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发布一下 0 0

最忆儿时鸡蛋香

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文/李小强

亲爱的朋友,在这个物质空前丰富充实的幸福时代,昔日泥土芬芳、鸟鸣虫吟的故乡,却似乎在淡去的缕缕炊烟和声声鸡鸣里渐行渐远。那么,还有哪些故土风物和儿时的味道深深沉淀在您五味杂陈的脾胃中?永久镌刻在您时过境迁的记忆里?

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事难记忆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的日常食谱(物)早已是花样翻新,应有尽有。平时享用鸡鸭鱼肉等佳肴早已不在话下,甚至成了好多人的家常便饭。而曾经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的鸡蛋,却成为平常之物。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在改革开放初期,那绝对是稀罕之物。因此,那时要想轻而易举如愿以偿吃到鸡蛋,更是人们的一种渴盼乃至奢望。

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记得小时候,农村经济落后,市场闭塞。父老乡亲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填饱肚皮、解决温饱是最大的愿望和奋斗的目标。平时,物资匮乏,囊中羞涩,除了忍痛割爱粜出少之又少的一点粮食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多余的收入。那么,一枚枚来之不易的雪白耀眼的鸡蛋,就成了村里小家小户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当然,家里一年养上几只母鸡,自然而然就成了家庭妇女们重要的家务事儿,也成为一个家庭的重要财产和生活保障。

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每到开春时节,妇女们都要背一个背篓或提一个纸箱,三五相约上街赶集,到摊贩处捉几只鸡雏。然后如获至宝地带回家,用麦子、秕谷及一些菜叶子等精心饲养,生怕鸡仔们突然生病了,不慎被野物偷吃了,或不防被老鹰叼走了,因此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走进乡村,稍一留心,可见每家每户的院子里,经常扣着一个球冠样的竹编笊篱,下面拥挤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鸡仔,整天“叽叽叽”地鸣叫、吵闹个不停。大人小孩不停地透过竹篾缝隙,给它们喂食、倒水,有时还会趁着劳作的间隙将其背到田地里,在禾苗间啄食鲜嫩多汁的草芽和各种各样的虫子,绒毛渐渐褪去,期待着快快长大。倘若天气晴好,也没有什么危险,便会揭开笊篱,让鸡群们沐浴着微风,享受着阳光,尽情地追逐嬉戏。此刻,小鸡雏们你追我赶,像一堆金黄的小绒球,在满院子滚来滚去,可爱极了。也像一阵金色的旋风,在角角落落,游来荡去,赏心悦目。它们时不时因了地上爬行的一条小虫、一星丢弃的食物碎屑,或天空突然“嗖”的一声,掠过的一只鸟儿,而一惊一乍,叽叫不已。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全家人脸上都洋溢满意而幸福的微笑。

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鸡仔们因为人们勤快的喂养,和在自然环境下自由地活动,个头也“咕嘟嘟”地增长。因而很快也就显现出各自的性别特征来。这不,定睛瞅着,发现腿脚粗大,羽毛鲜亮,尤其是尾翎弯曲较长的,冠子鲜红肥大的,基本上属于“鸡公”(公鸡)。相反, 细脚伶仃,羽毛相对较暗淡的,特别是尾翎多日不见动静的,冠子小巧的,自然是母鸡啦。一般情况,人们不太喜欢鸡公,而最喜欢“鸡婆”(母鸡)——暗地里希望这一拨鸡仔里鸡公少一点,而鸡婆多一点。因为鸡公喂养不仅食量大,差不多能吃过一头小猪,而且爱动又好斗。时不时抢吃自家的猪食,在矮矮的院墙头、高高的屋面上,扑棱棱上蹿下跳,弄得满地腌臜,瓦片横飞,乌烟瘴气。或者几只公鸡争先恐后拼了命追着一两只下蛋的母鸡死死不放,直到最终追赶得累趴在地上,被其中一只大公鸡的长喙啄住母鸡的小冠子,呼啦啦全身压在脊背上面,兴奋地“咕咕咕咕”叫着,扑闪扑闪着大翅膀,像流氓强暴似的,“踏完蛋”才肯罢休。而有的不是跟别的公鸡头破血流地干架,就是奓着颈毛上蹿下跳地追啄陌生人,毫不比一只咬人的恶狗逊色。而鸡婆娃大都比较温顺乖觉,也不轻易惹是生非,一个个好像乖乖女,吃饱了喝足了,一副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样子。当然,最主要的是把她们喂养到后半年,个个出落得油光水滑,步态优雅,一枚又枚地下起蛋来。而一颗颗鸡蛋又会及时变卖成零钱,家里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等,便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院落里的烟火气,也就因此更加馨香而殷实了。

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此间,母鸡们踩窝下蛋,最是惹人喜欢和怜爱。看,下头蛋的鸡儿,总是十分的焦躁不安。尽管人们早已用坚实的土坯和绵软的麦草在檐下墙角一层层垒砌铺好了舒适的新窝。但它们还是蹑手蹑脚,伸缩着脖子,左顾右盼,红扑扑的脸蛋,像害羞的新媳妇一样,“咯咯蛋——咯咯蛋”地叫着,让人忍俊不禁,眼看着也为之着急。似乎实在憋不住了,这才跳进鸡窝,却也时而站起,时而蹲下,欲下未下,反复不断,坐立不安。经过一番纠结和挣扎,好不容易将一颗温热漂亮的蛋下下来。这时,便十分自豪且迫不及待“嘣”地跳下鸡窝,然后满院子转来转去,似乎一身轻松地高昂着“凤头”,拉长了嗓音,让全村人都能听见的架势,故意炫耀一般,“咯蛋——咯咯蛋——咯咯咯咯蛋”地叫个没完没了。主人赶忙奖赏似的顺手从屋里撒出去一把谷子去让它啄食。或正好无人关注时,直到叫得精疲力尽,才渐渐地敛声屏气,和正在墙根处眯缝着双眼,灰头土脸却十分惬意地享受“泥土浴”的鸡群们,一起刨土嬉戏。或三五成群尾随一只趾高气昂的枣红鸡公,在场院草垛旁、乡间小路上,像古代皇帝带着后宫佳丽们,在御花园里优哉游哉地游乐,煞是壮观。

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但也有时候,一只鸡儿踩上两天的窝,也迟迟下不出一个蛋来。每当这时,人们的心里似乎比鸡还要着急上火。即使平时十分耐心细致的媳妇们,也会脱口而出叨叨两声:“要下就下,不下了就少夸声气。”说归说,但还是“咕咕咕咕”地呼唤着,随手从麦栓里抓一把麦子,扬手撒在院子里。继而看着鸡儿们争相啄食,期待一枚大鸡蛋的成熟和落地。这枚珍贵的鸡蛋一旦眼看着从鸡屁眼里掉下来,人们心里的石头才能随之落地。而一旦面临这样“只响家什不出戏”的情况,家里的老奶奶大都是等不及的。她们总是踮着小脚,在儿孙的帮助下,在鸡儿刚刚钻进窝时伺机将它逮住,然后不顾鸡儿的心情好坏,还是心里愿不愿意,便使劲抱在怀里,并伸出粗糙的食指,慢慢塞进鸡屁眼里揣蛋,看鸡蛋是不是成熟了,快下了么,还是没一点儿影信……年轻的媳妇们,即使等上两三天,一般都会嫌脏,不去揣蛋的。而老奶奶们才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水洗百净”呢,因此鸡屁眼里揣蛋或者说往出来抠蛋,是常有的事。而我们小孩子要是看见了,虽然知道那里下的鸡蛋不是一般的好吃,也总还是要嘬着小嘴“呸呸呸”地唾着,躲得远远的,小手像一柄扇子一样,扇上半天鼻子。惹得老奶奶们一边皱纹如花的脸笑着,一边露着豁牙的嘴嗔骂道:“怂龟子,炒了鸡蛋,不要吃来。”

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明明知道炒鸡蛋是人间美味,非常好吃,但真正吃到的时候却很少。因为这样贫寒的年月,来之不易的一枚枚鸡蛋,就是农人生活的一点点依靠和希望。平时人们省吃俭用,将鸡蛋一个一个攒下来,小心翼翼地塞进墙角的瓦盆里,或深埋在柜子的麦粒间。好不容易攒上十来八个,便迫不及待拿到集上换点零钱,再换点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之类,以贴补家用;或添补交一些学杂费,买些铅笔橡皮等文具,供孩子上学。而家里仅剩的几颗,只有逢着上面干部下乡或亲朋贵客来访,才能破天荒做一顿鸡蛋臊子面,或炒一盘蛋花片子,以示最热情而隆重的招待。因此,孩子们总是天天惦念着这样的好时日的到来,和美事情的发生。但天天哪有干部下乡,客人来访?即使逢年过节,为了给家人改善伙食而炒些鸡蛋,也因为数量实在有限,妇女们总要在其中和上一定比例的白面,以增加其分量。因而一盘所谓的炒鸡蛋,既有着土鸡蛋的腥香,又混合着小麦面的清香。但在招呼客人之时,为了避免打扰,或因为嘴馋而给大人“扫兴”,小孩子们总是被家长摆着手驱赶得远远的,没有享用的份儿。孩子们心心念念地在场院里玩泥巴、过家家,直到客人走后,遂疯也似的奔进院门,眼巴巴地瞅着炕桌上的碟子底儿里,流着口水,伸长舌头“吧唧吧唧”舔食一些零星的鸡蛋渣渣,一饱口福……

散文——《最忆儿时鸡蛋香》

幸福生活应珍惜,往事如烟韵味长。诚然,无论远近还是大小,有一些曾经遇见的事物,像一阵随意而过的轻风,吹不起一丝丝涟漪,而在淡淡的时光里不知不觉走丢了。而有一些平凡的事物及其难忘的味道,一如儿时梦寐以求的鸡蛋香,犹如一记刻骨铭心的岁月印记,历久弥新,回味无穷。

2022. . 08.14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43480.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