险要之地。红军刚刚经历湘江一战,伤亡惨重。如今想要顺利渡过乌江,连毛主席都不知结果如何,但他明白此刻只有快速渡过乌江,红军才有继续活下去的机会。
就在众人绞尽脑汁思索用何种方式过江时,一位19岁的红军战士献上妙计,刘伯承元帅听后都自嘲自己怎么没想到,最终红军顺利度过乌江,让毛主席都觉得不可思议,对这位小战士赞叹不已。
究竟这一小战士想到了什么办法渡江?他的妙计为何让刘伯承元帅自嘲自己想不到?
在猴场会议上,中央对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严厉批评,眼下红军不能如约按原计划前进,必须强渡乌江才有一线生机,最终指派刘伯承担任参谋长,负责强渡乌江事宜。
尽管毛主席对强渡乌江也十分担忧,但主席对刘伯承担任强渡乌江指挥非常有信心,用周总理的话讲,毛主席说了,刘伯承一定能想出办法!
毛主席还站在冰天雪地里思索时,一支红军小分队,早早背上背包,拿起手边的工具紧急集合。对岸的国军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一支小小的分队,竟用如此简陋的工具,在乌江创造了世界奇迹。
只听一声集合号吹响,战士们立即起床,穿好衣服到达屋外集合。上级宣读最新任务,命令众战士火速前往五十里外的乌江渡口,临了,上级强调十万火急!
收到上级指令众战士马不停蹄赶往乌江渡口,凌晨三点队伍到达目的地,团长和师长见江面浓雾四起,决定先派点人到对岸,为后续部队强渡乌江打通道路。
派出八名水性好的战士先行出发,快到对岸时,被对岸国军发现,眼看潜渡战士只差几百米到达对岸,国军却将所有武器向着战士袭来,无奈下只好原路返回,但仍有一名战士被国军炮弹击中,英勇牺牲。
一番调整后,派出十八名战士兵分三路再次偷渡,并约定偷渡成功后以点火为信号。出发没多久,两只队伍被江水打回原处,另一只队伍却始终不见踪影,对岸也没有偷渡成功的信号。
好在第三只队伍克服江面困难终于赶到对岸,但看着乌江江面湍流的江水,江流速度远远超过架船允许的速度,此刻想快速渡江可谓难上加难。
国军比他们更早料到,早早将岸边的破损的船只烧毁,能用的船只运到对岸,让红军没有任何材料架桥,更别提强渡乌江了。
工兵连长王耀南看着江面上滔滔不绝的江水,早年在红军大学学会架桥的他,面对如此湍流的江水,预估江面流速达到4米/秒以上,根本没有架桥的可能性,最致命的一点,红军连架桥的材料和设备都没有,想都不敢想!
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连长王耀南独自站在江边思考,遇到难题便喝两口酒,始终没有想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就在此时,一位十九岁的小战士找到王耀南,告诉连长,他有法子!
只听这位名叫石长阶的战士慢慢道出,他从小在江边长大,自小见竹子做成篾绳,竹篾还有一个特性,在水里浸泡的时间越久越扎实。眼下乌江两岸随处可见竹子,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王耀南猛然想起,当地百姓平日除了驾驶船只,更擅长用竹排打渔,瞬间脑洞大开。脑海中立刻出现战士们就地取材,用竹子做成竹架最终架起一座浮桥,顺利过江的画面。
当即下令战士们立即开干,带着战士们走进竹林,见到竹子就举刀要砍。小战士石长阶立即提醒,公竹与母竹不可同时砍掉,不然乌江两岸百姓,赖以生存的命脉,便不会再长出新竹子了。
这群为国为民付出的农民子弟兵,即便面对如此情景,依然惦记着老百姓。
单靠战士们砍竹子速度太慢,刘伯承当即下令,老百姓每砍一颗竹子,便按市场价给十个铜板。父老乡亲见此纷纷加入,一时间热闹得如火如荼。
有了父老乡亲这一砍竹子和扎竹筏高手帮助,红军的进度不断增加。经过昼夜努力,一月三日凌晨,六十六个承载战士强渡乌江的竹筏,及其他搭建浮桥所用的工具,一并完工。
六十六只竹筏就这样承载着红军战士,小战士石长阶在内的战士站在乌江中搭建浮桥,冰冷的江水不断拍打,战士们都穿着单薄的服装,站在江水中,仿佛置身于冰窖。尽管如此,他们仍无惧寒冷,用钢铁般的意志力,不断搭建,最终一座浮桥搭建成功。
不少战士为了掩护他们搭桥,被国军的炮火不断击中,负伤后落入江水中,被无情的江水卷走。即便这样,也从没放弃,有人倒下便有新的战士替补上来。
而提出用竹子搭建浮桥这一妙计的石长阶,却不幸被敌人击中,牺牲时只有十九岁。
敌军向正忙碌搭建的石长阶击中,手中的竹筏随即掉落水中,敌人又向未固定好的浮桥开炮,石长阶忍着全身剧痛,用身体挡住炮弹,将这块即将被击中的浮桥竹筏保护的完好无损。
他的鲜血染红附近江水,他却始终一动不动保护竹筏,最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就这样,前面的人倒下,后面替补立马到位,这座用竹子架起俄浮桥不断向对岸延伸。
忽然,一支红军小队出现在对岸国军队伍中,仔细一看,这支红军正是此前派出的偷渡小队。
原来他们在偷渡时被无情的江水冲到距离国军几公里外的岸边,江水将出发时携带的火种冲走,为了不引起国军注意,他们忍饥挨饿在国军附近潜伏,计划在红军渡江时搞个里应外合,将国军打得措手不及。
如此情况下,国军被两面夹击,整个军队乱作一团,红军迅速趁此时机攻占敌军阵营。
浮桥终于搭建成功,红军大部队也顺利通过有着天险之称的乌江。
当毛主席走上这座浮桥,到达江中央时,慷慨激昂说道,能用三十六个小时建成一座桥,真是了不起啊,我们军中有神人啊!
迫在眉睫下,敌军不断逼近,红军顺利过江后,这座用时三十六小时架起的浮桥被烧毁。虽然这座桥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它却时时刻刻散发着红军精神。
强渡乌江后,红军总算暂时摆脱敌人,得以在贵州遵义临时歇脚。再次举办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总结了此前的经验教训,这一会议,最终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更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转折点。
多年以后,这座见证了风风雨雨的乌江大桥,被设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到节假日成千上万游客前来浏览。
毛主席那句,军中有神人,的夸赞,不止是对小战士石长阶的称赞,更是对这次强渡乌江中所有付出努力和生命的战士称赞,没有他们哪有后来的新中国!
而这位提出妙计的石长阶,在牺牲时只有十九岁,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去世前他还有一封家书没有寄出。他一定是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才会提前写下家书,期待与家人再次通信。
那个年代的军人真是钢铁战士,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感恩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拼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向永远不可磨灭的红军战士石长阶致敬!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