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有没有遇到过贵人?
你的贵人给了你什么方面的帮助?
有没有一句话,给你点亮了一条人生路?
“你的原则是正确的,但方法错了。”
大学一年级,就做团支书,负责全班的思想动态和纪律,加上又是学生会的体育部长接班人。仕途上的优越感放大了我心里的“原则感”。
于是我开始更有原则了。晚自习不来的统统记下来,抽烟的,夜不归宿的,逃课的……统统记下来。不顾兄弟们的感受,如实报告给老师。
大家都有经验,这样的人下场如何。
班主任因为要去读博士,出发前一周把我叫到办公室。印象中那次谈话应该有半个多小时,但是我记住的只有一句话。
“你的原则是正确的,方法错了。”
这句话就像雷神之锤,砸碎了我内心自恋的灵魂。
在这之前我都认为自己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
对啊,我做这些事,究竟是在维护正义?
帮助同学?
还是只是在显示自己的权(zi)力(lian)?
苦苦思考了半个学期,我开始找到了答案了。
班主任的话,让我重新开始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和他人的关系是什么。
“你的任务是讲给认真学习的人,不一定是所有人。”
第一份工作就跟着一位台湾老师做咨询。
当时主要业务是ISO9000和TS16949的咨询辅导。
工作刚3个月,老师就安排我去给客户做导入宣讲。
这个宣讲是在客户公司即将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时的第一次培训。目的是将质量体系的目标、价值、框架等给管理层做一次培训,让大家统一认知。
天哪!我才刚刚对条文有初步认识,怎么就要开始讲课呢!而且是导入!我真担心弄砸。
但是老师没有给我讨价还价的余地,只给了我一周时间备课。这一周怎么过的,你们懂。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上台开讲。从学员的眼神中,我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一个毛头小子给我们讲课?估计不行吧?”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开讲……
我已经忘了我讲得如何。但是印象深刻的是,在整个2小时的培训中,最后几排的人总有进进出出接电话,有人找等等状况。一旦我看到他们离开,我就想“完了,没讲好。”他们回来,我就想“哦,估计他有急事接电话去了。还好还好。”
我的内心就一直这样对话了2小时。我的身体撑住了2小时。那种感觉就像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明明知道有危险,但是就是不能离开,必须站定。
回公司路上,我快瘫了。
但是对我老师来说,这是及时辅导的好机会。
“怎么样?今天自我感觉如何?”
“不行。没讲好?”
“你依据什么判断自己讲没讲好?”
“我讲的时候总有人进进出出。我估计是讲得不好,他们觉得……”
“嗯,我也看到了,最后几排。”
“是的。”
“那前几排呢?离你最近的那些人。”
“啊!他们……”
老师的胖胖的脸上露出了诡异的笑容,一双眯眯眼躲在粗框眼镜后显得非常狡诈。
但我知道,这个时候的老师就像安西教练看穿对手的战术后就要放大招了。
他没有再看着我,而是看着前方。
“我发现前几排的人都听得很认真,而且做了很多笔记。这些你都没有留意到。”
“是的,我的注意力被最后几排的人带走了。”
“请注意你的语言。一名老师在台上如果连自己的注意力都控制不了,那是讲不好课的。”
“哦……”
“你要记得你的任务是讲给认真学习的人,而不是所有人。”
一堂课程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如果老师因为少数人的走神而走神,忽略了其他聚精会神的人,这是绝对就是教学事故。
后来我还学到一句话“当你把注意力放在哪里,那里就会扩大”。
“喜欢做培训就不要在培训公司待着。”
这是我最喜欢讲的故事。
跟着台湾老师干了一年半,他要回台湾了。送他去机场的路上,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就一直保持沉默。还是他打破了安(gan)静(ga)。
“你喜欢做培训吗?”
“嗯,喜欢。”
“喜欢就不要待在培训公司了。”
“什么?”
“你是不是没听明白我的意思?”
“嗯。”
“如果你没听懂,那就说明我说对了。”
“什么?什么?什么?”后面两个什么是我心里的声音。
然后老师笑眯眯看着天空,思绪已经回到了家乡。
而我,还在持续懵逼中……
当然,我很相信他,即使没听懂,我也照他说的做了。去了实体企业(也就是甲方)
十多年后,我再回到乙方时,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意思。
我是刚毕业就去了这家咨询公司,听了很多道理,看了很多原则,见了很多场面。但最大的遗憾是,我并不知道客户内部本身是怎么运转的,有什么有趣的事儿,有难度的事儿……
老师发现了这点,用他特有的方式帮助我回归正途。
“分别,不是情感的离散,而是力量的扩张。”
这个故事很短,但却很有力量。
那年我在一所企业大学里。刚入职三个月,就有同事要离职。
我的辅导师单独找我聊,希望我不要被影响。毕竟我刚来不久,他有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我告诉他我也不止一次跳过槽了,同事来来往往看淡了,正常现象。他发现我比较坦(lao)然(lian),就放心了。
很巧的是,举行送别会时,大学分管副总出差过来了,于是邀请他一起参加。
会议上,大家都在回忆曾经那些让人难忘的日子,为即将踏上新征途的同事送上祝福。
期间有人大笑有人落泪。看来大家感情的确挺深。我是新人,只能说一些有的没的的话。
最后轮到副总发言了。
我这才反应过来,之前他一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看着大家。似乎没有一丝的遗憾或者不舍。
“看来他对这个要离职的同事不太关注。”我这么认为。
他终于开了金口。讲了三个与这个同事有关的故事。每一件都那么有意义,我听的很入神。
原来他对她的了解那么多。我偷瞄了一眼离职的同事,她已经哭趴下了。
故事讲完了。副总还是保持微笑。这时他的微笑在我看来多了一份慈父的关爱。
这时,会议室里只有同事强忍哭泣的声音。当她抬起头时,副总又开口了:
“大学每当有人要离开时,我都会送上这句话―分别,不是情感的离散,而是力量的扩张。”
说完他就不再说了,用微笑的眼神看了我们每一个人。这时他的微笑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格局。
似乎离职并不那么伤感,当我们能用这样的胸怀看待分别时,似乎我们就更不愿意分别。
这句话一直提醒我,做一个有格局的人。
“你不是看得少,你是看太多了。”
在甲方工作的最后几年,拼命看书,总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
一次,与一位知名专家合作,学习开发课程。
项目快结束时,一起吃饭,回忆起项目期间,这位专家在台上各种旁征博引,对现场学员的各种发言都能接得住,学员乱七八糟的思路,到他那里瞬间就能整理得清清楚楚。我们都十分佩服。
这顿饭吃完,下次见面,就不知是什么时候了,于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向高手求取一些真经。
“老师,你觉得我还应该看哪些书呢?能推荐一些好书吗?”我赶紧向老师求教好书。
“你?还要看书?”老师莫名地看着我。
我也很莫名的看着他,难道这个问题有什么问题吗?
“你不是看得少了,你是看得太多了。”老师笑笑,说完这句话,吃了一夹菜,然后微笑看着我。
“我看太多啦?我自己怎么不觉得?项目中,你说的好多内容,我似乎都没听过,没见过,那肯定是看少了呀!”我还是不理解老师的意思。
“书,看得多,不是自己的,没有意义;看得散,无法击穿某个领域,没有意义。”
老师看着所有人,说了一句让读书人值得深思的话,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大家那种豁然开朗,但又有点“道理懂得很多,但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表情。
--The End--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