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这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黄国平在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内容。在致谢中,他回顾了自己如何一路与命运抗争,一步步从艰难中长大,最终走出大山,走进校园,走向更广的世界的故事。
很多人说,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自己,因为很多人也是穷苦孩子出生,因为他虽经生命的重压,却从未妥协,坚持与命运搏击。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2
1987年,黄国平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炬光乡(永光镇),那里多是丘陵地带,耕地少而贫瘠,那里是真正的大山。
黄国平家里是贫困户,基本的吃穿用度都很困难。他出生后没有母乳,小时候只能吃“麦糊糊”,父母还要掂量下麦糊糊是不是放得太稠了,太多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粮食。
因为经济条件差,黄国平上学比较晚。小学的时候,一学期一百多学费,外地打工的哥哥寄来一些钱之后却很快被父亲花掉了。
黄国平五年级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了。上初中的时候,父亲也因交通意外而离世。初三下学期即将到来,他愁得学费交不出来。学校减免了一半学费,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又筹了一些,他才勉强度过那段日子。
很多人都劝他,不如上个中专或者职高算了,那样能尽早毕业,赚钱养活自己。毕竟,那是他那边孩子们的普遍出路。
可倔强的他,总想着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教过他的老师们也都这样鼓励他。
2007年,第一次高考被师范大学录取,这并非他喜欢的计算机,他选择到绵阳南山中学复读。学校免除了他的学费,还补助了生活费。
可当成绩慢慢上来的时候,他的胃病发展到了胃出血。班主任让他休息、住院,可因为交不起住院费,他住了一天就又回了学校。
命运似乎总也不想放过这个穷小子,一次又一次把苦难加诸在他身上。
贫穷容易让人失去希望,因为他们费劲心力去争取的,对他人而言,或许只是平常。
可对黄国平而言,他总不愿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总要去努力,总要去做出一点成绩,才算不枉活一世。
3
2008年,汶川地震后,黄国平心态受到了影响,经济上也无力再应对,被西南大学录取后他便去了这所学校。
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这是从他小学五年级第一次接触到微机课时,就下的决心。用计算机来打字、绘图、看影片、打游戏,这让他觉得很惊喜。
高三备考期间,他在学完各科要考的学科知识之外,还自学了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课程,包括最难的编译原理和离散数学。
大学期间,黄国平开始靠写代码做项目赚钱。2012年本科毕业后,他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从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登顶蓝星计算机领域的金字塔尖。
4
曾经有一篇《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这另很多寒门学子心酸又焦虑。
的确,这篇文章陈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因为贫穷和富裕的家庭,能够给孩子的教育水平和眼界,是存在明显的差距的。
很多企业单位在招人的时候会看求职者的户籍所在地,父母工作单位等等。招聘者根据这些资料会归纳这类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处事方法。
在他们分析看来,农村出身的孩子,一般实习的时候很早就到了,然而这些孩子在与领导交谈的时候显得很紧张,或几乎无交流。
再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涉及到《红楼梦》和“围棋”这些课本之外的内容,但对于贫寒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又如何涉略到这些?
“双减”政策下,国家大力倡导艺术教育,以此来培养和激活孩子在创新、创意、思维方面的能力。
然而,这对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又是一道迈不进去的门槛。
现实令贫苦家庭如此失望,那么,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吗?阶层真的再难以跨越吗?
其实,黄国平博士的这篇文章,就像是给所有在命运桎梏中挣扎的人们打了一针强心针。
那个曾经在山坳里的放牛娃,那个饿得只能吃麦糊糊,夏天光着脚的穷孩子,那个底层家庭出身的小人物,求学二十二载,一路泥泞中跋涉,如今成了一名人工智能研究员。
5
央视网评论说:他才是无名之辈的真实人生,是青年一代的奋斗榜样,是货真价实的网络正能量。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苦难,但总不要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正如作家福楼拜所说: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
愿我们都有不惧风雨的心,将苦难变成垫脚石,翻山越岭,乘风破浪。
作者:张怿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