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溥仪,我们都知道他是我们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从万人之上的帝王到平民再到战犯,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在十九岁之前,他一直居住在故宫,到了晚年时期,便想着故地重游,于是带着妻子来到这里,却不曾想到在这里竟然碰倒了一位白发老人,而这位老人竟然让他脸色大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位老人又是谁,与他有什么关系呢?
溥仪年幼继位
这我们要从开始说起,溥仪出生于1906年,是道光帝的曾孙,摄政王载沣的长子。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用炮火轰开了我们的国门,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国内一片混乱,各地起义四起。
当时在位的还是光绪帝,为了改变我们落后的面貌,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他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帝,他能够放弃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将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并且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支持工商业发展,可见思想觉悟还是很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为什么给了他德宗的庙号。
不过虽然他竭力想要改变清朝的困境,但是奈何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止,清朝气数已尽 ,终究摆脱不了灭亡的结局。
因为变法损害到了很多守旧派的利益,所以他们便把这些报告到了慈禧太后面前,慈禧对于光绪帝的行为也早已不满,为了阻止变法的实施,她先将光绪帝软禁了起来,又将谭嗣同等人斩首示众,所以变法没有实施多久便失败了。
因为光绪帝的忤逆,所以慈禧便想将他废掉,重新立一个皇帝,但是因为当时光绪并没有儿子,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所以便暂时搁置了下来。
直到后来,光绪帝身体越来越差,她才重新把这件事提上日程,她把目光放到了皇室宗亲上,当时载沣的儿子出生没多久,况且还是道光帝的曾孙,身份也比较合适,所以便决定把他带进宫亲自抚养。
据说摄政王府在听到这个消息时立马混乱起来,溥仪的奶奶当场就昏了过去,溥仪也是不停地哭闹,不愿意离开母亲,不过皇命难违,再怎么不舍也得同意,于是便让乳母哄着送进了宫。
不久之后,光绪帝驾崩,慈禧也在第二天离世,于是12月,溥仪正式继位。因为他年纪太小,所以由载沣将他抱上了皇位,据史料记载,当天天气非常的阴冷,溥仪也哭个不停,整个皇宫像是笼罩着一层乌云,似乎预示着清王朝最后的命运。
离开紫禁城
新皇的继位并没有给清朝带来新的生机,清朝也逐渐走上了末路,各地人民揭竿而起,不断有新的势力成立,而以当时朝廷的军队根本无法将所有势力镇压,所以他们不得不求助于北洋的陆军。
而当时北洋的陆军在袁世凯手中掌控着,在收到朝廷的命令后,他并没有立即出兵,而是假装生病,并派人透露消息要朝廷给他一个身份他才愿意出手,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所以只能将他封为内阁总理大臣,不过他并不太满意这个封号,所以便逼迫载沣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自己掌握了大权。
之后他才正式带兵去各地平乱,不过由于起义的军队太多,所以一时之间没能分出胜负。这时候孙中山出现了,为了结束封建王朝的统治,他找到了袁世凯,以拥护他当大总统为条件让他逼迫溥仪退位。
袁世凯早就对那个位置蠢蠢欲动了,在听到孙中山的提议后很快便同意了。为了让溥仪能够同意,他许诺了很多的条件,包括每年给他们提供白银,允许他们继续居住在皇宫并且表示将会派兵保护他们的安全。
面对袁世凯的威逼利诱,最终他们还是同意了,自此清王朝灭亡,封建社会结束。不过虽然溥仪不是皇帝了,但是他的生活依旧过得很滋润,袁世凯也确实没有亏待他们。
不过这种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1917年的府院之争中,张勋联合康有为率兵进入北京,拥护溥仪复辟,所以溥仪再一次坐上了皇位,不过这次他在龙椅上只坐了一天就再次退位了。
直到1924年,冯玉祥来到了北京,他可没有其他人那么仁慈,在他看来,溥仪既然不是皇帝就不应该继续留在宫中,而且他只要在紫禁城一天,就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发生张勋那次的事件,所以为了永绝后患,他打算将溥仪逐出宫内。
在11月5日上午,溥仪与婉容正在宫内悠闲的吃着水果聊着天,这时候,一个太监忽然急匆匆的跑了进来递给了他一份公文,溥仪疑惑的接过了这份公文看了看,突然脸色大变,原来这份公文的主要内容是让他们在三个小时内搬离紫禁城,溥仪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将会被赶出自己的家门,文件中还表示他可以带走自己的私产,不过这些私产仅仅包括一些珠宝饰品、金银,宫内的文物被划为公有资产,不可以带走。
而这份文件的颁发人叫做鹿钟麟,他就是溥仪在故宫碰倒的那位白发老人。溥仪在得知消息后一时不能接受,为了能够尽快让他们离开,鹿钟麟直接带了二十多个人拿着枪和手榴弹闯进了宫内。
溥仪从小就养尊处优,哪里见过这种场面,立马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带着手下的仆从离开了皇宫,他离开时还是鹿钟麟亲自送出去的,在路上,鹿钟麟问了溥仪一个问题:“你之后想做皇帝还是一个平民?”溥仪回答他:“我只想当一个普通人。”
自此之后两人便再也没有见过面,直到那次故宫相逢。也正是因为那次被鹿钟麟赶出皇宫,所以溥仪再见到他时才会脸色大变。
出席东京审判
而溥仪在离开紫禁城后接触到了很多之前没有了解过的知识,他开始学习一些西方的文化,思想也逐渐解放,甚至经常西装革履的出席一些社交场合,因为身份关系,虽然他是亡国皇帝,但是大家都对他很尊敬,还有很多清朝遗民怂恿他去复辟。
大家劝得多了,溥仪也渐渐动摇了,他开始与社会各界的人士打交道,想要通过他们的势力帮助自己,但是久了之后,他就发现这些人根本就没这个意思,和他交往也只是想利用他的身份达成目的。
心灰意冷的溥仪打算放弃这个想法时,日本出现了,他们早就有侵略我们的野心了,但是一直找不到借口,溥仪正好送上门来,他们先以可以帮助他为由将溥仪骗到了东北,然后将他控制。
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入侵我国东北,占领了东北地区,他们以溥仪的名义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变成为了他们控制东北的傀儡。溥仪自然不甘心当一个傀儡,每天收到他们的控制,他开始想办法逃脱,但是因为势单力薄,所以那些逃脱计划都失败了。
发现无法逃脱之后,他便老老实实地待在了这里,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得知消息的溥仪既高兴又害怕,为了逃避惩罚,他立即收拾了东西逃跑,可惜在半路上就被苏军抓住送到了莫斯科,因为他身份特殊,所以苏军倒也没有亏待他,只是把他看押起来,每天好吃好喝的供着他。
溥仪害怕回国后会受到处罚,再加上他觉得苏联也不错,所以便提出想要获得永久居住权,苏方并没有同意,他们之所以将溥仪带回国内,自然是因为他还有用处。
到了第二年,有一天苏方忽然给溥仪送来了一份传票,要求他出席国际军事法庭,参加东京审判,这时他才明白这些优厚待遇不是白来的,无奈之下,他只好跟随苏方作为证人出席法庭。
在审判中,日方竭力地否认自己的罪行,想要逃过处罚,因为在投降之前他们就把很多的罪证销毁,所以我们一时也拿不出证据,审判陷入僵局,这时候溥仪开口了,懦弱了一辈子的他终于在关键时候硬气了一回,因为和日方待了十几年,所以他可以说是最熟悉他们的人了,在法庭上他把所有知道的事情以及自己如何被迫成为伪满洲国皇帝的过程一一道来。
他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日本身上,虽然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但是也确实帮了我们很多忙。
在审判结束后,他也被送到了战犯管理所关押,直到1959年,我们颁布了第一批特赦人员名单,其中就有他的名字。出狱后的他被相关部门安排到了植物园,因为他对中医有很多的研究,所以他便在这里种起了草药。
结语
纵观溥仪的一生,虽然跌宕起伏,四处漂泊,但是说到底也没受多少苦,他本性并不坏,但是却十分的软弱,也正是因为这份软弱让他不断的被人利用,给我们的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