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考虑到对方的情绪和接受能力,从实际出发,注重效果。古语云:“惟恕平情。”只有宽恕待人,真心诚意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家才容易接受。如果要求过严、期望过高,甚至严词峻语、当头棒喝,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适得其反。
改过迁善、提升灵性可以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哲学、心理、伦理、因果、宗教、科学教育就从这里展开。对自己是这样,帮助别人也是这件事情。
指出别人的过失,教导人向善,互相指正促进就非常有必要了,但是凡事都有分寸,不能过分,否则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产生反效果,这一条就是告诉我们批评恶行和教人行善的尺度把握。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批评指责他人的坏事不可以太严厉,要考虑到他的承受能力。有的人性格坚强、心量较大,或许可以承受尖锐的指责;
而有的人内向软弱、心胸狭窄,即使很温和的批评也可能让他不堪忍受;
有的人恶习比较重,只有触到他的痛处才能猛然惊醒、回头;
有的人习气比较淡薄,只需要点到为止就能很快改过自新;
也有的人之所以犯错误是受环境逼迫,有不得已的苦衷,尤其要怜悯,不能过于严厉,触动他的伤痛。这里边种种情况、现象,都要用智慧判断,用最适当的态度言语,准确把握分寸,才能起到帮助人断除恶业的作用,而不会造成伤害。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教人行善不能标准太高,应当让他能够遵从跟上。每个人的根机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有聪明的,也有比较愚钝的;有善良的,也有坏习惯比较多的;有的受过良好素质教育,也有的没有机会接受作人的教育……各种条件都会影响他对善的理解和行持,决不能一概而论。
教人行善要他能够做到才有实质意义。如果要求太高,对方做起来很吃力,就会丧失信心,一蹶不振,可能连低标准的善事也没有勇气去做了,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教他为善的目标。
一定要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教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个性化教育”,实际上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成功经验。
做事一定要注意方法,还要掌握分寸,批评教育别人更是如此,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更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对孩子不当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声,棍棒底下无孝子,循循善诱才是家庭教育的好方法。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做法无异于“对牛弹琴”,不看对象,不懂方法,自己也白费一番苦心。应当像孔子说提倡的那样“因材施教”。注意分寸的把握,不可极端。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恩家庭幸福和谐厚德载物!
感恩万佛之祥光照耀神天共佑!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