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生活》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可以,请为生活停驻,沐浴阳光,多点耐心。关照一粟一羹汤,愿我们都勤靡靡余劳,心有常闲。”
我们有多久没有停下来过,去倾听这袅袅秋风,去闻赏这花香鸟语。
十七八岁的年纪,我们困在爱里,困在迷茫的前途里。
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我们生活在狭窄的四方小居,夜不能寐,抬头便是空旷的天花板,总觉得人生不该如此。
到了四十岁,人生好像就被拉了闸一般,外面的世界精彩和丰富,可是自己却已无心涉足。
我们不禁会想,人过中年,到底还剩下些什么?
是疲惫不堪的身体,还是肩上不能卸下的重担,还是“知不可乎骤得”的那一份执着?
其实都不是,经过时间的风霜镌刻,经过岁月的风雨洗礼,我们这一叶扁舟,早就度过了最急涌的路段,行在人生的平静湖面。
曾经那些对于物质的执着和迷恋,都幻化成晓晨的露水,天光乍泄,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到中年,最应该做的,是选择低配生活。低配生活并不是说人这一生,就必须要不求物质,不求生活上的富裕。
而是减少一些欲望,让自己的心境更空旷些,让光能透进来。
低配自己的生活,高配自己的灵魂。把年龄当成记录岁月的符号,而非是衰老的记事簿。
人到中年,把期待值放低一些,知足才能常乐,常乐才会幸福。
适当给自己一些空间,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过中年,最好的活法,就是低配生活,高配人生。做好以下几点,其实就够了。
01、降低些物欲,多些精神上的富足
人这一生,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有的时候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这都是人之常情。
只不过热爱生活的人,相较于物欲,他们更喜欢在精神上得到回馈。
就像煮酒一般,发酵、酿糟、蒸煮和提炼,每一个环节,都在争取成为最优质的那一坛酒。
可是刚酿造的酒,口感并非醇厚,需要窖藏,也需要你不透气的封存。
这就好比人生,倘若酿好了酒,就招呼人来品尝,只是品个新鲜,而不识其味,倒也无趣。
人生路上,要学会沉淀,别再别人炫耀的时候,就急忙打开自己的盖子。酒香不怕巷子深,自古以来皆是这个理。
就像电视剧《女士的法则》中,作为明堂高级的律师合伙人,并没有参与到高级合伙人的竞争当中。
因为她清晰的明白,选择越多,责任也就越大。特别是自己到了四十岁的关口,父母的陪伴,与丈夫产生嫌隙,与儿女交流匮乏,这都是她面临的问题。
她的一生,该得到的都得到了,该获得的成就,早已变得习以为常。
所以她选择了家庭,在事业的顶峰期急流勇退,或许人人都笑她傻,但她的内心,已经得到了长久的富余。
02、不与他人争,顺其自然便能释然
有的时候,生活就是一场舞台剧,有的人是主角,有的人就是不起眼的小角色。
小角色想要出彩,并非要让自己浮夸做作,盖住主演的风头,而是静静沉淀,在小人物中揣摩个人心境,终有一天会拿到属于自己的剧本。
有些事,顺其自然就够了。与他人争,如果自己处于优势,那便无妨,倘若自己处于劣势,并且自身还心急败坏,这样的竞争,往往百害而无一利。
就像前些天荣获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的袁泉那般,一举一动之间,都显现出了她的生活态度。
有人问她,为什么接的角色总是母亲、医生这类的角色?
她是这么说的:“契诃夫的一些话剧,必须是四十岁以上的脸才能演。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角色,也是一种知足。”
知足之人才能常乐,常乐之人方能爱生活。
03、关爱人间草木,缩小自己的圈子
人间并非无情,草木之花、蝶鸟之类,都藏着生机与活力。
人到中年,总有一种“月稀不成影,吾与花皆老”的怅然若失。
又或是觉得自己到了这个节点,心有余力不足,想散散余热,却总找不到使力气的地方。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那不妨学着把出海捕捞,变成垂钓。虽然收获少了些,但也是真真切切的体验生活。
就像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中写得那般:“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兴盛也有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
只有正是自己的能力,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木匠不识泥瓦,自是平常,不要让自己觉得不够优秀,就都定了之前所做的付出。
最后,借用余华的一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最应当做的,便是自己。低配生活,高配灵魂。
作者:青衫说情
关注我的文章,打开你的心绪。
文中配图皆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