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杨兆波:世上没啥圆满,淡泊明志最好,做事只求尽心尽力即可

发布一下 0 0

万事不求圆满,只求尽心尽力。世界上哪里有啥圆满?又有啥包容与涵养?都不过是为了爱而忍气吞声,为了家庭和睦,不计较也不发脾气。不要让时间把爱变的理所应当,哪有什么天生般配,只不过一个懂得包容和迁就,一个懂得适可而止。正如生活里没有啥绝对幸福标准,知足常乐就是幸福生活标准。人生,一辈子很短,却也是很长。遇到懂你的人,要真诚相待。要遇到珍惜的人,要以善良回馈。遇到感恩的人,要珍惜报答。人生修行,悟道永远处在进行时,人生无非走直线和圆。走直线,要求我们要直爽坦率,不要遮遮掩掩,不要虚伪和虚荣,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 走圆,它代表完美、圆满、与成功。它要求我们处理事情尽可能做到周到、细致,圆满完成每一项任务,努力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尽可能的用自己的真诚与自信,赢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最终达到一种完美的理想境界。人生,不在乎最后如何圆满,不圆满才是真正的生活真谛,有一些遗憾就是人生悟道的境界。《尚书》有云:“满招损,谦受益”。古人对小满节气的命名,无不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满而不盈,满而不溢,时节如此,人生也应如此。小满是收获的季节——炎炎夏日的风,轻抚着田野,它虽然没有颜色,却让小麦涨红了脸,羞涩的低下了头,散发着熟悉的清香,给丰收带来了一种仪式感,它见证了农人辛勤的汗水掉在地上摔成八瓣的景象,也正在回报着努力的付出。小满,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不求豪门大宅,但求一瓦安身。你很强,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存于社群体环境,过度内卷贪婪,必然带来你道德上的缺陷。任何大满,任何圆满,都是极端思维。其实,爱情不会圆满,总有一天,有一个人会先离开人世。事业不会圆满,总有一天,年轻人会取代你的位置。亲情不会圆满,总有一天,所有的亲人都会离开你。这就是人生,我们会在人生里遇到很多的事情,得到的多也就意味着会同样失去的多……为啥如此理解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太有智慧了,所以,先祖把小满这个节气里隐含了无数的哲学思想以及寓意,我们作为后代必须理解。苏东坡有一句著名的诗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做人的最好境界——食尽烟火不染尘。其实,每人每天都有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彰显的主要是朴素,当然还要安静,总体上属于寂寞与日复一日或者年复一年等词来眼形容的那种生活。我,是内心世界的孤独者,尽管我每天高朋满座,看上去活得十分风光,但是,最终我觉得寂寞与孤独才是我最真实的那一面。我认为,热闹固然重要,但是绝不是最终目的,发了八万条文稿在百度与客户端,达到了上千万字,仅仅文稿题目的总字数就是两百万字,这些文稿发表在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新华网等,但那也都是昙花一现的事儿。这些并没有激起我的真正内心深处的欲望与能量。我想,真正的勇士,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与孤独的。你所有的勤劳与生活,那是岁月给你的恩赐,一切随缘自然。不能苛求完美。做一天和尚念一天经,也来敲一敲钟。有人说,人一生只有两个名字——为名与为利。平心而论,名与利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乃至于一旦人接触它,很有可能沉醉于其中,有的甚至不能自拔。但若你有顽强的意志,把名和利看得如一地鸡毛或者一片鸿毛,那么你就因此会变得悠闲自得,淡泊,宁静。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为了名与利,历史,已经在它们的身上无不伤痕累累……追逐名利的结果让渺小的灵魂得不到安宁,甚至在它前面性格变得脆弱,在欲望的边上到处都是一个个地陷阱。从哲学上看来一件事:当我们去追求某种东西时,那么就必定要疏远另外某种东西。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放弃什么,重新得到什么。你得到什么,也必定要失去什么。没有圆满成功的,只有不圆满才是真正的人生。比如生与死这种从远古时代就追问的事情吧,它永远是永恒话题。人类始终在寻求一种命运解答。大家知道,在晋朝的时候,有着许多文人雅士视名利为粪土的。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并不被名利迷失心志,更没有过分地追求名利。他无比崇尚悠闲自得和无忧无虑的生活。他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体现了其简作文朴与追求淡泊的境界。无数人为名为利追其一生,到最后得到是一无所有。有些人干部贪得无厌,不择手段,最后名利空无,以致今昔名誉扫地,终生牢狱之灾。可见,只为名利而努力的人,其实已让名利蒙了眼。佛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心灵安宁,静如止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让阳光普照彰显心灵的澄澈,像鹤长啸九天那样坦荡充实,清音干云,光明磊落。诸葛亮是大智慧者,他写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做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对此,我们的历代先祖都有悟道名言警句,比如“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现在的“淡泊”“宁静”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的诗词多么生动形象呢。我们做人需要这样的境界,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正如诗歌里表达的那样: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3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