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的部队,第三野战军实力有多强?
1946年三野还未成立的时候,其前身之一的华中野战军,就在苏中地区创造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把4倍于自身兵力的国军,打得落花流水,歼灭5万余人,让敌人闻风丧胆!
将是军的魂,杀伐果决,谋略出众的将领,能让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一个台阶,华中野战军之所以如此强大,和他们优秀的将领脱离不了关系。
粟裕,开国十大大将之首,这位将军的能力毋庸置疑,戎马一生,被尊称为我军“战神”,打过无数场胜仗。
这位将军虽沉默寡言,但在战场上却用兵如神,屡出奇招,经常以弱胜强、以小博大,让敌军闻风丧胆。
华中野战军
1945年11月10日,根据中央关于组建野战军的指示,驻留在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整编为华中野战军,辖管第六、七、八、九4个纵队,坐镇江苏大部分解放区,随时准备应对国军攻势。
彼时的江苏,是老蒋的老巢,驻扎在此的部队必然会面对极大压力,在将领人选上,伟人花费了一番心思。
他下令,让谭震林辅佐司令员粟裕,具体战术、战时指挥由粟裕亲自操刀。
伟人这一决定,可谓是用心良苦。
谭震林名望大、人脉广,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许多大事都需要他在其中坐镇、调和。
而粟裕则拥有无与伦比的战局掌控力,在具体战斗指挥与执行上,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两人的组合,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其间的化学反应,对于华中野战军的提升是巨大的。
可以说,伟人的安排,将每位将领都分配到了最合适的位置,将他们的长处都发挥到了极致,可谓是慧眼识珠。
战前背景
华中野战军所处的苏中地区,是整个东南解放军的前哨,与国军所掌握的南京、上海等核心重地,隔江相望,相当于将一颗钉子砸在了老蒋的眼中。
他们在国军家门口大摇大摆地驻扎,势必会引起老蒋的强烈关注,事实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一结束,南京统帅府就将夺回苏中地区作为第一重任,派兵列阵,随时准备开战。
粟裕将军早就看穿了国军的图谋,早在1946年5月,他就向中央申请,将第1师、第6师和7纵安排在苏中地区,总兵力大约3万余人,誓要守住解放区土地。
1946年7月,中央发来急电,国军兵分三路,分别由江北、津浦、徐州三地而来,矛头直指苏北、苏中解放区,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华中野战军当做好准备。
此次国军兵力大约有12万余人,而我军在苏中仅部署了3万余人,兵力相差4倍,老蒋对这场战役高度重视,从第一绥靖区直接调兵,由国军将领李默庵直接指挥,就是为了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他放出狠话,要在3个星期内收复苏北地区。
一旦苏北失守,苏皖会战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粟裕将军深感肩上担子之重,屡次派出侦察部队,打探敌军动向,并召开会议,与众将商讨对策。
粟裕决定,总兵力严重不足,那就集中力量,先打一处,反将老蒋一军!在上中下三条阵线,他选择了中路的泰兴、宣家堡,攻下此处后,对侧翼帮助将是巨大的。
很快,老蒋就会以惨痛的代价明白,粟裕将军的“战神”威名,不是吹出来的。
1946年7月13日清晨,第一场战斗在宣家堡、泰兴打响,我军集中力量于一点,在兵力劣势中生出兵力优势,不到2天半,就歼灭了国军2个团2个营,俘获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整个团,总计约3200人。
除此之外,我军还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等军事物资,战力大幅上升。苏中第一战,粟裕将军便亲自率部,创下了首次歼灭老蒋嫡系美械师的记录,全军士气大涨。
李默庵听闻宣泰地区遭受我军全力打击,蒙受巨大损失,心中十分恼怒,立刻增派支援,截杀还未来得及撤走的粟裕部队。
国军增援部队分为左右两路,左路第79旅沿着公路急行军,进犯如皋,压制我军退路,右路则由第49师下辖的26旅、野战炮兵营、特务营组成,矛头直指黄桥,试图直接打入泰兴。
派出两路增援的李默庵思来想去,感觉还不够保险,又从台州调出第83师东进,彻底包围了华中野战军。
可以说,李默庵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编织出如此严密的包围网,也对得起国军猛将的名号,但可惜的是,他的对手是“战神”粟裕。
华中野战军负责侦察的“四中队”,早就将李默庵的行动报告了上去,粟裕判断,即使左路敌人行军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到如皋,机动状态下,没有防御工事依托,实则为一盘散沙。
而右路的国军49师实际上是一支“杂牌军”,战斗力低下且数量较少,我军能够轻松歼灭。
至于泰州而来的国军大部队,距此尚有一段距离,只要速战速决,那就构不成威胁。
粟裕将军很快得出结论,他要抓住这个机会,剿灭敌军在苏有生力量!
我军很快组织起来,快速朝东边进发,对敌军右路49师发动奇袭,此时敌人正如粟裕将军所预料的那样,正在行军状态,兵马劳顿,防御亏空。
双方激战了4天4夜,我军凭借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在作战中占尽上风,全程压制,歼灭敌军1个整编师和1个半旅,生擒包括1名少将在内的俘虏6000余人,将国军的合围之势生生打散。
黄桥反围剿战斗结束,伟人当即发电致贺,同时提醒粟裕将军,前线战势尚不明朗,华中野战军应尽快调整,随时准备再次投入战斗。
如皋、宣家堡和泰兴的两场战斗,国军损失了1.6万兵力与大批物资,老蒋异常愤怒,命令名将陈诚接手这个“烂摊子”,誓要将粟裕和其麾下的部队斩于马下。
陈诚率领10万大军渡江北进,直冲海安。同时下令驻守在姜堰一带的2个旅主动出击,向东进发,配合南面大部队的攻势。
大军压境,而且还是两面夹击,粟裕将军在坐在油灯前,凝视着地图,思考了整整一夜,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他认为,敌我双方兵力差距太大,死守阵线会导致严重的伤亡,海安也未见得能够守下来,应当在海安郊边进行机动防御战,慢慢蚕食地方部队,而这正是我军的强项。
中央经过紧密讨论,批准了粟裕的策略,7月30日,海安防御战正式打响。
正如粟裕将军所预想的那样,国军因为辎重、人员过多,队伍显得臃肿不堪,机动性极差,我军与其激战了整整5天,一直牵着敌军的鼻子走,以3000余人的部队,硬生生地扛住了5万余兵力的进攻,取得一场振奋人心的大胜。
此战过后,粟裕将军与华中野战军又刷新了一项纪录,以200余人伤亡为代价,毙伤俘敌3000余人,创下1比15的战损比,我军在完成杀伤敌军的目标后,安然撤退。
国军用惨烈代价占领海安后,又于8月6日派出第65师第105旅向着南通李堡地区进军,被我军四中队察觉。
粟裕将军立刻发现其中的战机,立刻向中央请示出战,要在苏中地区再打出一场胜仗。
8月10日,在国军大肆侵吞着南通地盘时,我军部队突然自山林中杀出,在李堡一带对国军发起进攻。
由于我军的充分准备,以及敌军的疏忽大意,此战以碾压态势大胜,前后只用了20个小时,歼敌9000余人,打得国军落荒而逃,先前占领的地盘全吐了出来。
自7月13日宣泰首战至今,粟裕将军在短短一个月内打了4场胜仗,歼灭敌军有生力量3万余人,让南京统帅府上下都捏了一把冷汗。
因为损失惨重,国军暂时蛰伏起来,不敢再发动攻势,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军会就此罢休,粟裕将军决定,主动出击!
8月20日,在四中队送来的情报配合下,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在月黑风高的夜晚,朝着敌军腹地进发,这是我军抗战时期练就的“绝杀”,国军没有丝毫察觉。
21日深夜,我军抵达敌军丁堰防线,兵分三路,趁着夜色突然发难,在凌晨时分便取得了胜利,俘获近3000人,缴得大批美式军械,还解救出了大量被老蒋迫害的民兵、知识分子。
攻克丁堰防线,代表着我军西进的门户彻底打开,粟裕将军知道,是时候与驻苏国军大部队一较高下了。
果不其然,得知丁堰失守,南京统帅府立刻急了,身在如皋的李默庵立刻让黄桥守军前来支援,同时命令驻扎在扬州的25师进攻邵伯,企图攻守同时进行,在护卫防线的同时拓宽占领地。
粟裕将军立刻看穿了他的打法,在丁堰一战结束的第二天,派出5个团的兵力阻击进犯邵伯的敌军,其余全部主力则直接进攻防御亏空的黄桥。
黄桥是泰州的屏障,而泰州是连通扬州、南通的战略要地,一旦攻克,整个江苏的局势会瞬间逆转!8月25日,敌方支援如皋的兵力,在黄桥的主要公路被我军拦。
而同一时刻,在黄桥交界地带,敌军第99旅正好撞见了我军第6师,第六、第七场战役在同一时刻打响。
激战一直持续到8月31日,我军在两个战场上皆取得完美大胜,歼灭敌军近3个旅,将近1.8万人,创下我军歼敌数量最高纪录。
至此,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地区打出七场大胜,在不到2个月内,以3万兵力对阵12万敌军,歼灭敌人5.3万余人,歼灭数量是全军总人数的1.7倍还多,如此强军,让整个江苏的国军闻风丧胆。
而作为这支王牌部队的指挥官,粟裕将军也取得了“战神”的美誉,华中野战军在中国军队史上举足轻重,是一柄闪耀寒光的宝剑,震慑着来犯之敌。
参考资料:
徐君华《新四军为我国奠基》
胡居成《粟裕大将与苏中七战七捷》
黄建荣《苏中七战七捷学术讨论会综述——纪念七战七捷四十周年》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