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张良,萧何,三人被称为汉朝开国三杰。韩信主将,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张良主谋,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萧何负责大后方,镇国家,抚百姓,足兵足食。这三人,韩信在开国一年后就被刘邦擒拿,并在五年后被吕后处死在长乐宫。韩信被刘邦抓获的时候,曾经说,“果然跟别人说的一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给刘邦造成舆论压力。那么,韩信是否真的只有死路一条呢?
实际上,韩信之所以最后被处死,并不是由于他没有听从项羽的说客武涉,也没有听他自己的谋士蒯通,脱汉自立,相反,恰恰在于他自己没有处理好与刘邦的关系,将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一,汉初三杰中张良与萧何的避嫌自保
功高震主,这不要说在古代,就是在现代,也是一个很让人不自在的事实。作为汉初三杰的另外两人,都曾多次避嫌自保。
张良与刘邦,可以说是知交与知己了,早在刘邦起兵之初,两人就认识了。但是,张良非常懂得与刘邦相处的分寸,他对刘邦可以说恩重如山了,假如没有张良,刘邦做个地方势力不成问题,但要大有作为是极难的。正是由于张良的辅佐,刘邦才能顺利地西行入关,在咸阳受降。鸿门宴也是张良救了刘邦一把,此后五年的楚汉相争,史称张良“所以从容言天下事甚众”。但是,当刘邦要封赏张良,让他“择齐地三万户”的时候,张良很清醒地拒绝了,说自己不敢当。也许为了给刘邦打温情牌,他让刘邦将两人初次相识的留县封给他,纪念两人的缘份。刘邦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封万户。张良是汉初唯二的万户侯,另一个是曹参,只比张良多六百户。萧何只有八千户。
在论功行赏上,张良做到了谦虚自保。此外,张良还曾长期闭门不出,在家修仙,说到底,还是要打消刘邦对他的疑虑。
汉初三杰的另外一人萧何,与刘邦是沛县知根知底的老兄弟,一直负责大后方的工作,掌管刘邦的大本营,而刘邦在前线征战,不是受伤,就是逃命,经常搞得很狼狈。简直会让人觉得是刘邦在给萧何打工。就是这样的关系,萧何至少有三次主动避嫌。
第一次,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前线对峙,刘邦多次派人慰问萧何的工作。当时就有人劝萧何说,这不是大王关心您,而是对您有疑心。您最好把自己家族中的青年子弟,能当兵的都送到刘邦军中效力。这样大王才放心。
第二次,刘邦打败了北方的反叛势力陈豨,并且萧何帮助吕后镇压了韩信莫须有的谋反,这次刘邦要加封萧何五千户,还派一支五百人的警卫给萧何。当时就有人劝萧何不能接受加封,相反,还要出家财助军需。当时国民经济很贫困,各地的反叛势力又层出不穷,刘邦年年用兵,萧何出钱助饷,的确帮了大忙。
第三次,刘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的时候,又是不断派人慰问萧何的工作。当时就有人说,丞相您在大后方十多年,威望很高,主上一直在外,担心你深得民心,对他不利。您最好是自污自损,以取信于主上。萧何听了后,在长安强买了一些民田民宅,刘邦回来看到很多人告萧何的状,反而很高兴。
即便这样,刘邦在听到萧何劝自己把上林苑的荒地分给老百姓种地后,还是不高兴,认为萧何在收买民心,将萧何下狱。后来在别人的劝谏下,萧何才得以出狱,但好歹刘邦还能认错。萧何做丞相也一直做到汉惠帝时。
二,韩信自己的骚操作
韩信从一个普通的士兵起步,在项羽营中只能打杂,站岗,可有可无。到了刘邦军中,又违反军纪,差点被处死,夏侯婴临刑救他一命,也只做了一个管粮草的治粟都尉。当萧何把韩信推荐给刘邦的时候,韩信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了。这样的人,本来是好用的。刘邦觉得韩信是个人才,加以重用,在待遇上是好满足的。两人有一段蜜月期。史称刘邦对韩信"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其实就是打温情牌,套近乎,拉关系,或者说小恩小惠收买人心罢了。但是,韩信自己却没有搞清楚状况,有点飘了。
当韩信与张耳打下赵地的时候,韩信劝刘邦封张耳为赵王,以镇抚赵地。张耳本来就是赵地的常山王,而且早年还曾经是刘邦的大哥,刘邦就同意了。实际上,这是韩信在为自己后面求封为王张本。果然,在一年后,当韩信平定了齐地的时候,他竟然自己求封为齐王,把刘邦气得够呛。出于客气,韩信只说是代理齐王(假王)。但性质是一样的。这一操作,把刘邦对韩信的好感都打掉了。
功高震主,本来就让人有疑心,人家萧何,张良,都是拼命地避嫌,取信于主上,而韩信不仅不避嫌,还给自己挖坑。
不仅如此,在刘邦和项羽鸿沟议和后,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乘胜追击项羽,他调韩信和彭越等人来会师,一起围歼项羽,结果韩信和彭越竟然都不来。搞得刘邦孤军作战,再次被项羽暴揍。这一下,刘邦心里对韩信更是没好感了。
张良知道这都是韩信和彭越没看到好处,不见兔子不撒鹰。必须先给他们划出封地,他们才会出兵出力。刘邦将陈县直到东海的地盘都划给韩信,面积很大了。韩信这才加入十面埋伏项羽的大决战。但是,项羽刚刚在垓下自刎,刘邦第一件事就是率军在定陶将韩信的兵权夺了,将他改封到了楚地。可见在刘邦心里,韩信是多么的靠不住。
三,结局
垓下决战一结束,刘邦立马在定陶包围韩信指挥中心,夺其军。在那一刻,韩信心中估计就很忐忑不安了。
仅仅一年后,刘邦就以巡狩为由,在陈县召集诸侯,韩信已经有点不敢去了。去亦忧,不去亦忧。结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韩信带着好友钟离眛的人头,以为可以取信于刘邦,然而并没有用。刘邦以谋反为名,抓捕韩信,但又碍于舆论,赦免了他,废除其王爵,降为淮阴侯。五年后,韩信被吕后处死在长乐宫,夷灭三族,结局凄惨。
当萧何功高震主,掌握大后方的时候,他身边总有人劝萧何要想办法打消刘邦的顾虑。但是当韩信实力强大的时候,他身边的人却劝他谋反,脱汉自立。为什么不是劝韩信如何打消刘邦的疑虑和猜忌呢?当韩信打下齐地,哪怕是刘邦要封韩信为齐王,韩信都应该推辞,又何况自己求封为王呢?想想张良,当刘邦主动要封张良齐地三万户的时候,张良却连连表示不敢当,只选择了留县一万户。两相对比,韩信完全是自己作死!身边尽出蒯通这样的人,难怪韩信悲剧收尾。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