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发布啦 0 0

1964年8月,北戴河。

山东京剧团为毛主席表演了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演出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在演出过程中,毛主席特意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同志询问了剧中主角严伟才原型人物的近况。

肖华同志随即安排了解相关情况。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杨育才

几天后,当68军政治部同志看到训练场中年近40、但仍只是侦察连副连长的杨育才和年轻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的时候,不禁感慨:这真是一块被掩埋的金子。

毛主席得知这位11年前在朝鲜战场因奇袭白虎团而荣立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的情况后,立即指示:人才不应埋没!

这位杨育才同志为何让毛主席如此关注,并特意做出指示?

今天就让我们从抗美援朝的硝烟中寻找答案。

小目标:1万余人

1953年,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38线”铸起的“叹息之墙”,美国在取胜无望的情况下,只得老老实实地考虑停战的问题。

在朝鲜战争的3年中,携二战余威的美军被志愿军打得望洋兴叹。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美军

外界评论:朝鲜战争中,如果中美双方交换武器装备,那将是一场针对美国的单向屠杀。

美国自己也开始算账,在朝鲜的投入越来越大,而离胜利越来越远,明显是赔本买卖了。

美国的小弟们原来以为会跟着大哥占便宜,结果却当了炮灰。

美国国内外的反战呼声也越来越高涨。

长此以往,美国的国际形象将大打折扣,在冷战中也将越来越被动。

1953年6月8日,美国终于在交换战俘的问题上与中朝达成一致,并签署了“遣返战俘协议”,解决了停战的关键问题。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李承晚到访俘虏交换现场

6月15日,停战协议有关内容全部达成一致,签署在即。

同时,中朝双方为促进停战,于6月15日晚7点全线停止对敌主动进攻。

朝鲜半岛再现和平曙光。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在朝鲜战争中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小丑跳了出来,反对停战,并狂吠:单独干!北进!

此人就是南朝鲜当时的伪酋李承晚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李承晚

据此人自己介绍,在他母亲生他之前,梦见一条金龙来找她谈工作。

由此可见,此人完全是一个政治“高手”,但令人称奇的是,居然还有很多人相信他的奇谈。

在迷之自信方面,李承晚完全是几年后印度尼赫鲁的“前辈”。

他在中美都同意停战的情况下,居然想让南朝鲜军队自己统一北方,简直是痴人说梦,把美国和其他在朝参战的“盟国”都惊得目瞪口呆。

6月17日深夜,李承晚指使手下以“就地释放”为幌子,擅自扣押2.7万名北朝鲜战俘,公然破坏停战协议。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联军总司令克拉克见李承晚如此“雄才大略”,本着“谁出主意,谁办事”的原则,把南朝鲜伪军留在一线阵地,美军全部撤到二线给李承晚助威。

面对跳梁者的作死,我军也表示很“无奈”,“敬酒不吃就只能吃罚酒了”。

据此,彭德怀总司令向毛主席请示:推迟签订停战协议,并计划再打击一次南朝鲜伪军。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彭德怀

毛主席立即回复,同意彭德怀总司令的请示,并建议了1个小目标:再消灭万余南朝鲜伪军。

最后一战

得到毛主席的指示后,彭德怀总司令决心发动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

从地图上看,敌我双方在金城地区的战线呈现向我方突出的三角形。金城处于战线最北端,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顶点”。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金城战役经过要图

我军的战役目标就是把这个“三角形”砸扁,向南把敌人向我突出的战线拍平。

南朝鲜伪军在第一道防线,部署了4个主力师,其中最西侧就是李承晚的嫡系精锐“首都师”。

该师是李承晚自己一手组建的,兵力充足,全部美械装备。(有点像老蒋的第1军)

其主力第1团,也是南朝鲜建立伪政权后第一批组建的6个团之一,绰号“白虎团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昔日“白虎团”虎头旗

在朝鲜战争中,“首都师”率先攻入北朝鲜境内,并占领清津港,这也是联合国军攻占的最北端的北朝鲜城市。

在志愿军入朝以后,联合国军和大部分南朝鲜伪军基本都逃到“38线”以南,只有这个“首都师”在“38线”东端占领了襄阳那一小块地盘,成了联合国军防线的最北端。

后来,“首都师”又跟着美国为虎作伥,和志愿军交了几次手,被美国人夸过几句后,自己就飘了起来,号称“无敌猛虎”、“荣誉第一师”。

而“白虎团”在“首都师”的历次战斗中,基本拿的都是头功,所以号称“国军主力”,还被李承晚奖励了新团旗:虎头优胜旗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论吹牛,南朝鲜人在战场上下,一直永争第一。

为了给李承晚上好最后一课。志愿军做了充足的准备。

1094门火炮被调往金城。

在志愿军进攻战线上,平均不到25米就有一门火炮,火力密度达到志愿军在朝鲜历次战役中的巅峰,直逼苏德战争中的平均水平!

10个汽车团昼夜不停地向前线运送弹药物资,共计15000吨,其中炮弹70多万发。

1953年7月13日晚9时,志愿军发动了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炮火急袭,金城战役打响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所有火炮在各个进攻方向,在7至28分钟内,发射炮弹1900多吨,摧毁了据守第一道防线的南朝鲜伪军阵地工事的3成,障碍物的8至9成。

志愿军进攻部队1小时内全部突破南朝鲜伪军的前沿阵地,开始对敌分割围歼。

本文的主角杨育才所在的第68军203师607团就是此次战役的攻坚部队,负责歼灭“白虎团”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为了配合团主力的攻击行动,副团长赵仁虎亲自带领500人的穿插分队冲过火力封锁线,穿过“白虎团”1营和3营的结合部,直插敌后,任务是消灭2个敌人支援炮兵阵地和“白虎团”的团部。

考虑到大部队行动容易引起敌人注意,赵副团长特意挑选了11名经验丰富的老侦察兵和2名朝鲜人民军联络员,组成了一个特战小队

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负责率领这支特战小队完成端掉“白虎团”团部的重任。

杨育才,1926年生人,祖籍陕西,贫农出身,1949年参加解放军,成功完成过多次上级交给的重要侦查任务。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杨育才

他队里的这些老侦察兵全部身经百战,不但胆大心细,而且都有以一敌五的近身格斗技能,按现在的标准,是特种部队精锐中的精锐。

杨育才带领战友马上进行了伪装。

因为他身材高大、鼻子也大,所以伪装成美国军官,其他战友则伪装成护送“美国军官”的南朝鲜伪军。

同时,小队带足了武器弹药,配备了美军的M1步枪、汤普逊冲锋枪、M1911手枪,手雷,破障工具、指南针和电台,光各类枪械的子弹就带了将近4000发。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临战前,大家都信心满满地表示一定完成任务,而且一旦在敌后不能回撤,那就1个换10个,死战不退。

7月14日凌晨0点刚过,这一队“武装到牙齿”的“兵王”抱着向死而生的决心踏上征途,扑向“白虎团”团部所在的二青洞地区。

在通过敌人308高地前的时候,特战小队发现有3道铁丝网尚未被炮火覆盖,几名侦察兵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扑倒铁丝网,让战友踩着自己的后背冲过障碍。

没过多久,给队伍扫清障碍的尖兵赵顺和踩上了地雷,他让战友们不要管他,打算等敌人发现时松开地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但是杨育才没有随意丢下战友,他在几分钟之内就扒开了覆土,发现是一颗反坦克地雷,人的体重不够,地雷不会爆炸。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反坦克地雷

虚惊一场以后,小队沿着山间被雨水冲开的小路继续前行,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开雷区。

在进入公路急行军后,小队忽然在公路转弯处又撞见一队巡逻的南朝鲜伪军。

杨育才知道普通的伪军不懂英语,干脆带队大摇大摆地直接走了过去,说了一通谁也不懂的“英语”安慰了一下这帮已经魂不守舍的伪军,在伪军感激的目光中,小队继续前进。

过了一会,杨育才习惯性地回头检查人数,忽然间他发现小分队变成了14个人

这是怎么回事?

斩虎英豪

杨育才偷偷观察了一下,发现队伍后面多了1名南朝鲜伪军,他小声安排1位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淡年走到队伍最后,突然下了那名伪军的枪。

经过审问,这名伪军是“白虎团”的通信兵,因为我军炮火急袭,把“白虎团”的防御阵地打得鸡飞狗跳,失去了联系,所以团长只能派出很多通讯兵去传达命令。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对于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杨育才问出了“白虎团”当夜的口令是“格鲁姆,欧巴”(朝鲜语“云”和“雹”)。

在杨育才带领这支“屠虎特战队”向目标进发的时候。

“白虎团”团部里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客观地讲,“首都师”和“白虎团”还是有一定水平的,警惕性非常高,在我军开始总攻前,各据点发现异常情况的报告已经雪片一样飞向师部和团部。

随即,南朝鲜伪军的炮兵抢先对我军隐蔽区域和炮兵阵地开始炮击。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但是敌人没想到,他们这是捅了正在舔爪子的雄狮。

志愿军203师师长杨栋梁当机立断,把总攻时间提前了5分钟。

南朝鲜伪军绵延20多公里的第一道防线瞬间被我军的炮火覆盖,“首都师”的三个团立刻遭到重创。

“首都师”和“白虎团”瞬间被打蒙,慌忙退向二线阵地。

“白虎团”团长崔喜寅接到前线的战报后,立刻意识到大难要临头,把团部很多人手都派到二青洞周围的山头上把守。

然后,他又和机甲团团长陆根珠因为支援一线的安排吵了起来,直到“首都师”副师长林一淳到了才定了最终方案。

就在这几位在团部扯皮的时候,“首都师”和“白虎团”的史上最大悲剧已经悄悄地来临。

特战小队在14日凌晨2点左右,到达了“白虎团”团部外围。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杨育才派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金大柱和韩淡年与敌人外围的游动哨对了口令,顺利通过了前两道警戒线。

这里插一句,南北朝鲜的口音差别很大,但这两位朝鲜人民军的联络员同志应该是经验非常丰富,全都顺利地对上口令,没被发现口音的破绽,感觉就像东北人学了一口地道的江苏话。

临近7月14日凌晨3点的时候,杨育才带领特战小队已经埋伏在了“白虎团”团部对面山坡的草丛里。

杨育才观察到对面有3间木板房,中间的那间灯火通明,里面有十几个南朝鲜伪军的军官在开会,争吵得十分激烈,他判断这就是指挥部。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白虎团”居然调集了10多辆坦克和20多辆装甲车来保护员离前线20多公里的“团部”!

杨育才先没管那些坦克装甲车,而是把特战小队分成了4组,其中3组分别攻击指挥部、警卫室、炮兵指挥室,另1组负责趁乱消灭跑出来的敌人和卡车辎重。

当时的情形,“白虎团”的团部怎么也得有200多人,而且还有那么多重装备,杨育才居然还把13个人分了4组,大伙也没提反对意见,这真是艺高人胆大,完全没拿南朝鲜伪军的王牌当回事!

就在杨育才琢磨怎么绕过坦克和装甲车的时候,又来了一个“馅饼”。

一个伪军上尉跑到对面草丛上厕所,被特战小队抓了“舌头”。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这名伪军上尉面对周围一圈黑洞洞的枪口,加上我们“耐心地”宣讲了优待俘虏的政策,他立刻决定“洗心革面”,并自愿带着特战小队通过了最后一道“王八壳”,站岗的伪军哨兵看见自己的上司问都没问就让特战小队通过了。

随后,特战小队按计划分头行动。

此时已经是凌晨3点,伪军的诸位领导终于讨论出结果了,正准备分头行动,忽然听见警卫室周围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这是总攻的信号。

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他们看见几名身穿美军和伪军军装的人突然踹开指挥部的大门,冲了进来,举枪疯狂扫射,在场的10几个人瞬间淹没在枪林弹雨之中。

团部外边也枪声、爆炸声四起,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的南朝鲜伪军四散逃窜,坦克兵居然把坦克也扔下逃跑了。

很多伪军都被特战小组的交叉火力击毙,其中就有机甲团团长陆根珠。

崔喜寅和林一淳不愧是伪军精锐的领导,在别人听见枪声慌不择路的时候,这两人居然直接跳窗逃跑了。不过林一淳没过多久,就被志愿军另一只化妆特战小队给俘虏了

打扫战场时,杨育才从被打成筛子的会议室的墙上一把扯下了“白虎团”的虎头优胜旗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缴获虎头旗

现在这面旗子仍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进行展览。

此战,杨育才特战小队仅用时13分钟就完成了对“白虎团”的“斩首行动”!

毙伤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虏军事科科长、榴弹炮营副营长等19人,额外让兄弟部队俘虏了“首都师”副师长,彻底瘫痪了“白虎团”的指挥机构。

随后,失去指挥的“白虎团”全线崩溃,大部被志愿军歼灭。

此处要插一句,“白虎团”被打成这样,团旗也被缴获,按惯例番号就该被取消了。

不过南朝鲜在战后居然把这个“白虎团”给“复活”了,真不知道给新兵讲“团史”的时候,这段被“斩首”的“光荣历史”该怎么粉饰?

14日中午,被打残的“首都师”慌忙撤退,又死了两个营长。其100多平方公里的防区全部被志愿军占领。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志愿军在金城战役中胜利歼敌5.3万余人!

1953年7月27日,美国和李承晚乖乖地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

是金子总会发光

“奇袭白虎团”堪称中外特战史上的经典之作。

杨育才凭此战荣立特等功,并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特战小队也荣立集体特等功。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接受奖旗

抗美援朝胜利后,杨育才随部队回国,虽立有大功,但从不沽名钓誉,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带兵训练,这一干就是11年。

1958年,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山东京剧团根据杨育才特战小队的英雄事迹创作出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剧中主角严伟才的原型就取自杨育才。

1964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观看了此剧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同志询问了主角严伟才人物原型的近况。

肖华同志通过济南军区政治部了解到年近40的杨育才仍在部队一线带兵,职务为侦察连副连长,随后向毛主席进行了汇报。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毛主席听闻杨育才在1953年1964年这11年间只晋升了2级,认为不该埋没这样的优秀人才,遂对杨育才的任用专门做了指示。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杨育才一路晋升,1981年,从68军203师副师长的岗位上离休。

在此期间,杨育才同志不改本色,经常深入一线,为部队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9年5月26日,杨育才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1953年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回国11年没升迁,毛主席:人才不应埋没

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70年前,那240万志愿军将士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奋不顾身,英勇奋战。

他们的光辉事迹将与天地同存,将于日月同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38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