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发布啦 0 0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福建一带土壤贫瘠,又逢连年大旱,风雨不济,很多的老百姓食不果腹,在生死存亡的温饱线上挣扎,一位老人冒着生命危险从海外带回家来一根不知名的蔓藤,没想到却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出生了一名叫陈振龙的孩子,陈振龙自幼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中了乡里的秀才,在那个时候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陈振龙的父母也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地方的乡里乡亲更是对陈振龙羡慕不已,陈振龙一度成为当地广大学子的榜样。


过了几年陈振龙厌倦了繁缛的科举考试制度,他决定弃文从商,这一决定遭到了家里人的强烈反对,在那个年代的观念是重文轻商的,走仕途才认为是光宗耀祖的事,而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只有最不入流的人才去做,陈振龙当时认为只有经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是不顾家人的反对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于是陈振龙带着儿子就跟着沿海各省的经商队下了南洋(现在的东南亚),往来于福建和吕宋(菲律宾)之间。陈振龙在菲律宾发现当地遍地都种植了一种叫番薯(也叫红薯)的东西,他就对这个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在当地红薯的产量很高,对土壤要求很低,红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饱腹感特别强,而且叶子也可以吃,红薯的藤蔓还可以给动物当做饲料,红薯全身都有用处。


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红薯原产地是在中美洲,后来哥伦比亚环游世界发现了它,就把红薯带回了西班牙,当时在西班牙女王的支持下大范围进行了种植,从此红薯就在西班牙落地生根了,后来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了菲律宾,红薯又被西班牙人带到了菲律宾进行广泛的种植。

陈振龙了解了红薯的历史以后,积极地向当地老百姓学习种植方法,他想到国内还没有这种作物,如果能带回国内该有多好,它就可以养活很多人,当时殖民者对红薯的管控措施极为严格,号称“珍其种,不予中国人”,把红薯当成很宝贵的东西看待。


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尽管陈振龙是个弃文经商的秀才,但是他骨子里还是传统的中国人,虽然身在海外,他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家长的父老乡亲,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情节,遥想家乡的百姓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红薯带回家乡去。

第一次他把红薯放到了随行的货物当中,在检查站就被拦了下来,红薯被没收还被罚了款,要不是对方看他年龄大了,一顿酷刑就在所难免了,初次就失败了,陈振龙也看到了检查的严格,殖民者对红薯的重视远远程度超过了他的想象。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打倒陈振龙,他当时想明面上带出去是不可能了,只能再想办法了,第二次陈振龙花重金让当地人把红薯藏到了船舱的夹板里,这也是最后一道关卡,能做到这一步基本上就成功了,出发那天陈振龙一路顺利到了船上,负责检查的人员把每箱货物都仔细检查了一边,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陈振龙当时常舒了一口气,当他以为有惊无险的时候,这个有个工作人员无意间看到了藏红薯的船板,他走过去用手敲了两下,陈振龙看到这一幕脑袋嗡的一声,心想坏了,果不其然又被搜查出来了,陈振龙当时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一天以后陈振龙在驿馆才慢慢的醒过来,心情郁闷了好几天,好东西就在眼前就是带不回去,他茶不思饭不想,绞尽脑汁想了很多的办法都行不通,这天晚上陈振龙看着天上的月亮,又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父老乡亲,这个时候儿子手里拿着麻绳和木桶正在院子里打水,忽然陈振龙脑子里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办法。


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原来陈振龙在跟当地百姓学习种植红薯的过程中,当地百姓无意中说过一句话:不仅红薯可以用来发芽育种,它的藤蔓也是可以发芽的。正是这句话给了陈振龙新的启发,他花重金从当地百姓手里买了粗壮的藤蔓,把它绞入吸水绳当中,这次顺利的带上了船,关卡的检查人员比上次还要仔细,船上的货物,夹板,船舱底部都翻了一遍,在确认没有异常后才选择了放行。

当船只离开了海岸以后,陈振龙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终于落了地,在船上他就归心似箭,就想早点回到家乡,经过在海上七天的昼夜颠簸,终于回到了家乡,船一到岸陈振龙就顾不上休息马上把红薯的蔓藤取下来,在自家院子里赶紧种下去了,皇天不负有心人,红薯终于在华夏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了。


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过了不久陈振龙和儿子陈经纶一起草拟了一份禀贴,呈递给了当时福建的巡司金学曾,详细说明了种植红薯的利害得失,当时的金学曾正在为百姓的粮食发愁呢,因为当时水稻,玉米这类的粮食作物产量都特别低,水稻一亩地只能产出两百多斤,粮食的产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消耗了,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特别激动,他就让陈振龙父子先进行小范围的种植,他也没见过这个红薯到底怎么样。

回国的四个以后,陈振龙的第一批番薯繁育成功,“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福建巡司金学曾看到后大为赞赏,马上对陈氏父子的义举进行了表彰,称之为“虽曰人事,实乃天恩”,随后在大范围进行了推广种植。


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尽管明末清初时局动荡,气候变化多端,自从陈振龙把红薯新进来以后,靠着红薯极强的适应性,粗生贱养,不管是沙地还是山地都能种植,且产量极高,得使往年食不果腹的情况不再出现,而使福建人民足果饱腹,荒不成灾。

后人对红薯的引入充满了感激之情,福建也被称为中国红薯之乡,闽南话也被称为地瓜话,当地的老百姓在福建乌石山上建造了一座先薯亭,以此来纪念将红薯引进和推广的两位重要人物——弃文经商的陈振龙和福建巡司金学曾。


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在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红薯也拯救了很多中国人的命,那时候粮食产量特别低,气候干旱,连年歉收,唯有红薯年年丰收,大片的农田都种植着红薯,亩产几千斤都是常有的事,在广大的农村红薯成了主要的粮食,红薯这种作物耐干旱、耐贫瘠、易栽栽、易繁殖、营养丰富、味道甘美、高产量,一下子红薯成了老百姓的救命粮食。

今天红薯已经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食物,现在也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现在我们节约的每一粒粮食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有了这么一批不辞辛苦的引进者和推广者,才让我们今天的粮食这么得丰富多彩,他们是我们值得敬佩的人。


明朝年间,他冒死从国外带回来一截薯藤,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3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