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佩洛西窜台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佩洛西窜访台要达到的重大舆论影响力和意识形态,最终目的打压中国。
但有一点,在形式上,美国确实还是在遵守以往“一个中国”的说辞,并没有支持TD。包括这次佩洛西窜访台,她有意没有TD的说法,而是强调以往美国“一中”政策的延续性,这就使得很多期待TD的台湾人感到很失望。但这些台湾人显然还没有理解以往美国政策的核心目标。#韩国政府表示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这里面的玄妙,足以体现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本质。事实上,美国确实是不支持TD。因此,在理论上,佩洛西窜访台,就不能等同于美国要公开支持TD活动。但若仔细分析,这个“一中”政策的深层内涵,却是个大杀招,杀伤力甚至是远远超过TD。#专家:佩洛西窜访是美国战略失算#
然而,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一些媒体的判断是不到位,抓不住问题的要害。这些问题,其实是源于改革开发时代的开端,中国的对美政策,在跟美国建交的过程,就早已被美国预埋了超级地雷。
那么,既然佩洛西不支持TD,她为什么又要跑到台湾去,使劲折腾,瞎搅合?只是为了拉赞助,搞点钱花吗?只是为了一个芯片产业,降低将来爆发战争影响美国IT产业链的风险吗?或者,真的像佩洛西自己说的那样,天花乱坠地,是为了捍卫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标榜美国支持民主社会,昭示美国人民和台湾人民永远坚定地站在一起?
要我说,所有这些,都只是细枝末节,不是真正的答案。佩洛西窜访台,当然不是为了支持TD。这是因为美国的决策者非常清楚,支持TD很不划算。因此,最佳策略,只能是宣扬“一个中国”。但要注意,美国这里宣扬的“一个中国”,是有模糊性的,其实主要是指的“Republic of China”,而根本不是“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理解了这一点,自然就会明白美国的这套“一个中国”毒计,其威力其实是远远胜过扶持TD势力。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假设一个“角色扮演”的情景分析,让读者体验一下决策者遇到的困难。如果时光回到了1683年,众所周知,当时正值清王朝,且在康熙的统治之下。而康熙早已是厉兵秣马,南征北战,牢固地控制了整个东亚大陆。那么,接下来,就有个问题,康熙到底要不要打下台湾?当时对这个问题有过很多争论,最后康熙是决定武力收复台湾。
真实的历史进程,大家也都知道,当时康熙是成功地打下了台湾。但问题在于,那时还没有美国,所以康熙是相对顺利地拿下了被郑成功家族控制的台湾。由于郑氏家族没能获得海外支持,没有美国这种干预力量给台湾撑腰,所以这场战争才没有出现意外。
其实,当时也存在海外干预力量,在17世纪,主要是荷兰人在东南亚。此外,葡萄牙人在澳门也有势力,但影响力并不大。然而,郑氏家族跟荷兰人和葡萄牙人都不是盟友。尤其是跟荷兰人,更是敌对的关系。早在郑氏家族进入台湾之前,荷兰人就已经在台湾驻扎,有军事据点。郑成功先是驱逐了荷兰的少量驻军,这才得以在台湾盘踞。而当时康熙跟荷兰并不是敌对关系,反而很友好,因此郑成功不可能形成跟荷兰人的联盟,这就无法同康熙对抗。
那么,对照这段历史,我们也可以“篡改”一下以往的剧情,开始“角色扮演”和情景分析。假如在1683年,英国强大的海军已经取代了荷兰人在东南亚的势力,而且强大的英国人跟郑成功的岛上势力形成了同盟,在台湾有驻军,有舰队。在这种情况下,康熙还要不要打下台湾?
假如康熙仍然坚持要打下台湾,这就牵涉到强大的英国海军力量,会存在外来的军事干涉问题。这就有巨大的风险,一旦英国海军直接干预,康熙很可能打不赢,搞不好,登陆后的大批部队最后在岛上被包围,如果后续舰队又被英国阻截,跟不上,这就有可能全军覆没。这时,问题就很不好办。接下来再搞的不好,不但台湾没打下来,最后还会引发英国扶持郑氏家族反攻,重新在沿海地区登陆,公开复辟南明王朝。毕竟,此前郑成功就这么干过,还一度打到了南京,而那时还没得到英国的支持。
于是,面临难题之时,康熙最终提出通过“一国两制的方案,来实现“和平统一”。但是,既然双方是敌对关系,到底怎么才能实现和平统一呢?这就要为双方搞出个共同的框架,即“一个中国”。其实也就是说,无论是康熙的清帝国,还是郑成功的“南明”藩属身份,或作为“中华正统”后续继承者的台湾割据势力,本质上,都是一个国家,同属一个中国。
提出这个建议,认为用这种方式,就缓和了双方的矛盾,不必再WT台湾,不用打到你死我活。既然同属一个中国,还有什么不可以谈的呢?于是,康熙认为这是个很高明的方案,就同意了用“一个中国”框架跟台湾的郑氏集团和英国人一起谈判。
经过反复谈判,郑氏集团和英国人,也都同意了“一个中国”框架。中国和英国还一起发布了“中英三个联合公报”。但不止于此,郑氏集团和英国人说服康熙接受,要清帝国必须“对外开放”。而且,对于“一个中国”框架,还应当“各自表述”。这也就是说,康熙这边认为“一个中国”是指清帝国,而郑氏集团认为“一个中国”是指南明。至于英国人,他们不做明确的表态,模糊处理,只说“只有一个中国”。
由于英国人提出的附加条件,是只要清帝国对外开放,英国就不会支持TD势力,因此,康熙就大力配合英国,开放沿海地区,大力发展经济,还到处搞自贸区。而英国跟清朝做生意时,这个“中国”当然也就是指清帝国,但与此同时,英国虽然撤走了在台湾的舰队,但跟台湾做生意时,这个“中国”则不是指清帝国,而是指的“南明”。因此,英国人其实是两面通吃,大发其财。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的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到康熙去世前夕,终于开始有大臣,公然正式提议修改国号,以便彻底解决台湾问题。根据“一个中国”的框架,和平统一台湾的时机已到,清帝国应当主动放弃以往以康熙为中心的“革命”历史叙事,转而跟南明代表的“中华正统”对接。因此,作为朝廷内部压倒多数的大臣,正式提议康熙立下遗嘱,在去世后,应当恢复明朝的法统,传位于郑氏家族的下一带,即郑成功的孙子。
说到这里,这个情景分析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的情景可以由读者自行推演。那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康熙,到底该怎么办?是传位于郑成功的孙子,还是传位于雍正?
无论如何,到了这个临近摊牌的时刻,想必康熙都会悔恨交加,追悔莫及,懊恼自己当初真不该听信英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忽悠。而接下来,我们也完全可以预见,无论是康熙传位于郑氏家族,还是传位于雍正,老奸巨猾的英国人,永远都是只赢不输,而东亚大陆,则必然会陷入新一轮的政治动荡,甚至是血雨腥风……
对比上述情景分析所展示的荒谬结局,我们就应当可以深刻地理解所谓“一个中国”政策的本质。美国的“一个中国”叙事,包括佩洛西窜访台的根本目标,其实也就是要扶持台湾代表的特定意识形态叙事,从外部对东亚大陆策动长期的文化洗脑以及和平演变。然而,美国的最终目标,绝不可能是帮助中国人民实现什么民主自由,而只能是持续性地推动东亚大陆的政权更迭,促成共同体的彻底分化,瓦解,重构,直至制造出新一轮的动荡。最终,由模糊的“一个中国”叙事引发内讧,进而催生出四分五裂的国家形态。
也由此可见,美国的所谓“一个中国”政策,尽管在形式上的确是在反对“TD”,但这一模糊政策对东亚大陆的“和平演变”作用,深层的意识形态洗脑功能和实际中的长期破坏效果,却远胜于任何TD主张。
TD是谋求局部独立,要切掉一个岛屿,形成国家之间的边界。而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深层目标,则是要颠覆东亚大陆的政权合法性。而且,这一目标其实是跟具体的党派无关。无论执政者是谁,只要东亚大陆是统一形态,美国就必然会通过“一中”模糊政策,利用台湾的这种特殊离岸作用,用域外的“正统”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大陆共同体,发挥瓦解和破坏作用,最终造成东亚大陆陷入非理性状态,内讧没完没了,走向解体。#华春莹四问美方:谁在制造台海危机##解放军导弹首次穿越台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