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封建时代的官员来说,他们的合法收入除了朝廷封赏给他们的食邑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朝廷给他们发放的俸禄。不过古代既没有银行,也没有网上转账,那古代那么多官员,都是怎么领取工资的呢?难道需要许多主管财务的人员驻扎在各地衙门,负责给官员发放银子吗?
古代官员领取工资与如今的人们截然不同,主要有三个区别。
第一个区别就是古代官员的工资并非是按月发放,而是一年一发或者是半年一发。这其实就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要是按月发放工资的话,人力成本实在是太大,对于朝廷来说这样做的成本实在是难以承受。
不过也有部分朝代曾经使用过按月发放工资的方式,比如晋朝就实行过月俸制度,每个月都给官员发放工资。
第二个区别就是发放的不全是现金。
古代官员发放工资的形式往往是“银子和实物”一起发放,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发一部分钱,然后发一部分粮食,比如大米或者小麦。这种方式在古代叫做“半谷半钱”,清朝、晋朝等朝代均是采用这种方式。唐代更加复杂,会将银子、大米、布匹等物品混合在一起,当做工资发放。并且冬天的时候还会给官员发放炭火,夏天的时候则会给官员发放冰。
最奇葩的朝代可以说是明朝了,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朝除了发放银子之外,还会将国库中的棉花、药品等物资作为工资发给官员。所以在明代的时候,很多官员在领到自己的“工资”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大街上,将自己领到的棉花等物品卖掉换成钱,然后再回家。
第三个区别就是基本都不在本地发放。
古代的时候,若是京城内的官员运气还好一点,能够直接在国库领取自己的工资。但地方的官员只能到自己所属省份的省库去领取工资。省库可以理解为省一级的国库,往往设立在每个省的省城。省库不仅会储存银子,还会储存粮食,所以能够给官员以“半谷半钱”的方式发放俸禄。
有些偏远地区的县城距离自己的省城好几百公里,一些官员就会趁着到省城办事的时候顺带把工资领了。一些比较偷懒的官员则是会通过贿赂省库工作人员的方式,让他们帮忙将自己的工资托人送到自己所在的县城,免去了自己的舟车之苦。
实际上古代官员领工资的方式比起如今来说要复杂得多,只能说我们恰好生在了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能够为我们自己减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