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服务需经过考核、培训,博物馆将建白名单,对考核通过者进行规范管理;“戏说历史”等不文明社会讲解行为将被及时叫停。
暑期京城博物馆吸引大批青少年参观。邓伟/摄
随着博物馆热兴起,“三分游,七分讲”成为不少观众的新诉求。然而据北京晚报报道,博物馆讲解出现不少乱象。为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以博物馆讲解为经营业务的民间文化传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博物馆讲解缺乏规范和标准,讲解员水平参差不齐,讲解内容更是五花八门,甚至有的连基本概念都出现差错,比如把考古和盗墓混为一谈。更有大量未经考证的“秘闻”“传说”“野史”穿插其中,严重影响了历史的严肃性。看似是在把历史当段子讲,实际上是对历史和文物缺乏应有的敬意,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有观众感叹道:“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博物馆是承载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讲解作为博物馆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也是在人类历史中穿梭,那些“活起来的文字”就是在向每一位观众传递文化的悠长岁月。讲解员在对这些璀璨典藏进行讲解时,语言可以风趣幽默,方式可以生动活泼,但内容容不得半点差错。
北京作为首都,众多博物馆不仅展现了京城独有的历史文化,也是全国艺术和文化精粹的集成之地。许多游客对北京博物馆情有独钟,就是为了得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出于崇敬与信任,观众很可能把讲解内容奉为圭臬。“戏说历史”“歪曲历史”的行为,不仅影响观众的知识摄入,也有损首都博物馆的形象;特别对于辨识能力不足的未成年人来说,可能造成历史常识和认知的偏差。
止住博物馆讲解中的“戏说”“歪说”,需要为博物馆讲解立规矩。新出台的意见在讲解员队伍建设以及讲解内容上都给出了详细规范。比如,为讲解员设立准入制度,在博物馆讲解员不足时可以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在馆内开展讲解服务,但是需要审核讲解词;同时设立讲解考核制度,对社会团体与个人展开培训,考核后方可通过等。这些规范是对博物馆讲解严格把关,同时也考虑到了博物馆讲解员需求,没有对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一刀切”,也展现出了博物馆本身具有的大气和包容。
当前,北京正在积极开展“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工作,针对博物馆存量进行提质增效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而更规范、更专业的讲解则是博物馆提质增效中的重要一环。为博物馆讲解立规矩,就是保护厚重的历史记忆,就是对历史文化负责,对每一名观众负责,传递“博物馆之城”真正的魅力。
来源:北京晚报 | 实习记者 张悦
流程编辑:u028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