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从来不会缺少同道之人

发布啦 0 0

本文选自《大宋文官》,作者:郭瑞祥

1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缺少同道之人

王安石容易得罪人,并不意味着没有朋友。优秀的人从来不会缺少同类。嘉祐年间,王安石在同龄人中颇有威望,身边聚集着一些同道好友,都是时之俊才。他与司马光、韩维、吕公著交往密切,四人学识渊博,相互欣赏,在一起相处得不错,有“嘉祐四友”之称。

韩维的父亲韩亿是景祐年间的参知政事,职位虽高但谈不上权倾一时,不过他的岳父很厉害,是真宗朝宰相王旦,掌权十八年,为相十二载。当然更厉害的是韩亿有八个儿子,韩维居五,前面四位兄长均已出仕,三哥韩绛嘉祐间已经做到三司使。由此可见,韩家家世显赫,朝中关系盘根错节,政坛影响力很大。吕公著是吕夷简的第三子。吕夷简是仁宗前期最大的权相,他有五个儿子,都授有官职,尤以次子吕公弼官高权重,这一家朝中势力也不可小觑。有人戏言,朝中高官不姓韩,便姓吕。

有人把王安石结交韩、吕视为巴结依附,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以王安石高傲自负的性格,断不会做此卑躬屈膝之事。王安石与吕公著同年进士,与韩家毗邻而居,他们相互交往水到渠成。王安石《韩持国见访》的诗记述同韩维的友情,有“赖此城下宅,数蒙故人留”的句子。

当然,汴京的新生代精英圈应该不止这四人,但从日后的造诣和成就来看,这四人出类拔萃,都做到宰相。其中最为突出的无疑是王安石和司马光,可以说是新生代的双子星,二人性格中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注定相知相杀

譬如对于女人。《邵氏闻见录》记载,王安石夫人私下里给相公买了一个小妾。王安石回到屋里,小妾已等候多时,王安石好奇地问:“你是谁?”小妾直言是夫人买来侍奉相公的。王安石觉得这小妾不像普通人家的青涩女子,于是刨根问底:“说说你的经历和来历。”那小妾眼泪便扑簌簌地掉了下来:“妾的夫君原是军中将领,军队运粮的时候船只沉没,卖了全部家产不足以赔偿,只好把妾身也卖了。”这个凄惨的故事令王安石十分感伤,不仅通知女人的丈夫前来领人,而且赐给他们一笔钱供还债。

无独有偶,司马光也有类似不近女色的记载。明代冯梦龙笔记小说《古今谭概》:司马光夫人张氏没有生育,觉得愧对夫君,一心要给司马光再找个女人,几次都没有成功。司马光任御史中丞时,张夫人买了个小妾,将她打扮得花枝招展送入书房。司马光一心读书,目不斜视。小妾等了许久不见搭话,便想找个话题引起注意。她取过一本书问司马光:“中丞,这是什么书?”司马光认真地回答:“这是《尚书》。”然后继续攻读。小妾讨了个没趣,只好讪讪离去。

2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缺少同道之人

他们二人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拗”。

《邵氏闻见录》引用司马光的回忆:至和元年,王安石和司马光曾短暂地同任群牧判官,他们的上司是大名鼎鼎的包拯。有一次包拯宴请下属,王安石和司马光都不喝酒,大家痛快畅饮的时候他们显得落落不群。包拯看在眼里,心里嘀咕:“性格孤僻可不是好事,我得让他们跟大家玩到一块儿。”他端着酒杯走到司马光面前:“君实呀,酒是好东西,可以忘忧,可以交友,可以意态缠绵,可以壮怀激烈。古往今来,无论才子佳人还是将相豪杰,谁不饮酒?来,干了这杯!”司马光推辞:“包大人,我真的不善此道。”包拯打趣道:“酒虽辣喉,也能养心。”这话一语双关,喝酒不喝酒是关乎“心”即品德的大事。司马光再三推辞而不能拒,只好勉而为之,小喝了一口。包拯又来到王安石面前,还是这一通说辞,不料王安石不卑不亢、不冷不热:“恕难从命。”包拯再劝,还是这句。包拯禁不住心中恼怒,想要发火,但同僚都在,跟个年轻人斤斤计较有失长者风度,只好尴尬地解嘲:“不喝酒不知饮者之乐。”说完怏怏而去。

同样执拗,显然王安石更胜一筹。

群牧司长官叫制置使,查史料,未有包拯担任群牧司制置使的记载。不过嘉祐四年、五年,包拯、王安石、司马光均在三司任职,也许故事发生在那个时期。

3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缺少同道之人

王安石不留意仕途,仕途的大门偏偏为他敞开。嘉祐五年十一月,王安石和司马光一起被任命同修起居注,起居注的工作是记录帝王言行,属皇帝近臣,许多人求之而不得。但王安石和司马光不这样看,他们觉得这是一项纯粹的文字工作,没有机会参议朝政,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才华,二人都坚辞不受。司马光先后五次上书拒绝,仁宗不允许,只好勉强就任。王安石做得更绝,负责传递公文的合门吏缠着王安石,走到哪儿跟到哪儿,非要把敕书往王安石怀里塞,王安石情急之下躲到自家厕所里不出来。合门吏没有办法,把敕书放到王家案几上不辞而去。王安石从厕所中出来,又让仆人追回去把敕书还给合门吏。当然,这样推却了八九次,最终还是圣命难违,接受了任命。

嘉祐六年,王安石又转任知制诰,同时纠察京城的刑狱。这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也可以看出他固执、自负又不循常规的性格特点。

鹌鹑是一种品种古老的鸟禽,《诗经》里有“鹑之奔奔”“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的诗句。鹌鹑身材短小,雄性却极其好斗。自唐朝起,“斗鹌鹑”游戏十分流行,人们用于消闲和赌博,宫廷和民间概莫能外。诗人梅尧臣为好友孙永写过一首《斗鹌鹑孙曼叔邀作》:“脱命秋隼下,鸣斗自为勇。争雄在数粒,一败势莫拥。”写鹌鹑争斗成王败寇的命运。正因为斗鹌鹑十分残酷,能够找到、训练出一只勇猛善战的鹌鹑很不容易,爱斗之人视为珍宝。这一年,京城一位少年养了一只鹌鹑,不但品相雄奇,而且格斗凶悍,常斗常胜,未尝败绩。佳品难得,少年视为心肝,与鹌鹑形影不离。少年的一位同伴亦好此道,暗恋这只鹌鹑不是一两天了。一次同伴苦苦哀求少年,希望把玩鹌鹑片刻,以满足爱物之心。由于关系不错,少年答应了同伴。不料同伴越看越爱,不能释手,便乘少年不备,带着鹌鹑拔腿便跑。少年岂肯白白将宝贝让人,在后面紧追不舍。二人前跑后追,穿越了几道街巷,以至于精疲力竭。少年好不恼怒,恶向胆边生,抽出佩刀向同伴砍去,同伴竟一命呜呼。一只小小的鹌鹑酿成人命,案件报到开封府,开封府审理认为杀人者偿命,少年当死。这是一件普通的刑事案,案情清楚,没有人提出异议,少年关押在大牢,只等秋后问斩。

王安石在纠察刑狱时发现了这个案件,却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同伴未经主人允许拿走鹌鹑,是盗窃行为。少年追他属于捕盗,即使杀死也不应该承担责任。”他上了一道奏章,弹劾开封府量刑失当。信息反馈到开封府,开封府傻眼了:“这么简单明了的案件也能翻案?王安石什么脑袋,什么逻辑?”双方吵到仁宗处,仁宗把案件交给审刑院、大理寺复审,两院(寺)一致支持开封府判决。这是最终判决,意味着王安石纠察不当,应当追责。仁宗器重王安石,一道诏书免除了对王安石的处罚。按惯例,皇帝法外开恩,王安石应表示感谢,到合门检讨错误,下决心悔改。然而王安石岂是轻易认错之人?他的头脑结构可能真的与众不同:“我没有错。”拒绝认错,拒绝悔改,拒绝谢恩。视圣恩不见是蔑视皇上的大罪,御史台便进行弹劾。晚年的仁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装聋作哑,不予理睬,这事便不了了之。

4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缺少同道之人

嘉祐八年,因为母亲去世,王安石丁忧回到寄居的江宁。丁忧期满朝廷召回京师,王安石自知招一些人嫌恶,又深感无用武之地,遂以身体有病为由予以回绝,在江宁清凉山收徒讲学,这时期从学于王安石的有陆佃、龚原、蔡卞、侯叔献、郑侠等。良禽择木而栖,君子待时而动。这一去就是四年,终英宗一朝王安石再也没有出仕。

王安石再次回到朝廷,得益于好友韩维。

韩维是神宗最为信任的王府旧臣,神宗对他的一些新奇观点非常赞赏,而韩维总是谦虚地摆摆手:“这不是我的看法,是我朋友王安石告诉我的。”时间长了,王安石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神宗的脑子中。神宗有心重用王安石,问韩维:“朕召他肯来吗?”韩维分析道:“王安石这人素有经世济国之志,以臣推测,决不甘心终老山林。如果陛下能以礼待之,没有理由不来。”神宗来了精神:“先生写封信试探一下,把朕的意思透露给他。如果他有意,朕下旨召他入朝。”韩维摇摇头:“这样他一定不会来。王安石每次做事都有光明磊落的理由,私人传书会让他觉得委屈,他怎么能心甘情愿出山?不过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就在京师,我可以把陛下的意思告诉王雱,一定能传到王安石耳中。”

治平四年闰三月,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果如韩维所言,王安石丝毫没有推托,二话不说就走马上任了。也许韩维最懂王安石,王安石已经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寄托于年轻的神宗皇帝身上了。见王安石入彀,九月便加翰林学士,次年四月入京兼侍讲,这时司马光是翰林学士兼侍读,这一对儿执拗的人又走到了一起。

-本文完-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缺少同道之人

《大宋文官》| ISBN 9787514391299 | 定价59.80

本书从仁宗立嗣写起,一直到元祐更化结束。再现了熙宁变法、元丰改制、元祐更化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风谲云诡,揭示大宋文官从不同到不容的嬗变,大宋政治从中央集权向帝王专制的过渡,社会思潮从开放包容向内敛保守的转变。这为读者深刻理解宋朝政治生态,王安石、司马光等士大夫精神格局乃至整个皇权社会的政治特质及走向提供了充沛的史实和思考的维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44037.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