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媛随笔 | 聊聊九十年代的保值补贴

发布一下 0 0

近日看新闻里说,多家银行的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出现“倒挂”现象,五年定期存款的利率低于三年期,也许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个结果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对于银行,却是调整负债端的重要策略。

就目前金融市场来看,银行短期内流动性比较充足,而大额存单收益率持续下滑,且面临贷款利率长期下行带来的净息差压力,吸收中长期存款成本较高,按照利率下行的趋势,5年以后利率有可能更低,因此银行不希望通过3年期及以上的存款来“锁定”固定利率,带来日后银行付息成本的增加。

于是,很多人都怀念起上世纪90年代的高息。记得那个时候,我刚进入银行柜台工作,开出的第一笔定期存单为一年期,当时的利率是10.98%,也兑付过到期的存单,印象最深的是“贴息”,通俗讲就是双息。一个是票面的定期利息,一个是“保值补贴”利息。就拿1996年1月份到期的一年定期存款举例,当时的年保值贴补率为11.31%,加上定期的10.98%,总利息为22.29%,有没有很惊讶?

大媛随笔 | 聊聊九十年代的保值补贴

看似实惠的“保值补贴”背后其实是通货膨胀的原因,1988年下半年,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储蓄存款的利率,负利率的后果造成贷款资金持续紧张,贷款市场供需失衡。所以说,目前的房价上涨、猪肉价高,都比不过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严重。

当时我正好在储蓄柜台工作,兑付过很多大额的存单,最夸张的是五年期以上的存单,利息甚至超过了本金,都是“保值补贴”带来的收益,保值补贴率随零售物价总指数而变动,记得最高点出现在1995年12月,保值贴补率是13.24%,加上3年期定期存款账面利率10.08%,银行支付给客户的利率合计达到23.32%,存一万元,其得到的利息为6996元,有没有很爽的感觉。记得那时办业务的人都喜笑颜开地取走利息,将本金续存。

大媛随笔 | 聊聊九十年代的保值补贴

还有一个日本老人,常带着秘书来柜台取日元,有一次,他突然将活期存折里的所有日元结汇,兑换成了人民币,再转存成定期。当时我心里还嘲笑过他,也不知道算计一下现钞现汇互转的损失,盲目跟风,后来再看,他精明的很,当时的日元存款利率才是最低的呀!从1993到1996年,他赶上了存款的三年黄金期。

在1995年因“保值贴补”还引发了万国证券的破产,就是轰动全国的“327国债事件”。国家为了提高百姓购买国债的积极性,对92年发行、95年兑付的三年期国债实行保值补贴,鉴于对保值和贴息的预测,万国证券的联合辽宁国发集团大举做空国债期货,加上其他对手的投机,多空厮杀,零和博弈,又逢监管缺失等多种因素,闹出了震惊中外的大事,最后不得不关闭期货市场,宣布万国破产,操纵参与者也被判刑入狱。

1996年4月停办“储蓄保值补贴”,并多次下调利率。直到今天,物价虽然仍在上涨,但银行再也没执行过“保值贴补率”政策。记得刚停办那会儿,柜台上不断有人来询问,什么时候恢复?说是十分想念那时的保值贴补率。

大媛随笔 | 聊聊九十年代的保值补贴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没想到我刚入行开出的利率为10.98%的存单,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利率,亲历过那个“保值补贴”的兑付过程,算是我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40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