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达觉知,先要有觉醒——认知觉醒,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发布一下 0 0

有一个现象:我每次走在人群中,看到有人含胸驼背的样子时,就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要挺胸抬头,以免和他一样显得没精气神,但我观察了身边的很多人,他们大多不以为意,甚至会无意识地“模仿”或被“同化”。


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会随波逐流,而有的人能主动跳出、觉知到环境对自己的不良影响,这一切都源自个体的觉知程度。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


比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富兰克林的“每日觉察十三种美德”……


如今,我们不缺吃不缺穿,很多人生活富足,但他们未必能过上一流的生活。而只有一个人有了觉知,通过提升觉知来增强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有了觉知,我们就能慢慢过上一流的生活,即使它来得不会那么快。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介绍说: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想要达觉知,先要有觉醒——认知觉醒,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01.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我们都有这样的情况: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


这些场景司空见惯,俗称分心、开小差,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从长远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了他今后成就的大小。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淅的专注习惯,那他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聪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


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身体就会更加柔软,感知就会更加灵敏,思考就会更加深入……


去学习专注:深度沉浸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最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


“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比如你要练琴,那就告诉自已:“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练琴半小时”这样宽泛的目标。

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


(2)练习时极度专注

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健是要做到“极度”专注,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3)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一般而言,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缺少反馈,我们既容易出错,又容易走神,而且很难快速提升个人能力。


(4)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模型: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细心体会上述四个要素,我们就可以进入深度沉浸状态,从“聚焦”走向“卓越”,当然,要做到真正的卓越离不开另一个要素:大量的练习。


天才也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或者说正是“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练习”造就了天才。无论是谁,拥有深度沉浸的能力后,就一定能走向某一领域的高处。


02.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好的成长始终是走在“舒适区边缘”


一个读者说到学英语,她说:“原来每天学习1小时我会烦躁,但现在改为每天学习30分钟,时间一到就不学了。这样,我反而可以坚持每天学,不厌倦。”


是啊,找一个自已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


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就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区,即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所以不要选择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因为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一切为了匹配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


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比如练习弹钢琴的时候,不是一遍一遍地重复,而是只练出错最多的地方。


学习不只是一味地努力,成升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何为深度学习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证,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2)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3)反思生活。


深度学习的好处?

(1)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2)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关联:高手的“暗箱”

关联是种底层能力,它不仅体现在高层,也体现在低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三个步骤:

(1)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2)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3)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既是有效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首先,手中有锤子

其次,输入足够多

再次,保持好奇心

最后,常说一句话:“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无反馈,不学习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建立输出和反馈意识,这样才能以超越常人的毅力不断激励自已努力学习,而不致于到最后收获的是痛苦和失败。


还有,要有这种认知,人是会迅速改变的—会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更能理解强者们常说的话了:

教是最好的学;

用是最好的学;

输出倒逼输入;

请用作品说话……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愿你从此不再平庸。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只要你留心观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职场,总有这种现象:一些人很刻苦,很勤奋,每天都很忙碌,但就是表现平平;而另一些人工作娱乐两不误,却表现优异,做任何事都游刃有余。这其中的原因肯定有很多,诸如学识基础、学习习惯、内在驱动,等等,但除此之外,刻苦程度这个角度也非常值得我们窥视一番……


你肯定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有效学习的关健是保持极度专注,而非一味比拼毅力和耐心。


其实看那些轻松的学霸,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想要达觉知,先要有觉醒——认知觉醒,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03.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清晰力—一个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


我们都知道,想要变强并完成目标,要先做重要的事情,并坚持下去。但是不能只想,不去一项项落实。


所以,我们还需要拥有另外一种能力: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具体方法很简单,是的,只要写下来就好:

6:00-6:30早读

7:00-8:00早餐

8:30-9:30阅读

9:30-10:30打扫卫生

10:30-11:00有氧操

……

行动力最怕模糊,只要写下来,并尽力遵照执行,即使有突发状况,计划有所调整,但有规划在先,在当日之后的时间里,也会调整下将需要完成的任务具体落实好。


想到才能做到,一切缘于想清楚。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之所以在“傻瓜”这两个字上加引号,说明我并不认为这样的人真的傻,有时反而是一种聪明,这里的“傻”,并不是盲目和冲动,而是有原理、有依据的坚定。


行动力强,是因为自己赞同行动背后的原理、依据和意义,而不是别人说做这个好,自己不深入了解就跟风去做,那才是真的傻。


作者周岭于2017年2月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对书中“每日反思”的做法很受触动,于是开始实践。写着写着,竞然坚持了160天,然后很自然地萌生了写公众号的念头,于是便将这个习惯保持至今,这本《认知觉醒》截稿前,反思文章超过了1000篇。竞然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


这真是一个成长中的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行动:“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04.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心智带宽:唯有富足,方能解忧


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我们亲历着这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信息便捷的时代。


尽管如此,我们潜意识中都会有稀缺心理的残留,这种心理一不留神就会跑出来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决策。


没有人希望自己变笨,但这事有时不可避免。一些短视行为带来的糟糕结果会加剧稀缺心态:吃剩饭吃坏肚子,在医院的花费会远远超过饭菜钱;对孩子发火会让自己压力更大。恶性循环会增强负面回路,让忧者更忧。


可贝稀缺只是“变笨”的一种诱因,事实上,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比如明天的演讲、考试的期限等等。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并且,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唯有心智富足,方能解忧


现给大家备上五帖觉知“良药”,请各位按需取用。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


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哀叹“只有半杯了”,而有的人惊喜于“竞然还有半杯”;

*同样是工作,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在给老板干活,所以能偷懒就偷懒,有的人认为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锻炼自己,即使没有回报也愿意尽力投入。


孰优敦劣,孰喜孰悲,一目了然。


每个人都希望做一个好的“摄影师”,拍出精彩的“照片”,但成为一个好的“摄影师”是需要练习的。遵守下面几个原则,自己就能逐渐摆脱单一视角的限制,成为生活的“摄影大师”。


一是勤移动。

即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二是善学习。

自身要学习,更可向高人学习。

三是要开放。

更准确地说是保持客观、不臆断。

四是寻帮助。

要学会主动寻求外部帮助。

五是多运动。

适当增加有氧运动。

六是常反思。

多做复盘,梳理,效果会真的令人惊奇。


这个世界的模样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


是的,幸福源自主动掌控。当然,前提是一个人需要具备以下因素: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要切记:

为自己而做

为玩而做

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05.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坚持早起

练习冥想

学会阅读

写作舒意

持续运动


想要达觉知,先要有觉醒——认知觉醒,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只要我们的认知越清晰,行动才会越坚定。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大道至简


开始行动吧,朋友们!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37639.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