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辉 问心问茶问道问人生

发布一下 0 0

【问心 修心 静心】

万法由心生,健康、事业、家庭、功名、财富、寿命……都源于我们的内心。心为本,心正是关键。

健康、快乐、幸福……这些都是关乎“心”的学问。我们人生在世,想避免疾病,想远离痛苦,想快乐起来,这些都不能向外去求,而只能从自己的内心去求取。

养心修心静心非常重要

心为本,身为标,要想身体健康,就要先养心修心静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能使心安和,则五脏六腑皆归于安和。

人心与天心不同。人心是有善有恶的,而且后天的习性会污染人心,导致人心被蒙蔽,就会产生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也会有各种痛苦、无奈、折磨、不如意。因为人心不能达到至善的境地,所以我们需要修心。修心的目标是让人心符合天心,因为天心至善。到达至善的境地,我们就会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

既然已经知道了修心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养心修心静心呢?

少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减少欲望,这是历代圣贤的共同教诲。为什么呢?因为欲望让我们的内心迷失。

欲望不仅指色欲,还包括财、名、食、睡等等欲望。人要生存,要有必需的欲望,但满足生存之外的欲望就属于过度了。过度的欲望会障碍修心。

我们要养心养德,要修身立德。德和欲两者不可兼得,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李隆辉 问心问茶问道问人生


修心的大忌是:贪。

做人,千万不要贪图那些自己还配不上的东西。

一个贪字就让人心神错乱,让人鬼迷心窍,行为乱了套,引起身外的祸乱还是小事,让自己身体的运转也乱了套,这才是大事!

养心大忌是:恨。

先有解不开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

如果一个人总把一切问题归罪于外界,说明他们从不反省自己的问题,看不到内心的不足。

恨别人,恨环境,恨上天不公,恨生不逢时,这种人一定会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样子,他们的内心是失衡的,表现出来的言语和行为一定也是失衡的。

这种人往往会意志消沉,郁郁寡欢,抑郁,敏感,长期发展下去,身体情况可想而知。

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宽恕才是最好的药方。

未来社会,一个人要想长寿健康,必须要修心。

修心比努力和拼搏更重要,练就一颗如如不动之心,面对各种外界变化,要把无常当有常,让红尘炼心,炼出一个强大的内心,才是未来一个人最关键的能力。

修心的秘诀,就是一个字:静。

“静”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与自然的共融能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就是教我们用极度安静的体验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从而得道。

反省,意指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检查其中的错误。引申来说,通过回顾过往的人生经历,从而找到过往人生失败的根源,认识到不足,然后开始修心,让人心向天心靠近。

可以说,反省越透彻,一个人的心就会越柔软、越敏锐,越能促进自己修心养心正心,也就越能得益。

修心是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内心达到较为平稳平和的状态,把各种烦恼欲望暂时地调服。但是这种修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而被打破。也就是所谓的心随境转,境能转心。而静心是在前者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一种状态,达到了不受外界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与自己身体环境的影响,无论外缘如何变化,内心如不动,清净自在不受影响。即所谓的境随心转,心能转境。

如果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能做到静心,那么有助于我们领悟道法。如果我们能在人生道路的修行上,做到静心,那么我们遇到任何事都会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的面对人生各种的挫折和境遇。

心静,是人生的极高境界。

唯有心静,方能进入一种“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妙境。

寻求内心的真正平静又何必在乎身在何处呢?

内心焦躁不已,到哪里都一样的。

不从本心着手,求取于外人、外物的安抚又有什么用呢?

道教全真派典籍《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说:

“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

心定下来,才能深思熟虑,思考才能有所得。

心静则身安,身心俱安则优雅;人静心不浮,静心能豁达安逸。

看着春风不喜,

看着夏蝉不烦。

看着秋风不悲,

看着冬雪不叹。

在生命的长河中,以仰头看天的心境,辟一块安静的绿地,静下心来默默耕耘自己的梦想,坚定自己的方向不回头。


李隆辉 问心问茶问道问人生


【问茶 品茶 悟茶】


茶道即人道,品茶如品人生。

  喝茶,练的是心境,品的是人生,学的是做人。

  浮生若茶,初品无味,再尝则苦,苦极回甘。

  如果人生如茶,煎熬就是一种成全。

“农业之神”——神农氏就是最早使用茶者,道教认为神农寻茶的过程就是在竭力寻找长生之药,所以道教徒皆认为“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茶是“草木之仙骨”

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润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茶之形成的文化,应归功于唐代的陆羽。他所作《茶经》使“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人们景仰赞誉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把他奉为“茶仙”。“诚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为“茶神”。

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

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品茶,是为了让心有一个休息的空间,做人就象喝茶一样,拿的起丶放的下…


李隆辉 问心问茶问道问人生


【问食 问道 问人生】


食为命之基,不可斯须去之也”。道家从修身入手,认识到饮食对健康长生的作用,所以对饮食十分重视。

莫强食,莫强酒。

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没有食欲就不应勉强进食,否则不但营养不能被充分吸收,还会增加肠胃负担。

不要与别人拼酒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不要等饿到了极点才吃饭,吃饭不能吃太饱;不要等渴到了极点才喝水,喝水不能喝太多。饮食过饱,脾胃运化不及,过多的食物积滞难消,导致了疾病的形成。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

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咸多促人寿。

酸、辛、苦、甘、咸五种滋味需要调和,口味过偏或过重,进食滋味过量,会危及身体的健康。

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

饮食是人生存的营养来源,可以滋养血气。血足滋养形体,气足护卫四肢。髓与精是我们身体的精华,其次是我们的肌与肉。

所以,还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食物吃对了是滋养,吃错了就是对身体的伤害。


问道|走向开悟的成长之路


当事情发生后,没觉醒的人手忙脚乱,四处找资源想尽一切办法赶紧解决,会被情绪、恐惧或因为想急切解决而慌乱。

觉醒的人,很冷静,可调配的资源和外部的环境条件,怎样得到最佳结果。这件事情的结果可能比预期还好也可能还差,他不会受情绪影响,很直达用最高效的方法处理,得到最大的结果,而且不会患得患失,他知道自己尽力了,其他的是天的事情。

开悟的人不一样,他根本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关心的是发生这件事情中的每个人怎样,这些事情的发生对每个生命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件事情以负面的结束,可能对生命成长更有意义,允许负面结果的发生,如果变成正面的结果对这个生命没有帮助,他也不会改变。开悟的人已经没有是非善恶,只关注生命。这就为什么说大道无情,为了让生命成长,甚至会让事情变得更加极端。按常理来看,可能很极端,但能支持生命成长甚至开悟,就像古代禅宗,为了支持开悟而棒喝。开悟的人,只关注生命,所有的事件对他来讲都是小事,人才是大事。

觉醒的人还关注事,关注人的感受。而开悟的人只关注生命的成长、蜕变。



李隆辉 问心问茶问道问人生


问人生


不梦幻,不虚妄,则一切淡然。很多美好,只要你不贪心,就已经很富有,尝过了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就会越发豁达,从容。

人生百味,随缘,随心,随意。

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只要遇见,就是一种美,无论是好还是坏,经历过,就无憾。

你觉得寂寞的事,也许在他人眼里是一种心动;你觉得为难的事,也许在他人眼里是一种勇敢。

人生岁月,一山一水都有长风,一花一木都有好景,一人一书都有好戏。

美好,就是花开时欣喜,花落时,波澜不惊。你越随缘,越不会有太多的失落;你越随心,反而能把一件事情坚持到极致。

欲望太大,嫉妒心太强,人生悲喜心太重,活的太过敏感多疑,只会让你时时刻刻关注的不是做事情本身,不是他人的好;你取悦的也不再是自己,只是为了生活而活,为了外在而活;你想要是他人的肯定,而不是自己对自己的心悦诚服。

修养好自身,不要强求他人的思想和你保持一致。做好自己就好,天地之大,让内心留一份理解和深情,才能不被他人影响,也才能让日子波澜不惊,活出云淡风轻的诗意。

我们要相信,这世上没有尽善尽美,没有万事如意,没有心想事成,只有不求十全十美,但求无愧于心。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很多过往,不能重来,人越往后活,曾经的纯真和旖旎,会一点点消散。在厚重的岁月里,渐渐变成你人生的山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源顶端 刘德存 刘真溪 久康)

如果您发现身边有优秀的

文化艺人/专家学者/传统手艺人/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企业家

请关注公众号名人汇客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3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