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发布啦 0 0


在大清帝国的历史上,有一群人,在300多年的风云变幻中,或是驰骋沙场出将入相,或是运筹帷幄老谋深算,浓墨重彩的人生,注定要被后人记住。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选取清朝历史上的若干名臣,展示了一部精彩纷呈的宦海生存沉浮史。

从名臣与清朝历代帝王的人物关系的视角切入,讲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


如何看待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为何一个崛起于长白山黑水之间的落后部落能灭掉统治上亿人口、持续近三百年的明朝?

同样马背上得到天下和入主中原,为何清朝和曾经的蒙古帝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为何经历了开国、巩固、统治等各个阶段,清朝被曾经看不起的蛮夷国家给打败?

这些是作者在构建本书时要着力探索的宏大问题。本书的作者侯杨方,是一位资深的历史教授,也被称为“探险家”式新历史学者。

作者的着眼点是这些名臣的发迹和衰落的故事,与皇帝的关系时刻都在微妙地变化中。

沿着这个脉络深入来看,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就这些名臣的,往往是当朝的皇帝本人,名臣之所以能成“名”,时势造英雄有很大的成分,但一旦时过境迁,当皇帝的喜好发生转移或内外部形势发生变化,这些名臣往往又会被皇帝给无情地抛弃,成为一粒微小的尘埃。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的名臣将失去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索额图之于康熙,年羹尧之于雍正,曹寅之于康熙,都是如此。

如何看待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你会发现,清朝原来是一个高度分裂的朝代,皇帝是这样的,名臣亦然。

名臣的背后,透露出复杂的人性,折射出错综复杂的君臣博弈关系。

从封建制度的发展来看,这正体现了自古以来皇权与内阁行政权之间的博弈历史。清朝的皇帝是历朝历代皇权的顶峰和集大成者,皇权实际上无从制衡,集权空前绝后。

作者还运用大历史观的视角,揭示了名臣所处的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实际上,正是因为中西方的发展视角的差异导致世界格局的转变。当东方的农耕文明遭遇工业化的大航海文明,你会发现,名臣在极不情愿地认清现实之后,又会产生多么强烈的抵触和抗拒。

你很难想到,主张与英国人议和的琦善,之前曾经是一名坚定的禁烟强硬派人士,但后来却变成了软弱投降派的代表。


如何看待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到了晚清,名臣更是陷入无数的政治旋涡中,不能独善其身。有两个半圣人之称的曾国藩虽然依靠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而力挽狂澜于乱世,但临终“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素有“大清裱糊匠”之称的李鸿章,周旋于咄咄逼人的西方列强和日俄之间,背负的骂名和实际责权也是极为不匹配,备受争议。

书中的这些大人物们,非“高大全”,也并非“白脸小丑”,而是活在当下,甚至就在你我身边,或是你我自己。

历史是大样本的人性实验室,虽然不同时代的道具不同,但演员没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名臣崛起于那个独特的时代,虽重于一时,但在历史的舞台上,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演员罢了。舞台总有落幕的时候,总有演员轮番登场。

今天的我们,也不过是一个个普通的演员,时代不同了,是否依然会重复昨天的故事?



点赞是一种支持,各位网友你们怎么看,希望帮助多多转发和关注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4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