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曾说:“好日子和坏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
人这一生,不可能完全顺遂如意,有上坡也总会有下坡的时候。
而每当这时,就要找到生活中让人欣慰、快乐的事,找到人生的乐趣。
壹
- 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去改善自己的心态
佛说众生皆苦,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容易的。
所谓的苦中作乐,并不是让我们自欺欺人,而是要学会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尽最大能力去改善自己的心态。
唐朝诗人寒山,自小生在富裕地主家,但他参加了五次科举,依然没考上。
举家五次重金支持,花费巨大,加上哥哥长年滥赌,殷实的家底很快耗光。
寒山父母大受打击,相继病死;妻子绝望,也带着孩子离开了。
家道中落,事业不顺,妻离子散,人生中的绝望事一齐砸到寒山身上。
这个过了而立之年的落魄文人,不得不告离故乡,开始了流浪。
但他没有就此垮掉,甚至还在天台翠屏山遇到了一个愿意陪伴他的女人。
自此后,他娶妻生子,读书、卖茶、挽舟、做草鞋……过了三十年田园隐居生活。
寒山本想就这样简单地过完一生,可奈何世事无常,苦难再降。他的妻儿相继染上重疾,一病不起,竟撒手人寰了。
这一年,寒山65岁。尘世间又一次只剩下了他一人。人生至此,寒山决定告别过往的喜悲,出家为僧。
出家后的他,时而披衣袒胸、散发御风,时而癫狂大笑,时而静心修禅。
或许是放荡不羁,也或许是苦中作乐。
贰
- 学会苦中作乐是最高级活法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生活中有一个法则叫作主动选择权。
这意味着,任何事情,面对任何境况,我们都可以做出最积极的选择。
积极的选择,往往能让我们从痛苦中走出来,不再意气用事,而是选择最好的心态和最积极的状态去应对。
学会苦中作乐,从某个方面来说,是把苦难和困难视为人生的常态。
当你懂得苦难是我们每个生命的礼物时候,你或许就会明白,拒绝苦难也是拒绝生命给予我们的礼物。
你越懂得拥抱苦难,接受苦难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课题,我们越能用太平的心态去做好自己该做的。
当我们不再放弃自己的主动权的时候,当我们懂得拥抱生活的选择时候,往往我们就能慢慢掌控主动权,所以即便生活是苦的,我们也可以去学会苦中作乐。
叁
- 苦中作乐,是乐观的态度
《活着》中福贵父亲去世不久,他的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却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
回到家里,知道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
目赌了残酷战争的福贵,面对再次历经的苦,他的态度变得乐观。
“头天晚上我怎么都睡不着,我和家珍,还有两个孩子挤在一起。
听着风吹动屋顶的茅草,看着外面亮晶晶的月光从门缝里钻进来,我心里是又踏实又暖和。”
如果不能改变境遇,何不换个心态?
抗战期间,杨绛和钱钟书沦陷上海,最艰苦的日子里,连柴和米,就大非易事。
杨绛回忆说:
“我在小学代课,我写剧本,都是为了柴和米。”
物质生活的困顿,却没有影响到杨绛一家人乐观的情绪。
1969年,杨绛和钱钟书被下放至干校接受改造,杨绛被派去看管菜园。
她利用那些时间,看书写作,苦中作乐。
同伴回忆那时候的她:
“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
后来,杨绛在书中写下那段艰难时期的点点滴滴,言辞之间,全无怨恨,只有温暖。
写下《我们仨》之时,只剩她一人浮沉俗世。
女儿和先生已相继离世,但她知道,人去了,自己存于世间,终究还要继续活。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
她在《将饮茶》里写: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
“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培根说,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绝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苦中作乐,是乐观的态度。
一味沉浸于苦楚,只会让生活更苦。
乐观应对,才可能在苦涩中咂摸出一丝甘甜,支撑着人继续活下去。
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
在困境中学会苦中作乐,学会看淡身边的苦难,我们才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现实,才能够更接近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感受痛苦。
但是,痛苦,不是生命的本意。在苦中作乐,才是生命的本质。
在枯燥的生活中,活出诗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趣,就是活着的意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